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现代散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正如鲁迅所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包含着挣扎和战斗。”①散文发展之快,成绩之显著,也是公认的。一九二七年,朱自清在总结“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时说过:“散文的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方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②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散文创作也和写诗一样,都致力于意境的创造。晚清美学大师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巳。”(《人间词话》)近代散文理论家林纾也说:散文写作要“后文采而先意境”。是的,意境是散文的艺术生命,它的有无或深浅,往往关系着散文美学价值的高低与得失。那么,何谓意境呢?按我国传统理论的说法,即指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写对象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实境和虚境、象内和象外的艺术统  相似文献   

3.
文学革命后,口语入诗、诗歌散文化的追求曾导致“诗文合一”、诗文不分的倾向。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和散文文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诗歌文体独特性的追求促使作家们对新诗语言进行调整和加工。通过对诗歌语言“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的自觉追求,新诗语言逐渐与口语拉开了距离,这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文体的完善。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这一现象揭示了文学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形式发展的关系,这也包括现代文学的文体发展对文学语言变革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变化对作家文学创作的文体选择的实际影响力,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发展。现代文学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重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之中,“五四”初期的这场语言革命对现代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是这场语言革命的产物,同时它也必然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语言革命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自十六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蒙田以“Essai”为题出版了他的两本散文集以来,散文在西方成为独树一帜的文体,风行文坛,与诗歌、小说、戏剧并驾驱齐。至今,这块园地繁花似锦,名家辈出。散文家以其锋利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短小精悍的作品,给人以教育、启迪、遐想和享受。一、定义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散文者,历来皆标举唐宋古文;于唐宋古文又特意推尊韩、柳、欧、苏、王、曾八大家;而于晚唐五代散文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即以我国现代较早的一部《中国散文史》为例,此书虽立“晚唐五代散文”一节,然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自晚唐以后之文学,则可论者唯诗词而已,散文骈文俱不足论者;至于五代十国,则所可论者唯词而已,即诗亦不足论。”至于其他各种文学通史,往往于五代散文不置一辞。不错,“八大家”确实为中国  相似文献   

7.
新闻文体是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与话语体式,其嬗变背后包孕着记者新闻实践的逻辑以及整个新闻业的观念变迁。新闻文体范式是不同性质新闻文体规范的提炼与表征,着眼于"怎么写",强调跳脱具体的新闻文本,观照文体形态以及技巧背后的文体观念。结合新闻文体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外在形态,1949年以来的新闻文体发展史依循新闻与政治、文学(文化)的互动关系,也契合新闻文体内生逻辑的自洽性,其实质是"宣传范式"、"文学范式"与"专业范式"三种文体范式相互勾连、交织与融通,彼此借鉴、吸纳与改造的过程。三大范式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线索渐次出现,也不是简单迭代关系,相反,它们有时会共生于同一阶段,有时会共存在于一家媒体之中,有时甚至会出现在同一篇新闻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8.
法域与环境问题在空间上存在不一致,其或由生物习性决定,或受风、气等自然力影响,或取决于地理连续性。不一致具体表现为“法域在环境之中”“法域与环境部分重合”以及“环境在法域之中”三种情况。在前两种情况下,相关法律即使充分运行也不足以解决其所处或所涉空间内的环境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执法权效力域无法包裹环境的空间范围,所以相关执法机关再严格执行法律也不足以解决执法权所处或所涉空间内的环境问题。环境法适应环境的自然空间规定性的途径有三,即跨法域合作、总量分解、实行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合一的安排。  相似文献   

9.
钟声 《检察风云》2002,(24):54-55
报道这一件民事官司,既由于案由是对一位作家的作品提起侵犯名誉诉讼,具有新闻性,也因为作品是“纪实小说”,感到有必要引起作家和读者们的关注。“纪实小说”是在十多年前出现的一种新文体,简单说来是作家们根据一件真实的事情写成一篇人物虚构的小说,“查有此事,查无此人”,真真假假,真假难分。当时,上海解放日报曾就此文体展开过一次讨论,发表过不同意见的文章。讨论在“且慢否定,让时间来鉴定它的价值和得失”声中告一段落。十多年过去,“纪实小说”已很少见,但还有人在写,本案就是一例。看来,当时的争论中,就有专家指出“这种文体很容易引发讼争,作家要加强法制观念”,意见是正确的。我们认为:小说是完全虚构的,纪实是完全真实的,两者难以1+1=2。报告文学作家们都已经拒绝虚构,写小说则完全有虚构的自由,创新要尊重文学规律,也要遵循新闻规则。希望“纪实小说”诱发的官司不再出现。  相似文献   

10.
艺术,是由人们指挥迴异之理想释放累计而成.正因为如此,在艺术达动人色视觉效果与心理骚动之中,有一股美妙的情感力量,难就是“精神“--即你穿越了这种“精神“,将你的情感修正,吸呐并濡化于“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11.
对小说观念变化的考察始终伴随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小说艺术到底只有一种附庸美,还是具有以其特定艺术形式为依据的自在美?这不但关涉到对小说的界定,也涉及到小说功能的估价。必须坚持小说的艺术本性,维护小说文体的纯粹性。本文认为,将小说当成历史、政治伦理的附庸,是对小说独立品格和文体特质的漠视,同时,也应防止因一味执着于小说的纯粹美而导致的艺术实验的无节制和小说的贵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一、传统知识的保护(一)传统知识的概念目前在对传统知识概念的探讨上,WIPO所提出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WIPO的报告,传统知识是指“以传统为基础之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符号、名称与象征;未公开信息;以及工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或其他一切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与创作”。在传统知识的概念中,“以传统为基础”是核心要素,它指“知识体系、智力创造和创新活动、文化表达形式通常都是代代相传的,其被认定为系某个特定人群或居住区域所固有,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1〕从WIPO对传统知识所…  相似文献   

13.
苏轼遭受“乌台诗案”和扬州题诗案两次打击之后,性格上内敛,行为上审慎,不再率性为文。所谓“迦语”,不过是一种掩饰,以佛教文体和禅佛语行文,一则使对手不易挑出破绽,二则借此修身养性,以佛教之遁世形象隐身、稳心。所以,御史台狱对苏轼后半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介于随感和纯学术研究之间的一种边缘交叉性文体的法学随笔逐步在纸面媒体和网络拥有了自己的舞台。这一文体的出现,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使法学走下学术神坛、走向百姓生活,对传播法学理论、开启国民心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法学随笔是法学家面向社会发布其研究成果的最具共享性的艺术形式,并获得了其他文体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平衡理论的性质分析与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平衡”的界说 以“平衡论”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这一观点提出后,就“平衡”之含义,具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和观点,现列举如下: 观点一:“平衡论”之首创者认为,“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和关系中.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当是平衡的。既表现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的平衡,也表现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义务的平衡;既表现为行政机关自身权利义务的平衡,也表现为相对一方自身权利义务的平衡”(1) 观点二:有人认为,“行政法中的平衡,实质上是一种使各种对峙或冲突因素处于相互协调之中的和谐状态,它可以分解为以下方…  相似文献   

16.
论人民法院不是证明责任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东楚 《河北法学》2002,20(5):26-31
“人民法院是证明责任的主体”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常识”。然而正是这种建立在对“证明责任”概念错误理解之上的“常识”,导致了一系列法学理论和司法操作上的混乱和本不该有的困惑,成了审判方式改革的“瓶颈”。有必要厘定证明责任概念,采取有效措施推行真正的证明责任制度,并且强化一种诉讼观念即,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不是法院,而是当事人或控诉方!人民法院只是将法律规定的证明责任适用到具体的案件裁判之中而已,尽管这也是一种“责任”,但不是“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刑事法律中对企业进行“新生态人”人性假设,将企业的环境刑事责任诉诸于环境保护政策的考量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将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转化成一种环境刑法内部改造的动力,有利于刑事责任的认定和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建构。“新生态人”的刑事责任制度以“风险规制”理论为指导,保护和惩罚并举,加大了环境管理的监督力度,可以使环境刑法在解决企业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矛盾上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属于那种游离于“进步—反动”两极对抗性构架之外的作家。过去对其评论一直多用一种外在的、后发的、尤其是从西方舶来的理论去套作家作品,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本文着重从沈从文散文文本分析着手,探索这一置身于时代转换之际的作家内在的、真实的精神实质,从而揭示出沈从文属于身处于现代社会之中的农业之子的本源面目。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一、民间文学艺术概述在对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的国家中,大部分采用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worksoffolklore)一词,有一部分国家则用“民间文学艺术”(folklore)一词[1]。我国著作权法使用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一词,但其英译本则为“expressicnoffolklo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76年共同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突尼斯版权示范法》中,民间文学艺术是指“在本国境内由被认定为该国国民的作者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流传而构成传统文化遗产基本成分之一的一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第十八条)[2]。1982年制定…  相似文献   

20.
关于索引     
<正> 索引是西文中“index”的汉译,在一本书中,它是所谓“backmatter”中的一部分。学术著作附有索引已是现代西方出版界的通例。索引的好处在于提供一种目录之外的检索手段,使读者能够快捷便利地获得一部著作中的各种信息。从前这个词的译名是“引得”,一引即得,音意合璧,堪称佳译。在一篇题为“窗”的散文里,钱钟书先生曾就从门进屋与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