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郭璞游仙诗“以仙姿而游于方内”的审美心态以及对两晋之际动荡的政治生活的深刻透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思想内涵,表现出处在动乱时代中的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现实政治以及个人前途虽自觉无望但仍热切关注的复杂微妙心理;而其艺术精神则深契于魏晋玄学之士任情达性、恢弘自由的自然主义思想,他所描述的仙境建构在山林隐居之士和羽化仙子之间,他把山林泽薮与追求人格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和文人士子不得志于时联系在一起,这在游仙诗创作的发展演进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志  龚丽  王林 《青年探索》2008,(1):15-18
通过对1287名青年学生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信心程度以及责任心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重庆青年学生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相对全面,但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程度不高;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心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建议,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和谐社会观”,促使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3.
心态平衡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在与生态平衡对应的意义上分析心态平衡的。通过对心态和心态平衡概念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心态平衡的路径,同时强调心态平衡的辩证性。本文是关于人的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力量、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力量的对立统一分析。这种分析对构建个体、群体、民族、国家间的和谐心态与和谐的社会心态甚至是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心态呈现了一些积极特征:第一,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总体处于高位水平,美好生活体验人数占比呈递增趋势;第二,社会公平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第三,社会信任也呈增长趋势,一般信任明显提升。但疫情对民众社会心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到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与美好生活体验,民众更加看重个人物质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受疫情影响社会总体安全感出现了下降,表现在个人信息安全、医疗药品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总体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为帮助受困受灾的人而捐款捐物、帮助陌生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听到有的政 治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讲 了好几遍,学生还是理解不透。”究其原 因,固然与教师的“讲”不无关系,但与学 生没有积极的心态更有直接关系。 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消极心态, 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 主导作用。教师面孔冷冰冰──无情;教 学内容干巴巴──无味;教学方法孤单单 ──无趣;理论脱离实际──无信,进而 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教学质量 根本无法保证。 成功学的始祖拿破仑·希尔说:“一 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 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社会群体的和谐心态是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要采取多种途径,重视、加强对民众积极、健康心态的引导,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7.
迪尔凯姆“集体意识”概念生成的社会环境虽然改变,但并没有失去运用该概念分析当今社会的社会学意义。文章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角度的观察,说明集体意识和现代性照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运用集体意识的现代性意义解读和谐社会理念,生成集体意识与和谐社会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反身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是白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包容性几乎表现在白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突出地表现在白族族源的多元性、白族文化源流的多源性、白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的关系、白族的民族观及婚俗观和丧葬观等方面;白族文化包容性的主要成因是受中原文化和白族生息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白族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丢弃     
都市楼道的弯角,常会堆有些许废旧家俱,主人的心态是:放着无用,丢弃可惜;时尚衣橱的下层,常会塞着数件过时旧衣,主人的心态是:样式虽旧,丢弃浪费;装潢富丽的厨房,常会搁着几碗剩菜冷饭,主人的心态是:食之无味,丢弃罪过……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健全、机制科学、运行顺畅、监督到位、功能强化缺一不可。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虽与我国大陆的体制不同.但其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与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致的.其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和一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调适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帅 《前沿》2006,(9):184-18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社会心态的调适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建设和谐的社会心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大业,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态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引导公众自我调适、校正价值取向、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等措施对社会心态进行有效调适并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一名干部的成长进步中,个人心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受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一些军人干部心态呈现了不良倾向。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将直接影响到干部个人的成长进步.更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据笔者观察.至少有以下几种不良心态必须认真克服。  相似文献   

13.
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激励作用,能够对社会中的个体心理产生影响,这表明先进典型教育是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功能与方法。网络舆论时代出现的一些对先进典型教育的网络调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教育的网络调侃,它数量大传播广,表明人们已经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方法的不认同、忽视个人价值的关注和接受教育意向减弱等社会心态是其表现;另一类是对先进典型的网络调侃,其数量虽相对较少,但表明一些人已经出现了反抗叛离的社会心态。对此,相关教育力量要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社会心态跟踪测量和分析机制,积极改进教育内容方法、调整教育价值目标,拉近先进典型与教育对象的社会心态距离,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出发,论述了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医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及医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相统一的原则。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优秀的医院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医院发展,所以,需要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注意把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情感具有两极性 ,表现为积极增力和消极减力。当情感表现为消极减力时 ,就会出现情感障碍 ,产生不良心态。对个人来说 ,这种不良心态会使其在如何做人、为谁当官、怎样干事等方面产生思想偏差 ;对集体来说 ,则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的风气建设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目前 ,在少数同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种不良心态。一是“感恩”心态。表现在个别人热衷于与领导拉关系 ,把个人的成长进步维系于某位领导的“关心”和“庇护” ,看不到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 ,以至于对某位领导“感恩戴德”、“知恩图报” ,在工作中只对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首都某高校某文科专业本科生的质性研究发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慢就业选择。主要表现为以社会意义为主的外在价值让位于以个人自主和个人发展为主的内在价值,同时将经济报酬视为给定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使得物质基础增加、家庭社会资本的提升、网络媒体的价值引导、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是大学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成因。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会延续大学生慢就业,进而加剧青年就业难;增加职业认知偏差,导致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加重焦虑情绪,助推大学生的消极心态;减缓就业能力提升,降低大学生职业韧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心态、消解主流价值以及干扰言论自由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愤青"与"恶搞"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照顾青年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叶国平 《前沿》2007,(7):188-191
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要体现为社会成员心态的和谐,和谐的社会心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本文对和谐社会心态的一般内容进行了归纳,对当前的社会心态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心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诚信与和谐     
诚信是正常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我们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除了经济利益分配的合理、制度的公正等因素外,人际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应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们依赖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单位、个人与政府的相互诚信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诚信规范的建立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道德支持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关注当代工厂青年的个人问题、心态需求及其服务的开展,是当代青年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思考,本文从对当前工厂青年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当代工厂青年的个人性问题、心态与需求的现状及其挑战,最终落脚于如何从工业社会工作视野以及社会系统功能的发挥的角度开展为工厂青年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