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立在个体本位以及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论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核心主张为权利至上;该理论在处理国家与公民关系时,遵循中立性原则;在处理公民与公民关系时,遵循平等原则,其实质是形式平等、普遍平等.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存在以下局限性: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之间存在内在张力;权利与责任严重不平衡;自由主义所谓的政府中立性是不彻底的,甚至是虚假的;政府中立性的主张,容易导致公民政治冷漠和公共美德的缺失;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普遍平等观漠视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长期以来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未来我国政府执政的民主与宪政蕴涵.为了切实地贯彻这些民主宪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3.
在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中,平等和公正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平等是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在等级社会,没有平等,也就没有真正的公正.在近代社会,由于法律制度以及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出现了形式平等,而实质平等则没有实现的可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确立形式平等,更主要的是要实现实质平等.平等与公正是有着广泛社会价值的,在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实现中,平等和公正能够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地区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平等和公正的途径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思维方式的演进是推动公共事务治理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因。古希腊时期形成的客体—客体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主要依靠智慧的城邦式民主、自由的治理方式;中世纪的客体—主体的思维方式,伴随的是主要依靠信仰的封建专制的治理方式;近代以来形成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过度依赖科技理性的官僚制的治理方式;当代的主体—主体的思维方式,催生了以人文理性为核心的协商互动的治理方式。这种新的治理方式力图在政治与行政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改变政治与行政分离导致的政府价值取向的迷失;力图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中,主体—客体思维方式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必须加快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主体—主体思维方式所昭示的理念下,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6)
法治思维作为法治社会中一种思维方式在不断被强化,从法治思维入手,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进行逻辑解读得出:法治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形式;新十六字方针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科学立法是第一层,它是依据、准则,它要求任何法都不能违背逻辑规律和矛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属于第二层,它们都体现了执法者的态度,将法公正实施;全民守法是第三层,它强调的是全体公民对待法的态度,都要守法。而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也体现了一种规则意识,而这种规则意识正是逻辑思维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政治的出现,是社会集团之间差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此而言,政治就有维护甚至强化差异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任何稳定的政治秩序又都需要在人的平等与差异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近代的自由—平等主义政治的基本特点是力图保证政治的平等与政治之外的差异并行不悖。但是,它既不可能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传统差异,又在上个世纪的后半期遭遇到一些来自差异性问题的挑战,比如认同政治和难民问题等。这些挑战具有某种根本性的意义,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超越自由—平等主义基本的政治框架,并且适当增加一些差异性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法治思维是法治理念应用于法治实践时反映在实践者思维中的特殊过程。本文从地方政府对法治地方建设任务的不同安排入手,研究地方政府的法治思维。从已公布的八份法治地方建设纲要看,各地方政府的法治思维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就差异而言,地方政府的法治思维呈现政府-社会型、政府-公民型、政府-社会-公民型、政府型;就共性而言,各地方政府的法治思维均关注立法、行政、司法、法制宣传、权力制约与监督等内容。从法治的立场,该法治思维符合法治之要义,但需在实践中坚持并完善。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为社会公正实现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社会资本与社会公正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制约的关系。目前,我国的社会资本存在诸多缺陷,制约着社会公正的普遍形成。为此,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界定政府权力,加强制度整合、推动法治化进程,培育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以及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而实现社会资本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和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机会平等是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理念和准则,是公正的底线。机会平等在中国较为充分地实现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存在着不少与之相抵触的因素,直接妨碍其顺利实现。保障机会平等实现的因素有:中国民众机会平等理念的培育和实践;强化政府责任,实现起点的机会平等;消除社会排斥,实现共享的机会平等;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实际的机会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公正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实现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对当今我国"公务员热"现象的透析应该从社会公正层面入手,把其简单归结为就业价值观念导向的结果未免有失偏颇。我国现阶段社会公正存在的制度问题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基本权利不平等、发展机会不均等以及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还有代际群体之间的不公正等都是导致我国"公务员热"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际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广大学者关注,但关于社会公平对其两者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利用CGSS2010的调查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仅普遍信任与政府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殊信任对居民的政府信任也存在显著影响;社会公平的三个维度(整体社会公平感知、自身收入公平感知、是否受到政府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对普遍信任均存在显著影响;在普遍信任一定的情况下,社会公平与政府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普遍信任与政府信任的关系受到居民社会公平感知的制约。这表明,社会公平对于提升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及政府信任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社会平等对于改善"信任危机"现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当下,对成为社会热议和理论研究关键词的"法治思维",人们各有不同的界定。而法治思维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为前提,顺应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提出的,其主体应是针对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法治思维应以人民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至上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迫切要求人们不断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呼唤着人们美好的精神状态,保持社会道德的纯洁和社会心理的平衡,使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团结互助、平等  相似文献   

14.
环境公正强调在资源环境利益分配方面建立人际间和区域间的平等关系,它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友好型社会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维护环境公正需要人们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包括强化法规,严厉执法;政府决策,以民为本;生态补偿,区别发展;集体维权,司法救助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公正的问题正在日益严峻地突出出来,人们对改革的许多怨尤大都与此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对公正问题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和设计,以便在实践中对它加以理智的把握和处理。从发展角度看,当前人们对公正问题的普遍困惑是一件好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旧的公正范畴的崩溃和新的公正范畴的萌生。新的公正范畴,就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中形成的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平等关系。虽然它与旧的公正范畴都是主张平等的,但平等的内容不同。前者是权利平等,而后者则是利益(收入)的平等。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视域的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蕊 《理论探讨》2005,(3):56-58
公民社会主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除了政治系统之外的部分,包括经济、文化等领域。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公民社会是以社会的自治为基础的,所以它可以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由于公民社会是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所以它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自由平等民主的品质。公民社会包括文化领域,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经济公正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整体小康基本实现背景下的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收入分配状况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滞后作用;市场经济的排斥功能和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之间的非良性互动;社会保障的碎片化与社会保障水平的过度、适度、不足、缺位;不同产业的社会贡献方式之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服务的回应原则与公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服务职能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公共服务的供给要遵循回应原则即要确保所提供公共服务正是社会公众的需要。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难以回应每个公民每个需求,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还需遵循公正原则,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公正服务。  相似文献   

19.
根据政府与公民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的强弱之别,政府与公民关系也主要体现为强政府—弱公民的精英治理、弱政府—强公民的公民自治和强政府—强公民的平等合作这三种演进模式。哲学王思想是精英治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强政府—弱公民的特点通过精英治理的几个关键环节体现了出来。市民社会促使了公民自治作为社会治理需求的产生,弱政府—强公民的关系通过公民自治的主要特点体现了出来。法团主义使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成为一种可能,而且强政府—强公民的平等合作有其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管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它还包括社会,其根本目标和出发点是建立一个开放、自由、民主、公正、平等、和谐的现代社会,使每一个公民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追求幸福的希望和实现这种希望的机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