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随着公民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热心于环境保护的公民和团体日益增多。在这种大环境下,司法必须为公民和社会团体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制度通道,以引导有序的公众参与。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以贵州为代表的新一代环保法庭的建立,大大推动了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的发展。本文以环境司法能动化为角度,及时总结贵州环境公益诉讼实践案例,分析提出构建我国环境司法能动化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司法的特质与理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晓青 《现代法学》2003,25(2):181-187
通过语义分析和道德分析 ,认清司法的含义包括实体法律的适用和程序法律的适用两个方面 ,前者确认权利 ,后者救济权利 ;司法的特质正在于公正 ,包括程序法适用上的公平 ,即公平地对待所有的权利主体 ,实体法适用上的正义 ,即将义务作为其权利的手段 ,视权利保障为司法的最高追求。司法理念作为司法人员对法律本体、法律价值等的理性认知 ,是司法公正的主观基础 ,公正的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以权利为主导 ,正确处理各种法律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颖 《犯罪研究》2005,24(4):19-23,42
司法生态从语义上涵括了法律实证活动中的参与要素,从系统的角度看,要使其发挥最佳功能和效益,必须保持常态平衡。司法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体现司法公正,实现司法正义,这些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诉讼过程,因此,实体与程序、成本与效益、法典与政策等对应与平衡关系就成为这个过程的关键,并由此考量诉讼价值和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大多授权环境保护部门执行,环境管理行为大量而经常,与经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而广泛。但司法统计数据及裁判文书分析却表明,环境行政案件呈现数量少、判决少、适用法律少、原告胜诉率低的特点。背后则是环境诉讼程序、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能适应环境纠纷解决的需要而导致的环境司法尴尬,影响司法公正,减损司法公信。为了妥善解决环境纠纷,应在认识环境纠纷与传统行政纠纷、民事纠纷不同特性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行政诉讼法》,建立环境诉讼制度,完善环境诉讼的实体法与程序法;另一方面通过司法改革,设立专门的环境法院或环境法庭,将环境纠纷进行统一审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平衡司法公正与效率两种价值,解决困扰司法效率提高的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庭审方式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①,2003年3月14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以保障公诉案件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时的诉讼权利为切入点,用司法公正来平衡和激活司法效率,主要是针对目前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时,辩方(被告人)诉讼权利被忽视的立法和司法现状,而作出的补充性规定。一方面,防止检察院和法院为了摆脱实践中的案件积压问题而片面追求诉…  相似文献   

6.
“媒体审判”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比较法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外相关法例的比较考察,立足于我国的法治实践,分析了媒体审判与树立司法权威的关系,并且指出:对于确保司法公正来说,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上,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都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两者的界限使得彼此能够尽可能的和谐共存,并由此对界限之内的新闻自由予以更加有力的保护,对超出界限之外的不当报道和评论加以有效防治。在合理界定媒体自由报道和评论司法的界限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三种关系的平衡:其一是维系司法权威的成本与收益和保障新闻自由的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其二是新闻自由权利与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之间的平衡;其三是国情与公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与人权问题的国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力  杨楠 《法律科学》2009,27(6):59-65
环境权可以视为第一代人权中的生命权、私人生活权、财产权,由此可以促使政府保护生命和财产免受环境侵害,但这会产生人类中心主义问题;作为第二代人权,能够赋予环境质量以同其他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相当的法律地位,使其优先于其他无权利依据的客体,但是很少对这类人权进行司法;作为集体权利有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保护少数族裔文化和土著居民。国际法上环境权作为实体权利还未建立起来,作为程序性权利体现为公众对环境事务的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司法救济权。通过人权保护环境,其优点在于人权与环境权相比是一项确定的权利,人权法院裁判了一些有环保意义的案子,缺点在于与人无关的环境本身的损害得不到保护,无法进行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8.
新《环境保护法》虽然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但在司法实践具体实施法律规定时还会遇到符合条件并有能力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组织可能很少、本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主要类别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无法开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规定的机关"范围不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程序规则缺乏、司法体制改革滞后使人民法院不能积极立案和环境公益诉讼相关制度缺乏必要衔接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观念和消除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种种担心和惧怕心理、制定诉讼程序规则、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政府支持增强环保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能力、通过加速司法改革来建立有利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环境审判体制。  相似文献   

9.
关于深化审判监督改革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判监督程序作为法律救济特别程序,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诉讼程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十分必要。由于我国现代化法制建设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加上人民法院所面临的司法体制、司法环境、诉讼秩序及法官素质等诸多因素,极少数错案的发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长期以来,审判监督程序为保障当事人正确行使申诉权利,为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纠正错案、实现最终的司法公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诚信的司法培育与养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社会的失信弊习,反失信权利的提出对社会需求和守信养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反失信权利的行使需要一个操作平台,即诉讼诚信体系。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诉讼诚信体系可以把当事人对诉讼失信的自卫转化为反失信的公权启动,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对抗与反制,成为整个社会征信体系的有效子系统。本文通过对社会公平与司法体系的比较分析,力图寻找一条能动司法背景下,借助诉讼诚信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司法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缘起证人不作证的现状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它提高了诉讼成本并增加了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一个没证人的社会,绝不可能是一个法治社会;无人作证,一个人根本不可能通过司法过程最终获得正义。”导致我国证人不作证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三类原因:一、司法工作人员的观念陈旧,不重视对证人权利的保障和轻视证人作用、不走群众路线的主观原因;二、群众法律意识不高、普遍的厌讼避讼心理是导致不愿作证的现实原因;三、法律规定粗疏,没能规定充分的对证人权利保障措施的法律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司法公正也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律过程,它应当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司法机关对诉讼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第二.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或者说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关于司法公正的评价标准不仅有法律标准,还有社会标准。法律标准即司法过程及结果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社会标准是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对司法过程及结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环境公益诉讼功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型诉讼不断涌现和诉之利益日益扩散的趋势下,环境公共利益诉讼发挥了多样化的功能:执行法律;适用与解释法律,生成新的权利;形成环境公共政策;推动社会和政治变革。然而,环境公共利益诉讼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司法能力与法官角色定位的制约,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环境公共利益诉讼功能的发挥。为此,应尽可能地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尝试在某些环境单行法中取得明显突破,予以特别的法律制度设计,适时推动典型案件的裁判,逐步引入环境公共利益诉讼,尝试其多元功能的部分实现。这也许才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沈跃东 《法学评论》2015,(3):133-142
环境保护检举权是一项具有公法性质的权利,它为公民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通道。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的诸多法律、法规、规章对此项权利作出了规定,但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和权利内容的规范内涵尚需厘清。有关环境保护检举权的争议诉诸行政诉讼,在我国不存在制度障碍,但需要注意司法审查强度的合理运用。这对纯粹以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检举人具有重要意义,其公益诉求无须诉诸作为客观诉讼的行政公益诉讼,在作为主观诉讼的行政私益诉讼中即可获得救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推进和完善,应该重视检举权的这一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诉讼调解具有实现司法效益最大化,提高诉讼效率,进而实现司法公正等重要功能,因此在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复杂多样,案件数量大幅增加,新类型、疑难案件不断涌现,现有法律规范滞后于社会实践的情况下,如何创造性地发挥好司法审判本身所具有的调适法律适用的职能,克服法律的疏漏,实现知识产权领域的公平正义,是对法官司法能力和审判水平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6.
樊守禄 《河北法学》2007,25(12):192-196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体现出来的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相对的;司法实现公平正义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实践公平正义必须做好社会理论的、法律制度的和司法人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合同纠纷归责原则的确立,一方面,从外部的司法实践而言,可以在司法实践中迅速体现对诉讼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与责任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实质上体现的是法律规则的确立是否真正实现了法律制度的公平与科学,使法律真正产生"定分止争"的社会效果,使每一个社会主体自觉、自愿遵循法律的轨迹行为。本文通过理论与具体案例的分析、论证,明确提出了在因租赁物毁损、灭失而产生的合同纠纷中应如何适用归责原则,以期对司法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主义的司法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平等是司法公正价值的外化与实现方式。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归纳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有关司法平等的基本内容。在他们看来 ,司法平等首先就必须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以平等地保护 ,对当事人诉讼平等的条件予以同等的保障。同时 ,在司法过程中 ,应将相关判决建立在“应有的考虑之上” ,而不能将法律之外的其他因素纳入判决的考量当中。  相似文献   

19.
王佳 《法制与社会》2010,(33):123-124
本文从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和完善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机制,加大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等角度阐述了如何更好的体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算法与司法实践的结合,需要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一方面,由于法律要素难以数据化、规则代码化与数据采集存在偏差,算法与司法活动存在契合难题;另一方面,算法决策适用于司法审判是否符合正当程序,算法的计算结论取代法官决策是否具有正当性等,诸多问题存在争议。算法应用于司法系统,既要平衡其作为技术商业秘密与公权力公开原则的冲突,又要平衡司法系统高效率与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