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中国法治化的现状及途径□王宗礼一、法治化:标准与价值法治化是由人治导向法治的过程。因此应当从人治与法治的对比中获得对法治基本含义的阐释。法治与人治都是人类治理国家的方式和体制,但两者在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式以及治理国家的后果等方...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社会治理模式一般概括地分为人治和法治两种。从社会治理模式来说,可以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德治、人治、权治和法治四个阶段。这四种治理模式整体上是依次递进出现的。德治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传统习惯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原始社会就是这样,整个社会依靠氏族群居生活逐渐形成的各种道德、宗教、习俗等习惯来规范涉及氏族管理、婚姻继承、渔猎耕种、物质分配等各个方面。德治在封建社会的乡村也普遍存在,甚至在改革开  相似文献   

3.
论“人治”与“法治”产生的社会土壤及现实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这个根本问题上,是要“人治”还是“法治”,并不依人们的主观爱好为转移,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由历史作出的选择,即“人治”与“法治”的产生都有其社会主坟,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已清楚地表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人治”产生的社会土坯“人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历来说法不一,但含义大致相同或近似。有的称人治即一人之治,即集国家立法、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人;有的称人治与专制、独…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人治"、"礼治"、"法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对传统社会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是对未来的探索,应基于中国的本土资源和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治理模式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存续两千多年的"礼治",久经王朝更迭而不衰,其人本主义思想和追求和谐价值的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治"与传统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权力的监督和制度设计之本土化亦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之一。在不同历史阶段,治理的模式存在很大不同。在传统社会主要表现为秩序至上且偏爱权力的统治型模式,社会管理依附于统治者的权力而存在,被统治者的利益保障付之阙如。在近代工业社会表现为追求效率且偏爱工具理性的管理型模式,效率和公平很难兼顾。当下应注重构建保障民权、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璀璨成果,是实现社会善治、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孔子有云:“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法治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治本之道,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专制走向民主,从神秘走向透明,从集权走向分权,从管制走向服务,从统治走向治理这样的规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政治理念的提出,既是顺应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明的演变和进程,是伴随着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而来的。权力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受利益因素影响,不受监督的权力易于膨胀,乃至走向腐败。因此,从古罗马的元老院到现代社会的议会制,从无序的武力征服到有序的政府管理,从人治到法治,无不反映出人类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监狱工作既是一项事关国家刑事法律实施和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刑事司法工作,又是一项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的特殊社会管理工作。监狱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纵观新中国监狱工作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国监狱治理的模式从人治到法治走过了极不平凡的曲折历程,经历了领导人思想治监、政策治监、法规治监到依法治监等不同治理阶段,治监理念逐步向法治靠拢。  相似文献   

9.
人权与法治     
“法治”是一个内含非常丰富的概念。首先它指的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从主体看,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或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之分。从治国依据看,是依法而治还是依个人意志而治之别,从治理社会的方式看,是把法作为国家单向控制社会的手段,还是把法看成主要是制约国家的工具。其次法治意味着人民必须守法,政府更必须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有效防范国家公共权力的专横和滥用。第三,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社会状态。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法律秩序,它表现为…  相似文献   

10.
对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人治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统治方式和政治体制中两个对立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人治时代占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是人治的历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统治方式,人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治必将被法治取而代之。实现法治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不能因法律的质量问题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必须克服权大于法的观念;法律至上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相矛盾;法律至上也并不等于法律万能。  相似文献   

11.
<正>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法治这个关键,是因为法治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1)与人治相比,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它是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产物,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2)法治要求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作为人的行为规范,使法获得规范力、确定力、国家强制力、普遍约束力、社会凝聚力等特殊品性;(3)法治与人治相对,法的内容不是由统治者个人意志决定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形势下,法治建设如何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是摆在人大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弊端与问题规则之治。随着社会转型,我们治理社会的模式也从传统的政治导向性的控制模式逐渐向公共导向性的法律模式转变。然而,几千年的封建人治社会,带来  相似文献   

13.
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要摒弃人治思维、运动思维。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就要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治方法贯穿到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治党治军治国等国家治理实践之中,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习惯。特别是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不能简单依靠国家强制力、甚至国家暴力去压制,不能用行  相似文献   

14.
<正>李贵连《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版)对中国法治的历史轨迹进行了重新诠释。他没有简单用"人治"来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形态,这一概括不仅掩盖了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而且也使得中国法治的源头和传统流变变得模糊不清。法治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任何一种法律制度、法律思想都有其历史基因和历史脉络。法治理性也是历史理性。历史法学代表人物萨维尼认为,法律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只能是历史存在中的、在历史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法制》2013,(27):20-21
首先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如果执政者意识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够率先垂范的话,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很难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这些都是影响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访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产物,消除此类现象,就必须使领导者意识到这种人治方式的弊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逐步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发生着全面的变革。在社会治理领域,工业社会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将逐渐被后工业社会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所取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也将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演变。服务行政作为后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其服务导向、公正导向、公民本位、充分的开放性、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基本构成因素将充分地反映出这一领域后工业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与现代西方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公民社会等所谓"普适"理论不同,马克思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国家政权中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市场模式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社会领域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有条件性。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对理解国家治理属性的本质,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结构、内涵、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是新中国五十年历史经过几代人努力、探索的结果。但法治社会究竟是不是中国改革的出路,本文从法治社会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建设法治社会,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任务。法治的价值判断和终极价值追求是保护民众的私权利与最大福祉,这就势必要求建构以民事权利的保护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坚持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系统化、立体式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始终秉持民事权利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应借助科技支撑赋能社会治理创新,培育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论德治与法治的协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而言,所有的社会治理方式都是人治,因为离开了人就没有任何社会活动。狭义的人治是相对法治而言的,意味着统治的权威独立于法的权威。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不可分离。现代法治需要道德的滋养,从而实现"善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德并治,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