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宁 《理论视野》2008,(5):35-37
列宁晚年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俄国的具体实际,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若干关系,有助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创立了一种新社会主义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这种新社会主义观的萌芽。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但是列宁的天才思想没有进一步发挥。邓小平把新经济政策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实践,为新社会主义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新社会主义观从萌芽到确立的飞跃。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功,证明这种新社会主义现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列宁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他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短短七年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体现出他对社会主义义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所做的重大贡献。列宁把文化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反复多次地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提出,布尔什维克党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把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方面”来。还强调说:“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列  相似文献   

4.
1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应首先在经济文化非常先进的发达国家实现;列宁突破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对比这两种理论我们发现,它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都存在一易一难。按照马恩的理论实践,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将相对艰难,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将相对容易;按照列宁的理论实践,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将相对容易,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将相对艰难。造成二者难易不同的原因均在于不同国家间其经济文化现实的不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现实决定了落后国家的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力…  相似文献   

5.
从十月革命到列宁逝世的七年间,是社会主义史上光辉的时期.在这七年中,列宁把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初次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而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贡献.探讨列宁对社会本义的再认识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拴民 《学理论》2009,(8):23-24
列宁晚年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特别“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过渡时期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发挥城市的作用,不但要搞好城乡的经济联盟,而且要搞好城乡的文化联盟、文化共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作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工作,党和政府要经常督促检查,要舍得文化投资”等理论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世强 《理论探讨》2004,23(4):20-22
列宁首先提出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开创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迂回"方式来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在吸取列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超越。研究邓小平关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彬 《理论探索》2017,(5):15-17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和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对于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意义,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理论意义:开创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现实意义:重视经济建设,注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方法论意义: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和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对于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意义,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理论意义:开创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现实意义:重视经济建设,注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方法论意义: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2)
列宁高度的文化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观念彰显了他的文化思想,并创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列宁的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既继承了唯物史观的文化观,把文化看作是人的实践本质的体现,文化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文化,也彰显了自身的独特品格和魅力,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1.
一、列宁对中间环节的阐述和设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化为实践,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实现的。因此,如何在不发达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既不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为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开辟正确的道路,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深入研究俄国的具体情况。在总结经验教训询基础上,列宁提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各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方法和途经,在小农占优势,生产力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必须通过迂回的道路,必须采取“改良主义式的”逐步的、审慎的过渡方法。列宁讲:“从资本主义过渡到  相似文献   

12.
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理论的探索与贡献是巨大的,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其中的精华和瑰宝。她包含着列宁对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展示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宁依据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之进行了进一步阐发,之后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实现了中国化,并最终形成了完善、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其本身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是以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基础,遵循科学所应有的道路前进再认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无论是就其作为一种理论、运动或制度,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往复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在俄国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随后又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此过程中,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践以及当时整个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新的概括,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获得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5.
史伟刚 《理论探讨》2006,34(2):16-19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难题。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为破解社会主义历史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理论的诞生第一次系统地破解了这个历史难题,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梁宏 《理论探讨》2003,(6):125-126
江泽民继承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理论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并且开辟了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的新阶段、新形态。今天,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1921年开始到列宁逝世前留下的最后论著,不仅开辟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而且首倡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改革论与总体现代化构想,对于东方落后国家探寻社会主义道路有巨大启迪意义。在列宁最后论著中,还先后四次论及东方道路、中国道路,并寄予厚望。在列宁最后构想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源头活水;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七大创新中,我们可以看到坚持与发展列宁主义的最新时代潮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世纪性难题,列宁结合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在自己的晚年率先尝试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寻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替代传统意义的直接过渡思想,在列宁的晚年出现了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在生产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商品生产与经营理论和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措施,这些变化不仅直接指导了俄国社会主义实践,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据这个问题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列宁在实践中曾经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过具体的分析,首先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初看起来,这种观点似乎言之成理,即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仔细阅读一下列宁的著作,它既不符合列宁的原意,也不符合列宁提出这三个概念的时间次序.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弄清和阐明这个理论,澄清当前存在的某些认识上的混乱,对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理论的提出及其背景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指多民族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民族平等权利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一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落后民族因为受到自身发展程度低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不能与先进民族同样享受到政治上、法律上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造成了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然后斯大林作了补充和阐述。列宁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