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采西学"内容的拓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是西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注重个人自由、尊重个人价值,追求个人自主。自由主义从鸦片战争传入我国到改革开放以来,自由主义思想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给工作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许多困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结束了与西方相隔绝的状态.作为较早踏上西方土地的一批中国人,清政府派驻外国的使节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极为特殊的作用.他们对西方世界尤其是西方法律的直观感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中国传统法律向近代转型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法治现代化自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其基本的路径就是以西方法治模式为标准进行框架的构建,以"变法"为基本手段进行法治的建设.然而,至今为止所进行的所有法治实践都很难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中西国情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西方法治建立在"同质"的文化之上,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礼"的认同已经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破碎",呈现的是一个"异质"的局面.在这样的国情基础上进行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必须正视异质化的国情,必须依托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注重法治的本土培育.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中断,鸦片战争后"天下"为"世界"所取代,"中国"史融入了"世界"史。从这一语境中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我们提出和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近代是谁的"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哪种意义上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构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政治文化的转型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巨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的政治民权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推翻专制、建立民国都曾起过良好的作用,教育和启发了年轻一代,客观上有利于他们的思想由古代民主观念向近代西方民主理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人文"和"科学"历来是教育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两大要素.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还是西方的教育传统,均把塑造"心智"和"学以致用"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是受中西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调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道"是"艺"的本体,注重"社会本位".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教育的实施,造就了重人伦及"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8.
有人对"以德治国"提法不理解,一是与我国于19世纪末开始的思想界为救亡图存而进行文化反思所形成的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思潮有关,二是与我们在如何评价和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有关,三是与我们前些年在关于法治和德治关系方面的一些不适当研究和宣传有关.正确理解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这个重要论断,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跳出传统政治文化"无用论"或"糟粕论"的误区;必须正确理解西方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涵,跳出西方文化标准论的误区;必须正确总结我国20年来依法治国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摆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跳出法治"最高"论和"法治崇拜"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的洪流之中萌芽的,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政治文明激烈碰撞的结果,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政治民主的尝试。试图从清末谘议局与资政院、国民政府时期国难会议、国民参政会到政治协商会议为线索,尝试梳理和探究近现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世界转型的起点是世界经济格局及西方与非西方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即从现在起到2025年前后的大约20年左右,将是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变化、非西方国家力量及其国际影响开始赶上、甚至超过西方世界的转型时期.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转型必然促使国际体系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颠覆了西方与非西方这两大集团历时500年之久的力量格局和关系模式.21世纪世界转型不仅涉及国际体系转型,也将涉及世界事务,包括高位政治、低位政治、生产与消费、文化与生活、经济与安全等方方面面.21世纪的世界转型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中国应适应大趋势,捕捉先机,搭转型的顺风车,在世界转型中顺势崛起.  相似文献   

11.
"文化霸权"是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关于文化革命的理论,其实质是上层统治集团使下层从属阶层"有组织的赞同"他们,以达到领导教化目的.赛义德将其扩展到东西方文化权力关系中,使之带上了西方殖民主义色彩.中国学者在沿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霸权"的理解,使之带上了对西方文化的警惕和抗拒心理,具有民族性的反抗文化殖民意识.这与葛兰西在纯学术层面上探讨的文化运作背后的权力关系已有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物态"城镇化向"生态"城镇化转型,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型城镇化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溶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谋求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空间"来规划城镇格局,"三个发展"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强社会公正、人文城镇等社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3.
古罗马法学家在民商事契约领域精心构建了一个"权利义务"的话语体系。与之相比,在古中国的民商事契约领域,官府与民间形成了一个有关"公平"的话语体系。当带着古罗马契约文化基因的西方民商事契约制度与理念被移植到中国时,成长于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中国人觉得陌生。所以,如果在立法中完全移植西方的民商事契约制度,在实践操作中会使普通民众遇到意识上的障碍。通过对古中国与古罗马两种话语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国在民商事契约实践当中追寻的目的是同一的,即保障契约的顺利实施。所以,透过不同话语体系的外衣来分析其本质内涵,这是当前发掘法治"本土化"资源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国历史国情条件下的自然演绎,也是在“两个结合”建立的思想基础上,基于执政党的理念追求,在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创新,和对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借鉴与反思之后的自主选择,体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性。中西方现代化道路都是基于不同历史国情条件的自然演绎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全方位的发展与转型的过程,这一转型过程包括政治、社会、思想、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西方现代化是先从思想革命,再到政治革命,再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冲突和演化的发展过程。资产阶级的领导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近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倍受屈辱.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风雨雨仍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统一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奋斗,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  相似文献   

16.
传统学说囿于西方韦伯"类型学"的研究范式而偏颇地认为:中国古代亲属间财产诉讼调解的准据全是儒家的宗法人伦情理。然而,在私有商品经济刺激、功利思想启蒙、血缘关系淡薄松弛的两宋变革时期,由于家庭、家族中财产争讼成员个体的证据意识、依法保护财产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法官法律素养的高涨、对田宅细故的重视,致使官方调解呈现出证据定谳事实、依法调解的革新气象。上述新的变化,无疑为我们深刻认识宋代法律的近世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亦是对中国古代亲属间财产诉讼调解无事实基础和法律依据之伦理"类型学"错误认知模式的一种有力纠偏。从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出发,坚持论从史出的治史路径;以及秉持法律随社会变动而变动的研究方法,在当前法律史学界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说到底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蕴含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文化矛盾.这种文化矛盾既表现为文化的冲突,也表现为文化的融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这涉及到观视这一问题的方法论.从方法论上分析这一矛盾,应从现实文化向目标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异化的反思等方面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奴役和抛弃不同,中国从一开始带到非洲的就是和平、文明和友谊。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非洲的民族独立与和平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新世纪之初,中非确立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国家间平等相待、真诚友好的典范,“中国殖民论”既没有历史依据,更不符合客观事实,完全是以一种过时的殖民主义思维来看待我国和非洲关系的发展,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护西方在非洲的既有利益,妄图阻碍中国在非洲影响的扩大,进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 1911年10月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次革命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的长期斗争的继续,并为以后革命运动更加深入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整个世界格局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理论的文化历史依据,可从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实践的反思中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