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其文化背景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较大的变化,导致出现文化冲突乃至心理冲突。文化冲突引发价值冲突,价值冲突导致行为失范,成为诱发农民工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加速文化融合,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预防和减少农民工犯罪,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产生稳定性,现代化产生不稳定性”,现代化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生产的变革,伴生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犯罪的变化,社会主义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机制通过价值变量、社会结构变量、犯罪条件变量实现的,犯罪的变化带来社会控制机制的转换或重建,犯罪控制获得效果,首先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裁判文书公开以实名制为原则,与犯罪记录制度的价值目标存在冲突。德语国家匿名公开源自其对人格权价值的优先选择,而英美实名公开是因为更强调宪政价值与程序价值。从人权国际公约的角度出发,前者直接体现为基本人权,而后者只能算人权的保障手段,德式方案更具合理性。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与犯罪记录制度都应以人权价值作为首要价值目标,实行裁判文书实名公开的英美港台等地的犯罪记录制度不完善,也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点。我国应当立即贯彻裁判文书匿名公开,并尽快建立完善的犯罪记录制度。  相似文献   

4.
犯罪未遂形态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犯罪未完成形态。澳门回归祖国后,由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刑法的价值取向、法律观念的不同,区际司法冲突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通过比校内地与澳门刑法中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构成、处罚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同犯罪作斗争。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背景下,未成年犯在犯罪类型、文化知识结构、家庭结构状况、犯罪形式、犯罪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改造过程中心理和行为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外在认知偏颇化、经济上的家庭依赖与心理上的亲情缺失等方面的冲突,形成犯罪认知的异化、服刑改造中的人格缺陷等特征。因此,以规范行为为重点,制定精细化的矫正方案和矫正项目,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就成为矫正未成年犯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导致与相关普通刑事犯罪在法律适用上产生冲突,给司法实务中的定罪与量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不利于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因此,论述恐怖主义犯罪与相关普通刑事犯罪之间的冲突、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冲突的具体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秘密侦查的正当性源于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的价值冲突与合理平衡。可以从哲学、伦理、法治、经济的多重视角确定其合理的价值平衡点。秘密侦查的程序正当性则建立于必要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基础之上,并遵循令状原则。  相似文献   

8.
随着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正式实施,刑法伦理性价值在刑法中得到了凸显和回应,例如死刑犯罪的减少和老年人犯罪处罚的减轻或免除。通过韩国刑法通奸罪存废之争的权衡,梳理该犯罪在基本人权、国家权力、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冲突和焦点,分析其中蕴含的刑法伦理性价值的历史和法律因素,并探讨该价值在我国的共识、借鉴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协商性司法理念中价值冲突的激烈探讨。随着犯罪类型增加、犯罪轻刑化等问题的出现,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逐渐难以应付基数庞大的新型犯罪。在这一层面上,协商性司法成为缓解司法僵局的有力手段。然而在实务操作中,程序与效率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现阶段应着力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借以发现缓解冲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调查程序面临着保障国家安全与保障公民个人权利、行政权与司法权、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价值冲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必须对以上三种冲突予以平衡。尤其要重视为过度构建保障国家安全而导致行政调查权力的扩张滥用、实体正义凌驾于程序正义之上,以及忽略司法权对人权保障的救济机制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包庇罪特有的行为方式——作假证明包庇,决定了其行为对象及行为时间的相对确定性:"犯罪的人"只限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不可能包括已决犯,同时"作假证明包庇"也意味着,其行为的时间只可能发生在刑事诉讼程序已经启动生效判决尚未作出前。"包庇"不仅是"作假证明"行为所具有的客观性质,也是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包庇罪和伪证罪存在着一定的交叉竞合关系。我国刑法规定的包庇罪同人伦关系存在冲突,在新的立法规定出台之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刑法》总则第13条"但书"的出罪功能及包庇罪和伪证罪的竞合关系来消解和减少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12.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存在密切关系,但我国学者在研究财产犯罪时,却忽视了上述的关系,以致于在论述财产犯罪客体时大多认为财产犯罪侵犯了财物的所有权或占有权,而论述犯罪对象时却将不能体现所有权或占有权的财产利益等涵盖其中,造成了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冲突.因此,研究当前我国刑法中财产犯罪对象和客体的冲突现状,提出二者协调的意见对于研究财产犯罪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自然也就成为了犯罪分子侵害目标。近年来,盗掘古墓、倒卖文物、走私文物的现象日益猖狂,这种链条式的不法行为,使我国的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犯罪分子利用娴熟的作案手段,将盗掘而来的文物进行倒买倒卖或者走私,使其很快进入流通领域,甚至流向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规制此类犯罪行为,击破文物类犯罪的"盗掘—倒卖—走私"的典型经营链条,保护国家的文物管理秩序,防止文物的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14.
空白罪状和罪刑定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空白罪状是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和社会保护机能冲突调和的产物 ,具在存的合理性。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空白罪状最大程度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使刑法两种机能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犯罪是社会人口在大规模迁移流动过程中衍生的负面效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变,伴随着人口的高速流动,我国同时也在经历着流动人口犯罪的高发期。美国犯罪学家塞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文化冲突论,从社会文化冲突的视角为犯罪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意义的解读,这一理论对今天我国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研究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公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并探讨了影响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的因素。就目前来看,针对中国公民对待警察的态度进行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以冲突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收集中国8个城市的访谈数据,检验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就业、感知政治影响力等冲突变量以及相关控制变量对中国警察公信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变量对于中国公民对待警察的态度的解释力有限。青年以及政治权力较低的中国公民往往对警察的信任度较低。此外,中国公民对警察的态度还受到公共安全满意度、政府处理犯罪的能力、生活质量和政府官员腐败度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对未来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职能管辖冲突主要包括单一冲突与复合冲突.单一冲突,是指立案管辖交叉冲突,本来应由某机关立案管辖的案件却由另一机关侦查终结并移送起诉,包括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的管辖冲突、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之间的管辖冲突.复合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安司法机关对一人所犯数罪具有交叉管辖权.另外,管辖冲突还会带来附随问题,如羁押期限的计算和强制措施的变更.  相似文献   

18.
冲突规范素有“桥梁法”之称,但人们在研究其价值的时候却大多关注其目的性价值。冲突规范的价值实现过程是动态的,在冲突规范的价值系中不仅包括目的性价值,还包括工具性价值。本文从冲突规范结构和属性的特点、冲突规范与实体规范的关系及冲突规范在国际法领域的特殊作用方面对冲突规范的工具性价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冲突理论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冲突”理论是犯罪学领域中的一种理论,它将文化冲突问题运用于研究犯罪成因。文化冲突存在于两个层面,即外表冲突与内心冲突,基本冲突与从属冲突。将文化冲突理论运用于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能够使我们认识到文化冲突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进而还能够在如何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上得到有益的启发。影视剧分级制度能够从源头上解决一部分的文化冲突,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