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赵艳芝  张冰 《前沿》2011,(12):146-150
孙中山互助道德观的形成,除受近代西方社会进化思想的直接影响外,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和发扬。其典型表现,即是孙中山的"人格救国""博爱""世界大同"思想与传统儒家"修齐治平""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观念在主旨及表达方式上的趋同。孙中山互助论与仁学的渊源关系,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也透露出其内心浓厚的儒学情结。  相似文献   

2.
新词     
《今日海南》2016,(7):5-5
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来源于对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有学者认为,这既是一个大国的自信——我们有能力为全人类贡献我们的经验;同时,也是一个大国的谦卑——我们只提出可供借鉴、经过中国人民成功实践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黄玉寅 《前沿》2010,(12):F0002-F0002
苏州大学法学院杨海坤教授与章志远教授合著《中国特色政法治论研究》一书是对行政法理论基础的一种深刻阐释。本书之核心内容"政腑法治论"通过对"民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善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与"平权型政府"的系统阐述,回答了“需要一个什么样政府”的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4.
张晓云 《前沿》2013,(8):10-11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诸多问题,经济飞速发展而国民幸福感却在下降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建设"幸福中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愿望。道家哲学返归人生存的本原与本根,从人性与人道的层面去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启示人存在的意义。"法天贵真""见素抱朴""上善若水"的思想为建设"幸福中国"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西方学界引发强烈反响。从"北京共识"到"中国模式"的研究主题转变,反映出西方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注存在明显的"不具特色论"和"可复制论"的误读。纠正这种误读的关键在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真正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立论之本、发展之基、时代之选,是中国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原因。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远高于一概而论的某种"模式",它是人类历史上发展中国家走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西学者在对中国社会转换过程中的重大会议中共"八大"的评价上,看法相去甚远.中国学者认为"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反映.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八大是修改苏联模式的表现,其含义是八大没有超出苏联模式的框架,而不能称之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代替了从苏联引进的发展战略,因而是中国寻求自己道路的表现.本文探讨了"中国道路"的涵义,指出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误区,同时论述了八大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炮制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这些论调逐渐失去市场。最近,西方一些人士又提出“北京共识”即“中国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认识的深化,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侧重于纵向考察。“中国模式”则是西方学者从全球的角度和世界的眼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概括,侧重于横向比较。两者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模式”是相对“华盛顿共识”提出来的,它既不同于欧美模式、日本模式,也不同于拉美模式、印度模式,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中国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它的成功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产生示范性影响。◆◆“中国模式”还在探索发展中。我们决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使“中国模式”更加完善,更具有世界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根寿 《前沿》2010,(5):40-42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即党领导人民依法当家作主的"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不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对于打破西方政治发展话语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主普适论"的四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普适论"虽为西方学术界提出,但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并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对"民主"概念的现代解读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以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为本质特征;非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经验概念,影响较大的有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和多元主义民主理论."民主普适论"的兴起与美国在全球推行的民主输出战略有关,暗含的主题是拷问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质,其导向是经验性的美国宪政民主模式."民主普适论"与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趋向和要素关系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正>模式歧见。与几年前有关中国模式的争论不同,最近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已经超越纯粹经济学意义,而具有更加宽泛的意义。北京大学学者潘维提出中国道路的成功挑战了西方经济学知识中的"市场与计划两分"等观点,从而促进"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以及"中国学派"的崛起。但是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模式已呼之欲  相似文献   

11.
郭万超 《人民论坛》2012,(27):72-73
确立"中国道路"的话语权,需破除唯西方发达国家模式是从、唯西方经济学标准教科书是从、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从的三大思维定势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求解中国发展之谜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命题,"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概念也应运而生。中国应对国际  相似文献   

12.
伍志燕 《前沿》2012,(1):50-53
"合理性"的概念来源于"理性",但又高于"理性",它是一种合乎扬弃传统理性和非理性的理性。从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先后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转向;"合理性"概念的历史演变也相应地经历了"原初理性""启蒙理性""近代理性""非理性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从"理性"到"合理性"的转变表征了当代西方哲学主题的转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珩 《传承》2011,(5):34-34
最近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预言,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3年后"硬着陆"。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中国学者们基于民族主义情怀的口诛笔伐。在中国经济总量坐二望一、西方经济全面"沦陷"、全球力捧中国模式、中国已有些飘飘然的时候,鲁比尼说这番话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4.
罗贵榕  钟明华 《前沿》2010,(17):90-93
近现代中国在应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形成"走自己路"的文化自觉。在力图摆脱苏联模式弊端的过程中,中国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普世意义就在于进取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东秀萍 《前沿》2011,(24):44-47,135
恽代英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时撰写的《政治学概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地位。该书初步阐释了"政治""政治学""国家""国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政体""人民参政的方式""人民的权利"及有关政党的基本理论,为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7.
司同 《前沿》2009,(11):44-47
"美是什么"的问题属于本体论的范畴,然而,无论是西方"肯定本体论","否定本体论",还是中国的"中和本体论"都持有一种独断论的解答。"差异论美学"认为,"发问即本体""本体即差异"只有将美学建立在差异本体论的基础上,揭示审美活动中的悖论性差异、张力性差异、多样性差异才能在追问中真正把握到美的本体。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意志哲学",但曾有学者对意志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中国近代的唯心论者提出了"心力"论,这一理论就对意志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意志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一个阶段,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唯意志论色彩。在20世纪的中国,总体来看,对意志问题的研究还是以对西方的意志理论尤其是唯意志论的解读、阐释为主的,但那时的解读、阐释是不全面的,甚至还存在"误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对"中国道路"是否存在、有何特征、能否以及如何为其它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存在广泛争论;这种争论表现出了明显的西方中心论、选择性、意识形态化以及自我封闭倾向等特征;这种争论告诉我们,要在系统梳理和完善中国道路发展路径与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揭示其演进逻辑与历史必然性,在历史文化传统、外来有益成果和现实心理需求的多元整合中指出新的方向,使其能够从中国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开辟出新的道路,探寻中国道路的国家与国际文化价值认同,使中国道路在为未来发展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尝试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的实践,中国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美国高盛公司顾问乔舒亚库珀默雷称之为“北京共识”,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一中国模式首先使占世界贫困人口70%的人脱贫,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多了一种选择。2013年美国《外交》双月刊1-2号发表文章:《中共的生命力-后民主时代在中国开启》。文章认为,中国模式终结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现在我们所期望的是当代中国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超越西方现代的文化模式:其一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使当代中国文化具有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其二是为世界的多元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式概念,二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三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