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长期以来稳固的民间信仰,白族先民博采中原文化之长,形成了以儒家文化承袭和转化为主,佛道共济,"三教共拜"为特征的本主信仰。基于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促使"三教合一"在白族地区呈现独有的样貌。具体表现在丰富的多神崇拜、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和形式多元的宗教活动中,可以说,白族汉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即是儒释道三家在大理合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是白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包容性几乎表现在白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突出地表现在白族族源的多元性、白族文化源流的多源性、白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的关系、白族的民族观及婚俗观和丧葬观等方面;白族文化包容性的主要成因是受中原文化和白族生息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白族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探析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和分析了大理白族对佛教、道教和本主的多元宗教信仰,以及这些宗教信仰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并以此为视角,探析了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4.
饶峻妮  饶峻姝 《前沿》2008,(4):49-51
本文试图将白族歌谣放在民族文化的“多棱镜”下扩视,以历史的视角和文化平等的视野对其现照,用心灵去剖判、理解白族之所以成其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定民族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象,努力发掘深埋其中的多重文化解读空间,真实地表达出歌谣文化的整体面貌和底层民众的情绪世界。因为大理白族民间歌谣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中展现的活态文化,反映了白族人民田有的思想意识、文化现念、民族风情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白族民歌,品种繁多。除了白族调这种基本样式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民歌品种。如串枝连、禽言诗、物喻诗、反义歌、打趣诗、谐音调等。过去,我们对白族民歌中的基本样式了解、研究较多,而对这些独特的白族民歌品种了解、研究较少。最近,为《白族文学史》的修改。我们深入到大理地区,着重调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搜集到了许多宝贵资料,使我们对这些独特的白族民歌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填补了《白族文学史》在这方  相似文献   

6.
<正>白族的文化,以大理地区最为典型,无论是大众还是学界,提起白族,都想到大理。事实上,白族在云南的分布,不局限于大理州,在楚雄州的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就有5000余人的白族生活在这里,他们与彝族、汉族、苗族杂居,有着与洱海地区的白族颇为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其中正月举行的灯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及大理旅游热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与白族文化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交流。各族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吸纳 ,在丰富白族文化的同时 ,也淡化了白族文化当中一些传统的与时代不合拍的东西。且不说白族在建筑、习俗等方面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单就白族服饰而言 ,这种“吸纳”无论在服装的款式、选料及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如今 ,除了大理农村的白族服饰还保留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更注重体现生活气息外 ,城里人的白族服饰已渗透进了一些现代人的简洁、明快的风格而更具有舞台效果 ,或许是这个…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近些年,旅游而至旅居,大理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能让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融入这里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得益于兼容并包的白族文化. 从唐代起,大理的政治、经济、文化就与中原内地保持着紧密联系.南诏王阁罗凤、异牟寻等都非常向慕内地,并身体力行地接受和学习汉文化,派遣了大量的人到成都学习.这一举措,对大理乃至云南全省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造》2002,(10)
在云南古代文明中,白族及其先民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千年前,洱海区域在云南率先进入青铜时期,而其后的南诏及大理国的建立更将白族人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推向鼎盛时期。大理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美丽、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们看到了充满魅力的大理。七百多年前大理历史上的“兰室居士”段宝姬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能文能武,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独创了“宝姬兰苑”,养殖了三十八种名兰,第一次将白族人的兰文化推向高潮,明代大理白族名士杨安道所著大理兰谱——《…  相似文献   

10.
大理白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阔的生存环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白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等。它们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重要和多重的抢救与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冰 《今日民族》2009,(8):19-20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民族,文化遗存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重要和多重的抢救和保护价值。目前白族文化遗产中得到政府部门及各种社会组织着重保护的文化遗产内容有: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有着独特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其建筑工艺堪称一绝;门窗木雕,处处展现白族木工高超的技艺;大理三塔,是大理典型的代表和象征,看到三塔就让人想起大理;本主祠,  相似文献   

12.
鹤庆白族银器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今日民族》2012,(10):38-38
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生产银器,其产品覆盖了云南全省及周边省份地区的银器、银饰市场。目前,白族银器主要产品包括汉式银器、藏式银器和其他一些民族的银佩饰等三大部分。因为涉及面广,其形制、工艺、纹样等方面都各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瑞 《今日民族》2012,(6):42-43
作为云南大理白族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白族传统家具现在主要以木框石心的雕花家具为主。而曾经在白族传统家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雕花彩绘家具现在越来越少见,只有在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以及一些具有一定历史的传统老宅院内方能见到。  相似文献   

14.
《今日民族》2013,(9):14-14
剧目以营造《绕山林》独特的意境、呈现白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情风俗,展示白族民间丰富的音乐文化和独特魅力,抒发白族独特的人文情感和民族精神风貌为宗旨。以人声与器乐组曲的形式,分“苍洱花柳”、“神都莲池”、“山野对歌”、“鞭鼓醉乐”、“梦回竹枝”五个乐章,营造了“绕山灵”的各种独特环境,融汇了大理白族典型的多种传统民歌和器乐曲。乐章间加以适当的意境性、导入性的解说,按篇章顺序连续演奏。以器乐曲与声乐曲融合一体的音乐作品形式,力求达到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融合统一,在具较高文化品位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史诗性和艺术欣赏性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互动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吸收.大理白族在其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周边主要民族的本土文化发生了碰撞和互动,并造就了其融合汉族、纳西族、彝族等众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习俗,这些习俗包括了岁时节日、居住习俗、婚俗、葬俗等方面,而这种文化互动的发生又是由白族生活的自然环境、面对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该民族自身的选择和创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在祖国西南边疆云贵高原上,以秀丽的苍山洱海为中心,包括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漾濞……等近十个县属在内的广大地区,居住着八十多万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这就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谈到我国数十种少数民族时说,他们“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白族人民的历史,仅就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看,就可上溯到秦汉之际,如果算上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那就更悠久了。白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白族大本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族具有十分优秀的、古老而丰富多彩的戏曲、曲艺、音乐文化。其中,大本曲是白族独有的口传文化遗产之一,被中国曲艺界评价为“全国民族曲种中比较完整的曲种之一”。大本曲流行于大理、洱源、剑川、云龙、鹤庆、宾川等白族聚居地区,尤以洱海区域流行最广。大本曲产生年代迄今  相似文献   

18.
古老新奇的白族火把节罗玉恒(白族)仲夏时节的云南大理,山葱笼叠翠,水碧绿如玉,稻花香,水果甜,白族农家也迎来了传统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公历7月份)火把节。古老的传说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大理一带,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其...  相似文献   

19.
刘文颖 《人民论坛》2012,(17):216-217
在大理白族民俗旅游中,喜洲镇周城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和社区参与模式较为典型,但同时它也还存在诸如村民利益分配不公,精神参与与实体参与不同步,旅行社参与力度弱等问题,需要从探索白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资本转化的有效途径等措施入手,提升大理白族民俗社区参与层次,从而实现该社区对旅游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20.
调研组 《创造》2004,(11):28-30
滇西因"山"的地理格局而划分出的不同民族的民间工艺以其独有的传承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滇西扎染民间手工业较突出的大理白族周城村、民间银铜加工较集中的鹤庆白族新华村、传统木雕加工比较著称的剑川白族狮河村和近些年以旅游经济的活跃而著称的丽江纳西族白沙乡、保山乡及以饮食经营为特色的德钦藏族奔子兰乡和将崎岖难行的山区劣势有机地转化为骑马观光旅游特色从而拉动落后山乡初步脱贫致富的德钦县藏族明永村等村落,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以来滇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产业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