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关于严肃文学(或日纯文学、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讨论中,雅、俗文学的分化和合流问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一些人认为,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协调发展的新秩序,满足人们审美趣味、审美追求越来越多样化的需要,应该允许雅、俗文学的“双向发展”,同时鼓励雅俗文学的合流,“让三种文学在各自的层面上改善形象和寻找知音,让雅俗分化与雅俗合流共存,让作家和读者自由选择”。这主张是颇有见地的。但是,也有一种只赞成雅俗“两极分化”而否定雅俗合流或雅俗共赏的意见。有的认为:“文  相似文献   

2.
<正>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首先应该有一双"万山大叔的眼睛",带领人民认清何为雅、谁是俗?方向搞错了,就会导致亲者痛、仇者快的严重后果什么是雅、什么是俗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之间的差别,甚至可以大到完全相反。笔者研究雅俗文化问题将近20年,当年的博士论文就是探讨抗战期间中国文学"超越雅俗"的课题。学术界已有的认知,"雅"和"俗"本来没有  相似文献   

3.
<正> 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与作用,就是诉诸感情,以情感人。这无论是中外文学史上的“表现”派与“再现”派,还是我国当代所说的“纯文学”与“俗文学”,即使在文学的其它问题(甚至是文学的本源)上,有不同的观点与争论,但在这一要点上,却是灵犀相通的,都强调文学不是无情物。人们对于文艺的魅力,曾从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同书,新近出了一本《梦里依稀慈母泪》。乍看封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翻开一读,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一本散文随笔竟有如此魅力,使我深感意外。《梦》作的赢人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在于一个“情”字。有的作者光有思想没有  相似文献   

5.
台湾乡土作家继承“台湾话保存运动”的传统,在文学创作中揉进了台湾方言,使之成为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这是一种“酌于新声”“(?)括雅俗”的创新,表现出风格的鲜活性。文学新秀廖蕾夫的《隔壁亲家》是应用方言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中方言词汇达九十多个,雅俗俱有,互相补衬,反映了台湾乡土作品方言运用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6.
一长期以来,人们谈论文学创作,往往只涉及作家和作品,开展文学评论,也往往限于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创作道路,作品的成败优劣,长短得失,等等。而在文学创作及文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角色”——读者,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甚至不觉察忽略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对。然而,当文学研究渐渐走向深入时,我们便会发觉:这是一个不应该有的“忽略”。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就是为读者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吗?离开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欣赏者,还谈得上有什么文学活动和文学发展的历史?没有读者——包括那些鉴赏力和评论能力极高的读者,即文学评论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界定的问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学说已有很长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诞生至今也已70多年。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20多处谈到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8.
大度读人     
冯骥才 《时代主人》2006,(11):24-24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他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  相似文献   

10.
依法去执法     
执法者应持什么态度?应该是什么形象? 一般人认为有了文明执法便可以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且带根本的问题,就是“依法执法”。 我国已颁布实施了很多法规,因而随之执法队伍也逐渐庞大。其中,有些是从专门学校和机构受过专门训练参加到执法队伍里来的,也有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而属“半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笔者就公安工作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对一些基层干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有85%的干警不注重理论学习。他们有的认为,理论没有什么用,只要能找到侦查线索,及时抓获犯罪分子,能在短时间内攻下疑难案件,就能看出你的能力和水平,完全没有必要去搞什么理论学习和研究。有的认为,方针由中央定,政策由上面定,理论问题由专门机关研究,我们执行就是了。有的认为,我们现在任务重,一个“严打”接一个“严打”,一个“专项斗争”接一个“专项斗争”,哪有时间坐下来学习理论,等等。由此派生出一种倾向:谈论问  相似文献   

12.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4.
在咱们中国,是很有些“陪读”传统的。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太子”而无学童陪伴左右,那书就读不好;又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耐不住寂寞的什么公子,如果没有“红袖”在身边晃来晃去,书也读不利索。然则“太子”有了学童,也未必能把书读好;公子加上“红袖”,  相似文献   

15.
读什么     
在读书学习的问题上,经常有一些党政干部提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读什么?学什么?,在古今中外文字遗产异常丰富的环境里,在信息爆炸、知识经济快速形成的条件下,读什么,学什么,是绝对没有唯一答案的一道天下难题。面对无限膨胀的文山书海,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片之感叹”面对将要付出生命的宝贵时光去抉择读些升华自我的书籍,真是择而乏术、力不从心。因而,读什么,应该是读者普遍的内心困惑和迫切的心灵呼唤。在怎样读书的问题上,先哲大师们曾经开出过必读书单,政坛领袖们也曾有过高瞻远瞩的教诲。张之洞开出的书目已…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现在常讲科教兴国,但我们往往把教育和科学,狭隘地理解为精英教育和尖端科学。因此,在普及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的投入方面,仍然存在缺陷。近读《卢作孚集》,他的一些见解,很值得我们思考。卢作孚说:“今天中国什么都不缺乏,只缺人——只缺乏有训练的人,所以根本在先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的训练问题。”“在一个人没有新的训练以前,就有新思想也是不中用的。”所以,卢作孚在创办民生公司和建设北碚的过程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对员工进行现代工业化生活的训练,改变农业社会中的种种不良观念和习惯。  相似文献   

17.
马臻 《台声》2022,(17):80-83
<正>什么是陈映真思想艺术的核心与源流?陈映真晚年的有一句谦抑而又低沉的慨叹:“从二十几岁开始写作以迄于今,他的思想和创作,从来都处在被禁止、被歧视和镇压的地位。”(《后街》)可见陈映真的思想艺术观,与时代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我们如果要贴近陈映真,就必须切入那个“对人、自然、社会、生活和世界的观点”的“根本问题”,以及“什么是文学、文学为什么、为谁,以及文学如何表现”的核心问题,求得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每事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教学工作大有好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用的是“三问”,即直问、追问、补问。直问,就是直接提出问题,主要讲的是基本概念,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如,什么是宪法,什么是法律,等等。追问,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追根问底,说明道理,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有哪些基本特征,等等。补问,就是对没有说到“底”的问题补充提问,  相似文献   

19.
在《共产党宣言》问世一个半世纪之后,在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国家60多年之后,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30多年之后,有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出来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作此石破天惊之语的就是邓小平!他勇敢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在实践中给予了回答,创立了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刑事犯罪情报资料为了有助于正确理解什么是刑事犯罪情报资料工作,首先谈一谈关于信息、情报、资料、档案和刑事犯罪情报资料的概念问题。什么叫“信息”?关于“信息”的概念说法很多。比如,“信息就是信号”;“信息就是情报”;“信息是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认识的媒介”;“信息就是消息”等等,不下四十余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定型的定义。我国《辞海》解释为:“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笔者认为,“信息”是人类社会和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