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社会中的至高地位,是一切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作为发端于西方社会的学术理念,后现代法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对后现代法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既在源头上促成了后现代法学的诞生,也对后现代法学特点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不乏对后现代法学具体学派的影响。这其中有后现代法学对基督教及其衍生物的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多的是对后者的批判、反思,进而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后现代视角下的法学与社会有了新的影响。后现代法学在基督教的变迁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通常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度的制定以及公众对于政府、法治、整个国家法律运作体系的态度和期望。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结合,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法学研究与各学科的互动,是构建社会精神的基础。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推行公民法律社会化教育以及树立社会对于法律的信仰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法学的主旨是对现代法学的理论基石进行批判和创新,很多学者说它是一种叛逆而虚无的思潮,实际上从现代法学的反叛中可以看到其中闪烁的环保思想,这种环保思想与当代许多先进的环保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可以说,当代环境法具有很强大的理论依托,这直接否定了"环境法无理论基础"的说法,也进一步说明了后现代法学对促进和推动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批判法学"运动的一些学者已经写就了一批很重要的著作,向现代西方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中最为珍视的一些理想提出了挑战。批判法学的思想家们将自由主义及其所信奉的法治作为他们批判的主要靶子,声称法治是一个神话,而且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对法治的辩护充斥着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全面指导作用,中国的法制建设也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法学指导之下进行.无论在中国法制建设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对于究竟是学习、移植西方法律制度还是建立自己独特的法律制度,一直存在争议,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方法的指导下,法学研究和立法者树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初步建设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法学理论体系.在指导中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其中国化,而且也能够使其被中国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还将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法制体系的建设中进一步将其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本书研究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兴起的一股批判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法律传统的左翼思潮——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它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和历史发展,它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它对美国其他法学流派的批判、对当代美国法律制度的批判,后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以及它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法学理论更新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法学教育发展迅猛,并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格局。为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21世纪我国法学教育改革路径,应以培养具有高度卓越的法律素养、实践能力和道德伦理的法律职业群体为使命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何邦武 《求索》2015,(2):96-102
1979年以来的中国证据法学研究,在繁荣的背后仍然面临着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的转型。其中,以史为鉴,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证据法学的"原初话语"中汲取向现代法律知识体系回归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和可行的选择。"西法东渐"初始的清季至民国时期,得益于国人的努力,现代法律知识谱系在中国迅捷构建,成为百多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一以贯之"的"学统"和"元叙事",为当下中国法制建设所无法离弃,虽然中经颇多曲折。为回归"学统"、重构证据法学知识体系,阐释并守护近代证据法学的"义理"和"辞句",以梳理其知识系谱,将是必要的前提,而"了解之同情"的方法,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建立高度专业化的同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特征。要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中国应当寻找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衔接点,即法学教育的主要层次与法律人的资格条件相衔接、法律理论知识与统一司法考试和一体化司法技能训练相衔接。  相似文献   

11.
《地方法治建设的法理与实证研究》是一部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的法学著作。面向实际的问题意识、现实定位的研究内容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这一成果区别于"坐而论道"者的书斋学问。该书以来自地方法治第一线的实践素材为基础,描绘当下中国地方法治建设的真实图景,深刻揭示地方法治的内在规律和中国特质,其立足于中国法治现实的探索和创新之道为法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也为中国法学研究之方式和进路的完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样本。  相似文献   

12.
石景峰 《前沿》2013,(7):129-131
目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存在着很大的困扰。法学教育应合理确定培养目标,有效发挥自身特色,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优化法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大众化法学教育层次中培养更多的既懂法律,又懂科技、懂经济、懂外语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法律精英人才,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自由而不是枷锁,是拯救而不是奴役。自由是法律的永恒价值,这个价值却长久地在中国的法律中失落,使中国的法律难以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使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举步维艰。因此,深入探索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以自由为圭臬改造中国的法律,进而影响中国的司法实践,重塑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一书的价值所在。该书以人的自由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反思和追问,探讨了法学、法律、司法、法治、法律文化与自由的关系,是一种力图以自由为圭臬,重建中国法律、法学和法律文化的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广博深邃,散发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即便在当代社会也同样璀璨夺目,对于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中的财富,并以现代法治精神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塑与现代法治相契合的现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并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貌的国家级权威报告。从2009年开始,中国法学会已连续13年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0)》全面、准确地记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进展,及时反映最新的立法动态、司法进程、最前沿法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法学教育发展等法治建设情况,系统回顾和总结一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并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貌的国家级权威报告。从2009年开始,中国法学会已连续13年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0)》全面、准确地记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进展,及时反映最新的立法动态、司法进程、最前沿法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法学教育发展等法治建设情况,系统回顾和总结一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并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貌的国家级权威报告。从2009年开始,中国法学会已连续13年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0)》全面、准确地记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进展,及时反映最新的立法动态、司法进程、最前沿法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法学教育发展等法治建设情况,系统回顾和总结一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女权主义法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理论流派众多,解析性别平等的视角和重点也各有不同。本文重点评析了自由女权主义法学、激进女权主义法学、结果平等女权主义法学和综合女权主义法学以及后现代女权主义法学的性别平等观,并试图从它们的视角探讨中国立法应如何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9.
塔娜 《前沿》2014,(1):151-153
蒙汉双语法学教育对于培养蒙古族法律人才,推进内蒙古地区的法治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蒙汉双语法学教育更多停留在用蒙语讲授部分法学课程,其他课程用汉语讲授的单一形式上,这种蒙汉双语法学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探索其他多种教育方式,使蒙汉双语法学教育走向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刘少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革命实践;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持或参与制定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大批重要法律法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重视法治建设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