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彩艳  王东维 《求索》2013,(11):217-219
开展生命化德育是进行有关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完善生命的道德教育。确立生命道德教育理念是前提;营造生命化德育环境是保障;开设生命道德教育课程、创造生命化课堂、构建生命性师生关系、实现生命道德教育全方位渗透,是构建立体化、生命化大德育网络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价值是效用价值与人道价值相统一,人道价值是基础,效用价值是人道价值的延伸。人的生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人的生命终止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其他一切价值、人的发展、人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人的发展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人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人的发展是对生命意义的彰显,通过社会实践,在有限的自然生命时间里提升生命价值。人的发展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使人的生命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三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命教育,"三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生命价值,生命价值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生命自由。生命伦理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护卫生命、发展生命,最终实现生命自由。生命伦理学是"三生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三生教育"在实践中深刻体现了生命伦理的本质,即实现生命自由。"三生教育"要实现生命自由,主要通过四个环节实现:达成生命的安全目标、达成生命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现生命的自我否定、实现生命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4.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当代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是生命意义的缺失。而如何让中职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已成为中职德育课程的价值诉求。找回德育课失落的生命意义,需要德育课教师挖掘德育教材,寻找生命元素;灵活教学方式,渗透生命教育;提升教师素养,崇尚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5.
政府的责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拷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已相对成熟,但在我国大学生却缺乏系统、规范的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以及人生目标的理性认识,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应积极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在行政与制度上确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合法性,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和课程,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启动立体化生命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漠视自身生命,伤害他人、缺乏公德心、破坏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对待生命问题上出现的错误行为,要纠正这些错误行为,首先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呢?一、生命教育的内涵要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命教育。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引导  相似文献   

7.
人与生命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人应该对生命以道德的人文关怀,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这种人与生命之间关系的道德就成为生命道德,将人与生命的关系纳入道德的范畴,给生命以道德的关照是关爱生命的唯一途径。警察,是与生命接触最频繁的职业,  相似文献   

8.
王巧慧 《前沿》2011,(23):92-94
道是孔子生命创造精神的根基和原动力;其生命创造精神的内涵在于个体生命新质的积累和旧质的扬弃,而学习和反省是生命创造的主要途径;构造性的时间观和豁达的心态是生命创造的心理动力,这三个方面是孔子生命创造精神的核心。通过对孔子《论语》的创造精神进行解读,启发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反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向英 《求索》2010,(12):103-105
生命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命的存在是一个由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所组成的二元结构,生命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处理生命价值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念。理解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必须把握个体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体现为:它以生命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主线;它以人的生命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它包括一般的价值观教育和具体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它是一项合目的性与合理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它以生命主体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论生命的复杂性与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冬梅 《求索》2010,(2):102-104
复杂性理论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生命的新视角与方法论。基于复杂性思维,人的生命本身是复杂的、矛盾的,表现出它的有限性、生成性、独特性、超越性和整体性等特征。生命的复杂性要求理解生命的本义,关注生命的信仰,激励生命的成长,尊重生命的独特,引导生命的超越,促进生命的和谐,激扬生命,从而成全生命。  相似文献   

11.
陈抗行 《小康》2005,(6):3-3
“生命小康”意味着什么?窃以为,首先意味着生命的质量,意味着生命权利的平等。古人对生命寄予的理想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生命质量的标准尽管不高,而对生命权利的平等诉求却一以贯之。人来到这世上只能是一次,且生命的流程是单向的,过去了的不复再来。生老病死,逝者如斯。生命不仅表现为华贵,也表现为琐碎,不仅存在于富裕,也存在于贫穷。珍惜生命,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珍惜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权利,就像尊重自己的生命权…  相似文献   

12.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人权,生命至上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生命至上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生命至上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生命至上内蕴中国文化的仁爱传统、生命至上凝聚全民抗疫的强大合力、生命至上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是大学生基于自身体验形成的对生命的体认和理解,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生命责任和死亡意识六个方面.大学应从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命关怀为指导理念实施和改革大学德育,培养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建设充盈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等方面努力,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青少年是参与管理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为了提升整体素质、促其全面发展,急需建构青少年生命道德观。生命道德观的建构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全方位推展生命道德教育,参考路径如下:建构正确的理念导向,培养理解生命意识,欣赏生命之美好;建构正面的舆论导向,倡导热爱生命意识,珍惜生命之存在;建构积极的文化导向,树立敬畏生命意识,尊重生命之个性;建构合理的法律导向,强化保护生命意识,维护生命之权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老庄“道”本体论及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阐述了“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命权是第一人权,是一切人权之基础,没有生命权一切权利皆无法实现,自由权、劳动权、选举权、财产权等所有权利都是以生命权为基础的。远古时代的人类或许没有许多现代人权,但也享有最基本的生命权,只是那种生命仅“凭靠本能在喘息、蹒跚、挣扎。生命停止在基本的生理需求方面,生命的全部目的就是维持生理学意义上的生命……这是麻木的生命”。而在现代成熟的国家里,“生命承载了太多的分量和意义。这是高贵的生命,它总是在自我反思,围绕着生命,一大堆医学知识和哲学知识建立起来,前者从医学的角度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韵  姜雪莲 《求索》2011,(4):168-170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与重要内容。针对生命教育理念缺失的现实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建构生命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生命素养;丰富生命教育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及社会实践;营造生命情感氛围,形成主体间校园环境;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等。  相似文献   

18.
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前者的生命对象指向了社会人群,后者则为个体生命。在老子,生命的运转和安顿法则只能时时对天地精神亦步亦趋;而庄子的生命观总体上追求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天地精神是为老、庄生命观的共同祈向。与孔子、孟子视生命只能从属于社会并认生命最终的价值将在社会中得以显现和判定不同,老子和庄子把对生命的哲思延伸至广阔的宇宙自然之中,生命最终的安顿只是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则而已。自然,是为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事件既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反观生命教育得失的一面镜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我国学校生命教育存在起步较晚、内容残缺、知识化和运动化等问题或不足。但是,危机亦是契机,中小学校应该借此机会思考生命教育的真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生命教育实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这主要包括:凸显教育目标的生命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敬畏一切生命的意识;构建常态化的生命教育机制;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生命教育则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本文在阐释生命教育内涵、分析生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