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是国家的重要属性。在当今时代,国家的社会职能日益繁多,地位愈加凸显,但社会性是从属于国家的阶级性的,不是国家的本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尽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分析并没有过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何所谓“过时”或“公共权力”的看法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王刚 《长江论坛》2016,(3):9-14
国家的消亡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议题,对马克思国家消亡论存在各种褒贬之议。关于国家消亡问题之国家社会性的思考是马克思国家社会性思想的内容之一。马克思把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相联系,认为国家社会性需从"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国家制度身上获得说明。通过对马克思国家消亡的阶段性与国家社会性的辨析可知,最高意义国家社会性的彰显只能存在于国家消亡的观点上,国家社会性的深层意旨是国家社会性复归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金红 《传承》2011,(11):30-3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通过对国家"善恶"性的分析,从社会主义国家向善性的角度论述马克思的国家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建构国家观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社会现实与理性观念的冲突和创立唯物主义理论诉求。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阐释了新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私有制的制度体系,应通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马克思的新国家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不仅要坚持人民主权、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还要加强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与品质,更要防止官僚政治利益特殊化与政治权力异化于人民。  相似文献   

5.
石亮 《长江论坛》2014,(5):9-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是关于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绝对精神演绎,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在国家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国家具有阶级和社会二重属性;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国家是政治统治和公共服务二重职能的统一;在国家的发展前途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消亡理论,并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和谐社会与国家公共权力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法治则是解决这种天然矛盾的最佳途径.依法治国的本质在于用体现公平正义的"良法"控制、约束国家公共权力,防止其随意扩张和滥用,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法治视野下的国家公共权力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人民主权、权力有限、分权制衡、公正公开.弘扬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政法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7.
何美然 《前沿》2011,(10):50-53
在现代社会,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关系主要体现为个体权利、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传统体制下,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受到国家权力的控制和挤压;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自治权力不断扩张,国家权力逐步收缩。要使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保持和谐,就是要在国家权力的制导下,通过社会自治权力的发展,使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本质相一致,实现国家权力向个体权利回归。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三个维度的批判都超出了政治哲学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一般哲学意义。第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头足倒置既是黑格尔法哲学的特征,也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特征,进而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展逻辑",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泛逻辑主义方法的缺陷,马克思走向"在事物自身的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道路;第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自由观的批判,得出自由的实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创建新国家的结论,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立场的转变,为自己确立了创立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表明马克思的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上都已不同于黑格尔思辨、抽象的唯心主义,也显示出其在实践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上与黑格尔哲学具有根本的区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是使"马克思成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回顾自由主义国家观的发展史,从古典的自由放任主义到现代的社会自由主义,再到当代新自由主义,对国家职能和角色的定位经历了"最小政府论"向"有限政府论"的演变,但其背后的将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基本假定一直没变。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决策分析领域,也就对抽象的"国家中立论"提出了挑战,并有助于丰富对国家或政府特殊利益和行为的实证研究。然而,从彻底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出发,不可能历史地考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而从根本上揭示国家及政府行为的本质,这决定了公共选择的根本局限。公共选择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方式撕开了资本主义逻辑的最后一层面纱,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世界"万物商品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张友良 《传承》2008,(12):22-2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2.
瞿磊 《理论月刊》2005,(6):10-13
对市民社会批判性检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想共同的生长点.黑格尔企图以代表客观精神的理性国家,克服基于"原子式个人"的契约国家观和市场经济和谐论.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立",发掘出国家的私有财产根基,从而给理性国家除魅.通过批判人在政治共同体和市民社会中的双重存在导致的异化,马克思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宏伟理想,彰显了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人学逻辑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史的一条隐性线索。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的本质"问题在该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先后对人的本质给出过不同定义,其中以《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现实本质"定义最具代表性。事实上,人的本质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哲学问题,有其终极向度,"现实本质"定义的生存论解释不能代替本体论追问,而本体论追问的必要性源于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二重性,也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定义之多维性、多元性、多义性。  相似文献   

14.
杨文圣 《前沿》2012,(18):36-38
理性自由思想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最重要、最核心理论.马克思提出自由是人的全部精神的类本质,而新闻出版是人类自由的真正实现,法律是人民自由本质的真正表达,理性自由的国家是人民精神力量的真正代表.深入解读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自由观,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真谛以及其世界观转变的动因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田进 《长白学刊》2021,(2):32-38
新冠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应该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哲学范畴当中加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审视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了政治哲学原理.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家共同体安全构成威胁的时候,就变成了公共...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国家的阶级性、工具性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同时对自主性的产生、存在条件及表现作了诸多分析。马克思主义把政治权力作为分析国家自主性的中轴,把赋税和意识形态作为影响国家相对自主性的重要变量,把行政官僚作为发挥国家自主性的主体之一,认为国家在特定阶段、特定问题上,可能会为了社会利益而危及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体系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深入分析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民主的内在矛盾性、阶级性、历史性、本质属性和实现的长期性。马克思民主观具有突出的创新特征,包括广泛性、彻底性、实践性和"去统治性"。马克思民主观不仅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全面超越,而且为新型社会制度提供了理想目标和价值遵循,对于我们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创立了以生产劳动实践观为基础的科学实践论 ,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和实践的人学本质 ,给社会历史以客观的承认和尊重。由此 ,他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解决了人类实践和人类意识的关系问题 ,把握住了社会实践的客观进程 ,说明了“人”的实践本质。在这样的意义上 ,他的新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把唯物史观说成是物质本体论的推广 ,或者借口不赞同这种“推广”说而抹煞马克思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 ,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错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国家相对独立性理论认为,国家来源于社会并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共同决定了国家必然具有相对于社会的独立性;国家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于包括经济上的统治阶级在内的社会一切阶级而言的;国家形式决定了国家相对独立性的程度。一般而言,行政国家比议会至上的国家具有更高程度的独立性。就行政国家而言,不同的国家形式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官僚所执掌的公共权力的异化倾向的制约程度也不相同,从而使这些不同形式的行政国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立性。但是,任何国家都不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因为国家终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厘清法治的对象问题是当前我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法治国"的概念中,"国家"是法治的当然对象,在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国家、政府、社会三大对象中,法治"国家"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分析"国家"的本质可知,权力是"国家"的真正核心。作为法治对象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经由人民制定的法律实现权力的法治化,即:将权力的设定、赋予、行使、监督等权力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之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程序治理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事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