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述伦敦的小说或者文字并不罕见,最著名的是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伦敦和巴黎为背景,描述不同社会阶层的爱恨情仇,间接展示伦敦街道空间,给读者的感觉是揪心的伦敦。直述伦敦发展,《伦敦的崛起》展示的是有趣的伦敦,作者利奥.霍利斯具有历史学背景,专攻17世纪史,以行走和考据的方式观察和描述伦敦城,既有着史学家的叙事严谨和学术逻辑,也有文学家的情感脉络和细节描述,兼具侦探式的推理和演绎,所以无法简单地分辨和界定这是一部纪实作品、文学小说亦或是一部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2.
王素华  吕文鹏 《前沿》2011,(8):177-179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投影,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质疑,对语言表征产生危机,思考着"什么是小说,怎样写小说"的问题。旅法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元小说作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他的小说《马龙之死》极端反传统,通篇运用了露迹、作者闯入、创作与评论相交融、语言片段的拼贴等策略,充分展现了其元小说性。本文拟从《马龙之死》的文本出发,分析其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后结构主义主体理论出发,以对女作家韦君宜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说《女人》的细读为例,探讨国家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性别话语对妇女主体性形成的多种可能性,以此作为对笼统否定中国"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态度的一种回应。本文认为毛泽东时代有关性别平等、社会性别中性和同志关系的社会性别话语参与到了当时女性主体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它们承接五四启蒙运动中淡化性别差异的独立人格、两性平等的话语,为一种脱离本质主义的,反对性别二分对立性别主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为女性摆脱客体化的他者地位,发展自身的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后结构主义主体理论出发,以对女作家韦君宜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说《女人》的细读为例,探讨国家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性别话语对妇女主体性形成的多种可能性,以此作为对笼统否定中国"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态度的一种回应。本文认为毛泽东时代有关性别平等、社会性别中性和同志关系的社会性别话语参与到了当时女性主体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它们承接五四启蒙运动中淡化性别差异的独立人格、两性平等的话语,为一种脱离本质主义的,反对性别二分对立性别主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为女性摆脱客体化的他者地位,发展自身的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前期小说的总结集《呐喊》、《彷徨》中,他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给予了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批判与同情,最终形象地表达了其著名的“立人”观念。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前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力求阐明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晓琴  徐李洁 《前沿》2010,(8):163-165
D·H·劳伦斯认为,《圣经》虽然写的是上帝,但它写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认为小说也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其经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部圣经式的故事。小说中不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小说本身也充满了《圣经》末卷中的《启示录》色彩,这表明《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存在互文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该小说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说《野猫湖》和《八里荒轶事》的叙述包含两条线索,主线讲述生活在男权社会底层的乡村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精神裂变,副线讲述自然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处境及命运。陈应松敏锐体察到了性别压迫和自然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从新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了人类的文化现象、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小说对两性关系、人类尤其是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8.
台湾酷儿小说与“酷儿”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文化场域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次文化存在,成为一时潮流,冲击了性别论述的方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酷儿小说的身体叙事,探讨酷儿书写对情欲、身体的认知,进一步考察酷儿小说的性别理念及其对性别身份的思考.同时,本文考察酷儿小说如何以跨文类的跨界书写展现酷儿的性别理念,以此尝试梳理酷儿小说在台湾语境中的特征及其性别论述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葳  陈静 《前沿》2013,(20):146-147
《家庭教师》是茨威格的一篇描写儿童心理变化的悲剧小说.他在这篇小说中,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丰富,复杂具有层次性的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情绪过程的心理分析展示了茨威格表现真实人性的心理流程.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认识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分析大学生价值现的现状,从性别教育角度出发,探讨性别教育在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上的作用,时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黎子莹 《湖湘论坛》2012,(3):110-112
余华不平凡的经历决定了他感受苦难的方式不同,不同时期他的创作体验、人生境界也不相同,因此他在不同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以余华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他《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荒诞美、《活着》的苦难美和《兄弟》的暴力美。  相似文献   

12.
一等奖:(1篇)1.陈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互动的性别行动研究——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二等奖:(4篇)1.王爽(毕业于南开大学):《“五四”女作家的女性观及其创作》2.廖冬梅(毕业于厦门大学):《一种“僭越”和“突围”的写作——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小说探析》3.张杰(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论陈家林导演的女性审美理想及性别文化心理》4.张洁(毕业于上海大学):《增权模式——虐妻之社会工作应对》三等奖:(9篇)1.谷正艳(毕业于郑州大学):《论中国近代产业女工(1872-1937)》2.李娜(毕业于南开大学):《飞翔与穿越——90年代台湾女性小说…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1990年,庄孔韶先生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看到了美国太平洋学会出版的《金翼,一部家族的编年史》(TheGoldenWing-AFamilyChronicle,byLinYueh-Hwa,Ph·D·,InternationalSecretariat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44,NewYork)最早的版本,该书是1940年林耀华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美陪伴患病妻子期间,根据对他家乡———福建省闽江流域黄村及所在县、乡、镇的生活经历,以及根据他本人在1936和1937年离开中国前最后两次田野工作写成的小说体著作,由太平洋学会会长腊斯克先生(B.Lasker)推荐并做序,1944年以《金翼,一部家族的编年史》为名在美国出版。1945年,何兰德先生(W·L·Holland)来华会晤林耀华教授,提议修订《金翼》。于是林耀华在1944年版的小说结尾之后,增加了理论分析一章(第21章,1944年版只有20章),并由英国社会人类学家费斯(R.Firth)撰写导言,于1947~1948年(1947年首版拖延至1948年面世)在伦敦出版,这一版的书名改为《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LinYueh-Hwa1947~1948TheGoldenWing,ASociologicalStudyofChineseFamilism,KeganPaul,Trench.Trubner&Co.,LTD.Lon-don.)。现在流行的中文译本有台湾桂冠图书公司的宋和译本《金翅,传统中国家庭的社会化过程》(1977年),以及北京和香港三联书店的庄孔韶、林宗成译本《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1989年,1991年)。这几种繁、简体字中译本均依据上述伦敦版。而在美国首次出版的《金翼,一部家族的编年史》一书从未翻译过中文,B·腊斯克先生早已去世,本刊现发表该书序言以飨读者。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台湾文学史上,王鼎钧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众体兼擅且独具风格,在小说、散文、评论、话剧几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被称为台湾文学界的五项全能.长久以来,他的散文艺术成就掩盖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小说艺术.为了更完整地认识他的艺术发展道路,本文拟对王鼎钧的短篇小说创作做一番探究.(一)严格地说起来,王鼎钧的短篇小说共有十二篇,即收集在《单身温度》这部短篇集中的作品(有人将王鼎钧的《一方阳光》、《红头绳儿》也视作小说,我以为那只是有着较多叙事成份的散文作品,原因容当另叙).《单身温度》原名为《单身汉的体温》,也曾被人改为《白如玉》出版,最后由作者定名为《单身温度》由台湾尔雅出版社再版.此书创作于60年代中后期,初版于1970年.这部小说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它之前,作者的创作以说理性议论性的文章为主;而从它开始,作者的创作风格转向抒情性象征性,逐步形成了自己“幻中见真”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6.
司文会 《求索》2011,(2):220-221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的经典作品,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部作品中的空间问题研究不足,空间问题对于人物塑造及女性成长主题刻画等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从后现代空间理论着手来分析珍妮的成长历程,剖析空间置换在成长主题刻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小说空间关系所折射出的性别、种族等政治关系等,都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之于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儒林外史》以高度的写实性与思想性,为后世了解当时法律运行的状况以及人们的法律观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就小说中所描绘的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言行,阐发了各阶层的法律价值观以及他们在法律实践中的角色和作用,试图发掘传统中深层次的法律文化,以作现代法治建设之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璐 《理论月刊》2012,(3):88-91
作为史学性理论小说的典型代表,安伯托·埃柯的《傅科摆》通过对所描写的事件进行符号化水平上的处理,展现了文本和历史被结构的过程.在这部小说中,埃柯运用了多种实验性的手法,巧妙地运用构架和构架断裂来显示后现代矛盾,借此将历史的呈现力问题摆在读者面前.本文分析了作为符号化世界的《傅科摆》小说文本,试图探讨埃柯解构历史叙事的神圣化、揭秘历史与书写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了解埃柯本人的文学、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巨大。最早把《史记》与某部小说联系起来的是明代的李开先。他拿来与《史记》相提并论的第一部小说,就是《水浒》。李氏在《词谑》一书中说:“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岗谓:《水浒传》委屈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此后,明人袁宏道、天都外臣、李贽、叶昼,清人金圣叹、樵余等又相继发表了相同的意见,对我们研究《水浒》与《史记》之间的继承关系,颇多启发。本文拟就《史记》对《水浒》在艺术方面的影响,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入手,借助对小说文本的剖析,一路追问抽象模拟的人道主义理论在文艺作品中遭遇具体化、个性化、集中化处理时,不得不直面的尴尬:创作主体由于无法超越的性别定位,使人道主义与性别意识的话语对接在艺术层面造成断裂的遗憾。在这种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对于人道主义的表现,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即一半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