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妍妍 《求索》2011,(1):212-214
批判与迎合是新时期以来"城裔城籍"作家城市书写的普遍心态,这在王朔、邱华栋、朱文等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批判与迎合的矛盾体现出作家"身为作家"与"身为市民"两种身份间的矛盾。身为作家,批判城市既定文化;身为市民,又不愿意放弃身处之城,批判与依恋的矛盾使他们与城市的关系含混暧昧。  相似文献   

2.
张慧敏 《求索》2012,(1):186-188
日常生活及其批判作为一个问题源于西方现代性的展开,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然而,从"五四"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开始,中经左翼文人的激进批判和建国后政治对日常生活书写的压抑,到新时期以降对日常生活热烈拥抱,由于日常生活自身的复杂性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使得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对其作出判然有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李晓亮 《求索》2014,(2):29-33
19世纪中后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西南地区传教,他们首先发现了纳西族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并将复本寄回欧洲,在此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学者还有政府部门纷纷高价收购,掀起了一轮东巴经收购的高潮。保守估计,目前藏于海外的东巴经的数量近万册。本文结合相关英文、法文文献对19世纪末以来东巴经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史做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得益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借助于"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女性写作的如火如荼之势,女性文学研究也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叙事"、"自传体书写""、女性新历史小说"、"亲历性表达"等女性写作,成了当时非常活跃的文学批评语汇。尽管其间也有"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惹来众多非议性话题,但正因为争议多多,才使得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处于引领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中。  相似文献   

6.
许玲 《理论月刊》2004,(11):69-71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传教士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作为其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传教士报刊一方面烙上了西方殖民侵略者试图精神征服中国的印记,另一方面也为黑暗中的中华民族带来了西学的光明,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追求自由平等的近代民主思潮终于在被传统腐朽的封建思想占据了几千年的中国大地上孕育而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一股现代主义潮流被引入中国,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并在运用过程中发生归化和嬗变。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文学潮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进行的文字传教工作,客观上直接催生了中国新出版业,并影响了出版业的方方面面。但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民营出版业纷纷崛起,在文化传播上逐渐掌握了自主权,传教士的作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西方的伪民主论露出其邪恶面目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特别是中国青年逐步自省并对西方藉着民主的名义提倡的言论和媒体自由的虚伪进行了揭露。西方妄图以颜色革命颠覆中国政权的努力一直都未停歇。如今,在外国资金的支持下,香港学生为先锋进行"占中"活动,借以向中国中央政府施压,来实现和满足他们所谓民选特首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0.
尹翼婷 《求索》2013,(7):64-66,38
早期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男传教士为主力,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来华女传教士增加,逐渐超过男传教士,传教运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女传教士成为近代中国传教运动的主力。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1 9世纪下半叶起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分不开,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相联系,同时也与女传教士在宣教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客观上为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来华传教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1.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2.
白剑波 《求索》2011,(1):72-74
近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日趋热烈。西方学者们宣扬"人权、自由、平等"等天赋观念是人类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共有的普世价值,并以此指责其他非西方国家和文化的主权与独立性。如何正确看待与分析评价西方学者们宣传的"普世价值"观,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甚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汪汉利 《求索》2011,(3):220-222,153
三十年来,索尔.贝娄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普通读者人数呈日益减少的趋势,八十年代的人气旺盛已演变为新世纪的门前冷落;二、专业研究人员数量与日俱增,新世纪以来甚至出现了众声喧哗的景象;三、中国作家大多对贝娄比较推崇,但与学界"一边倒"的褒奖式批评不同,作家能从各自经验出发评价贝娄,一些作家还指出了贝娄创作的某些"缺陷"。贝娄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是作家坚持"知识分子写作"的结果,也反映了多媒体时代文学的普遍遭遇。  相似文献   

14.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15.
周和军  曹艳春 《前沿》2010,(5):177-179
本文认为在中国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与西方"自由联想"相通的艺术手法——"兴",并对这一文学实践进行了初步追溯,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兴"与"自由联想"具有概念内涵的相似性、发生机制的一致性和表现内容的相通性,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学的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16.
论林白小说的边缘性书写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菊 《湖湘论坛》2009,22(1):71-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走向多元化,涌现出大批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化书写。作为女性私人化书写的代表作家,林白以坦然面对女性各种爱欲的姿态彰显其边缘性书写身份,并以独异的对象选择、话语系统建构和镜像叙述等具体策略成就其边缘性书写和言说。  相似文献   

17.
谢丹 《理论月刊》2008,(2):80-82
本文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报刊对西方近代民主制度、介绍的分析,指出尽管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目的是将其作为"文字布道"的工具,其中对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介绍客观上却对近代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萌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邹黎  周晔 《前沿》2012,(5):188-189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王尔德作为第一批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作家,受到广泛的推崇。他不仅影响了郁达夫的艺术观,他的作品也对郁达夫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美学无法在古代学术体制中产生,它是在西方美学的冲击和现代学术体制的保障下产生的,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的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的论争期、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等四个时期。中国古典美学是在现代美学形成之后才开始建构的,也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准备期、20世纪80年代的形成期、新世纪以来的延续期等三个时期,新时期以来的断代美学史、门类美学史和范畴美学史,也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建构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