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邓小琴 《前沿》2014,(15):191-193
本文通过区别性特征标记在粤方言书面文本中的使用频率及量化分析,确定了最具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的20个标记。以20个标记考察含粤方言书面化特征的语篇基本可以获得粤方言文本67%左右的阅读可识度。高频区别性特征标记的分布,说明了叙事与表态是粤方言书面化最主要的语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玉壶清话》是宋代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野史笔记,该书所涉范围与生活面广,词汇容量大,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撰著者本人使用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记载的当时语言的状况与变化,是研究宋代语言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第一,就业方式的变化。在当时中国人的话语中,基本上没有择业、下岗、失业等词汇。曾几何时,这一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像是在突然之间中国人遭遇了自主择业、竞聘上岗、下岗裁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区的自梳习俗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习俗在近代形成了一个高潮。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梳是女性追求自由所选择的一种消极方式。它的兴盛与近代的民主平等精神有契合之处。文章采用大量近代的历史资料,揭示了当时自梳女的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海洋 《求索》2012,(9):201-202,175
理据是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的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词汇发展的历史表明,词汇的发展就是理据性逐渐增强,任意性逐渐降低的一个过程,因此对理据的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取共时、静态的描写同时也可以进行历时、动态的考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应适当改变。本文以东北方言"趁"的构词理据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词义在历史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变化,并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在共时阶段所表现出的相关问题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周阿根 《求索》2013,(2):145-147,165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唐代传记文学和游记文学名著。文章从词汇史的角度系统考察其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的价值.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增补漏收词目、增补词语义项、纠正辞书释义不确、提前语词例证、填补汉语词汇史发展的中间环节、补充词语例证等。希望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媒体的飞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也毫不例外受到其深刻影响。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媒体的影响力不容置疑。本文通过对语言实际生活的考察,从媒体对语言规范、词汇发展变化和语言流行趋势的影响三方面对媒体的语言影响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任玉函 《求索》2013,(9):144-146
作为咏物赋,《鹞雀赋》中包含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口语词,反映出当时口语的真实面貌,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语料。文章对《鹞雀赋》中重要的文字和词语作了校理疏证.试图为该赋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转型产生新观念,新观念又引导着文化转型。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就是如此。东西方文明和思想的融合产生了许多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又反过来塑造着东西方思想的融合。词汇是人类发明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也因为人类交相复杂的使用而具有了生命力和生命史,从而成为人文语义学的重点关注领域。词汇的生命力和生命史,是其意义和用法既不断传承又不断变化双重运动的产物。这里笔者想就近代中国“自然”概念的身世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刘晓丽 《求索》2007,(12):192-193
媒体的飞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也毫不例外受到其深刻影响。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媒体的影响力不容置疑。本文通过对语言实际生活的考察,从媒体对语言规范、词汇发展变化和语言流行趋势的影响三方面对媒体的语言影响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邓小琴 《前沿》2013,(20):136-139
粤方言否定副词“咪”(mei13)来源于古汉语词“莫”,经由分音“莫个”,在“莫”以保留“m”声母为主要特征以及入声韵尾“个”逐渐脱落的语用条件下,“咪”(mei13)以其历时文献的高频使用地位,在多项韵母变式中被选用并定型;当代粤方言否定副词“咪”随着否定语义的虚化,呈现出语素化、连词化的语法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曹凤霞 《人民论坛》2010,(10):198-199
语言是动态系统,词汇是最活跃的部分,对社会发展变化也最敏感,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窗口。当代新词语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能够反映新时期新观念、新事物,跳动着时代的脉搏。通过对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新词语的考察,探讨新时期语言变异的类型及其成因,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语义韵的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语义韵研究拓展词汇教学的深度、增加同义词辨析的维度、提高学生精确运用词汇的能力、促进词汇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语义韵研究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杨希 《人民论坛》2012,(23):182-183
通过系统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理论,文章认为马恩在用经济标准分析社会结构时,还使用了"意识形态的标准",强调共同的阶级意识对形成阶级集团的重要性。根据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工人阶级的研究应增加全球性的维度并运用马恩的阶级意识分析方法考察全球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找到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广州地区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上,与会者对广州地区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发展的状况和改革开放时期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广州地区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隋唐五代时期石刻的发展空前繁荣,从铭文内容上看,多引经据典。《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自其产生之日起,对中国文学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五代石刻中亦大量引用《诗经》。从石刻铭文的内容看,风格多庄重典雅,行文中引经据典。识读这些材料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语言文字、词汇使用状况等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犯罪隐语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以个别访谈法、问卷法在广州市公安局十多个相关部门和番禺监狱等单位搜集的738例广州地区犯罪隐语的分析,发现广州地区犯罪隐语伴随治安形势的变化呈现个别类型的案件隐语发展很快,已成体系,有些案件的隐语已大幅萎缩的现象.现有隐语则存在一词多义、异名同指现象较多;方言色彩浓郁;量词表达不一;隐语指代划分细致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不如”的语法化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主要考察"不如"这一词汇单位演变为语法单位的历史进程,对其语法化的原因、机制、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91年10月至1992年12月我们以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案访问的形式,对广州地区七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大学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内地大学的同类调查情况进行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实惠的理想主义已成为广州地区大学生的深层道德模式。调查结果表明:从八十年代中期大学生对竞争、进取、冒险、时效等现代观念的盲目崇尚,到九十年代大学生对包括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进一步反思,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在社会现实的土壤上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在道德标准上日趋宽容化,在生活理想上日趋世俗化和现实化。而制约着这种道德心态变化的思想背景,则是一种正在广州地区大学生中形成的新的道德模式:实惠的理想主义。下面我们从思想基础、价值取向、协调机制和终极目标四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深层的道德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仝金钟 《前沿》2010,(8):180-182
汉语词汇色彩意义是词义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紧密相连。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及词汇意义,使得词汇表意更加精妙、更加具有时代感,有助于人们更加缜密地表达情感倾向和更加准确地表述评判事物,影响和促进了词汇乃至语言的发展。同时,汉语词汇色彩意义的变化也是未来词汇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