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8∶A 型) 和C481(5∶A 型) 对营养的需要较高,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不良,相比之下,C481比P1059 生长更差,但在胰蛋白胨肉汤和加5 m L/L 血清的普通培养基中两株菌均生长丰盛;两株菌的生长曲线显示,C481在对数生长期的繁殖速度较快,最高菌数略低,但衰落期细菌死亡速度较慢;对培养基中NaCl 含量的要求,C481 为0 ~2 .7 % ,P1059 为0 .9 % ~2 .1 % ;对pH 的要求,C481 为7 .4 ~7 .8 ,P1059 为7 .0 ~7 .4 ;两株细菌用小白鼠连续传5 代复壮后,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 MLD) ,C481为6 个菌,P1059 为9 个菌。  相似文献   

2.
采用腹腔接种和1次脾内注射禽呼肠孤病毒(ARV)蛋白免疫小鼠,经3次融合后,共筛选出8株分泌抗禽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这8株McAb均可与ARVS1133株、FDO株发生反应,而与IBDV,MDV,EDS-76病毒不发生反应。经亚类鉴定,AE7,AF8,BD1,DH10,EE5为IgG1;AD6,CG4为IgG2a;AG7为IgG2b。腹水效价在10 ̄3~10 ̄5之间。  相似文献   

3.
3日龄肉用AA雏鸡人工感染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强毒(vAMV)后,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AMB)的发病率达86.7%,病死率为70.0%,与健康雏鸡相比,脾脏、胸腺、法氏囊、心脏、肝脏、肾脏及性腺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活性于9日龄时明显升高(P<0.01),于16日龄后则显著降低(P<0.05,P<0.01)而铜超氧化物歧化酶(Cu-SOD)和锌超氧化物歧化酶(Zn-SOD)的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vAMV感染雏鸡注射香菇多糖,AMB发病率为67.5%,病死率为55.0%。同对照组相比,感染后注射香菇多糖组的T-SOD、Mn-SOD及Cu-SOD的活性初期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中、后期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用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强毒株接种1日龄雏公鸡,制取肌肉脏器菌液,与C48-1肉汤培养菌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禽霍乱氢氧化铝胶灭活苗。攻毒试验表明,该苗对异型菌株P1059及从皖中西部地区分离的禽巴氏杆菌强毒株均有100%保护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细胞融合技术获得了13个犬肾传代细胞(MDCK)与大肺巨噬细胞(DLM)杂合细胞株,其中2株(分别命名为kMH—1和kMH—2)对犬瘟热病毒(CDV)强毒敏感。对KMH—1鉴定结果表明该细胞在外观上与亲本细胞MDCK相似,呈现上皮细胞样形态,25世代细胞在24~144小时之间为对数生长期,群体倍增时间为23.6小时,染色体众数为77条,呈现近二倍体样核型。该细胞对CDV强毒和弱毒敏感,并产生典型的多核巨细胞样细胞病变(CPE),同时也能支持传染性犬肝炎病毒(ICHV)的增殖,产生而萄串样CPE,说明杂合细胞kMH—1保留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特性,经传到78代仍保持低代次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6.
以BALB/c小鼠、京白蛋用鸡为对象,以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IFN)和自然杀伤细胞(NKC)为指标,观察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瘟王对机体IL-2,IFN,NKC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禽瘟王既能显著增强小鼠IL-2的活力,又能强化小鼠NKC的杀伤活性,同时还可提高鸡体IFN的效价水平。提示充分发挥IL-2,IFN,NKC网络的正向调节效应,可能是中药复方禽瘟王的药效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用口蹄疫病毒(FMDV)A型12S基础免疫,O型12S加强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迭,得到了一组群特异性单抗。用RPHI,AGD,ELISA及阻断式和竞争式ELISA分析这组单抗得出以下结论:12S抗原至少存在一个12S独有的型间交叉的群特异性抗原表位,该表位是非中和性抗原表位,免疫原性较低;这组群特异性单抗可与FMDVO,A,C,Asia-1型12S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表明该表位存在于FMDVO,A,C,Asia-1型12S上,但不同血清型的12S表位构成存在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检测了绵羊、猪红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CD2配体(sCD2L)和猪血清可溶性CD2分子(sCD2)在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增殖及对绵羊红细胞破坏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CD2对绵羊红细胞的溶血作用可被sCD2L所抑制,sCD2L的这种抑制作用随其红细胞培养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而加强;绵羊红细胞培养上清中sCD2L能单独或辅助植物血凝素P(PHAP)促进猪PBMC增殖,其作用强弱与红细胞培养浓度密切相关,当绵羊红细胞浓度为1.4×109个/mL时效果最佳。sCD2对sCD2L诱导的猪PBM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sCD2水平上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将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组织毒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ELISA、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分泌抗体,获得了6株稳定分泌抗IBD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NIB-1,NIB-2,NIB-3,NIB-4,NIB-5,NIB-6;6株McAb均具ELISA特性和免疫沉淀特性,亚类鉴定表明,前4株属于IgG_(2a),后2株属于IgG_1。杂交瘤细胞冻存6个月后复苏,均能稳定分泌特异性McAb。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云南某鸡场发生鸡急性死亡的疑似禽霍乱病例进行病原确诊。无菌采集送检死鸡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细菌16S rRNA基因分析及荚膜分型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结果,该分离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对头孢氨苄、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敏感,对大观霉素、复方新诺明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显示,该分离株仅含有磺胺类sul2基因和四环素类tetB基因;动物试验表明,接种500 CFU的45日龄鸡在接种后7 d内全部死亡,接种12.5 CFU的小鼠在接种后48 h内全部死亡,死亡小鼠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该鸡场发生疫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遗传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应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IBDV-McAb)致敏的聚苯乙稀胶乳,建立了检测IBDV抗原和抗体的胶乳凝集(LPA)和胶乳凝集抑制(LPAI)试验。LPA可检测出6mg/L的IBDV蛋白。比较了LPA、直接萤光抗体试验(DFA)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P)三种方法检测IBDV抗原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相关性,明确了LPA和DFA的检出率高于AGP,LPA和DF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6%。  相似文献   

12.
从四川省不同地区分离到256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和Heddleston热稳定抗原鉴定法对其进行了血清学鉴定,并对病原的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254株为荚膜A群菌,占99.22%(254/256),其中5A型占95.7%(245/256),8A型占1.95%(5/256),9A型占1.56%(4/256),未定型占0.78%(2/256)。测定了鸭巴氏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分离鉴定的鸭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和ompa基因单价DNA疫苗及融合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和ompa基因片段,并克隆入pcDNA3.1(+),构建了DNA疫苗pcDNA-OMPH(pOMPH)、pcDNA-OMPA(pOMPA)和pcDNA-OMPH/OMPA(pOMPHA),将其体外转染SP2/0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其表达情况。同时以弱毒活疫苗作为阳性对照,pcDNA3.1(+)和PBS作为阴性对照,分别免疫4周龄鸡,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IFN-γ分泌情况,经强毒攻击后计算各疫苗的保护率。结果显示,融合DNA疫苗组血清抗体水平与弱毒活疫苗相当,明显高于单价DNA疫苗(P<0.05);pOMPHA组的刺激值(SI值)和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价DNA疫苗组略高于弱毒活疫苗组;强毒攻击后各DNA疫苗均可为动物提供一定的保护力,其中融合DNA疫苗的保护率最高,可达86.7%,其次为弱毒活疫苗,为73.3%,而单价DNA疫苗则低于弱毒活疫苗,仅为60%和66.7%。结果表明,DNA疫苗尤其是融合DNA疫苗在预防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用MD_(11)/75c,SB_1,HVT_(FC126)三个马立克氏病毒株分别免疫Bal/c小鼠,获得10株分泌抗马立克氏病毒(MD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FM_3、FM_(17)、FM_(24)、FM_(28)、FM_(42)、FM_(45)、FM_(62)、FM_(53)、FM_(54)、FM_(159).这些单克隆抗体都具有免疫萤光反应特性,其腹水抗体的FA效价为10 ̄3~10 ̄5,其中FM_3、FM_(42)、FM_(53)、FM_(159)等单抗具有ELISA特性,腹水抗体效价为10 ̄3~10 ̄5。FM_(150)识别血清I型MDV;FM_3、FM_17识别血清I型MDV;FM_(53)、FM_(57)识别血清Ⅲ型MDV;FM_(45)识别血清I和Ⅱ型MDV;FM_(24)识别血清Ⅱ型和Ⅲ型MDV;FM_(42)能识别三个血清型MDV。这些单克隆抗体可用于MD早期诊断,和疫苗质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存在活鸡体培养物中。本文用鸡 活体培养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_(48-1)强毒株(血清1型),在菌血症时采血经 差速离心收获细菌,制成的死菌苗对异型菌株C_(44-42)(血清3型)和P_(1059) (血清3型)攻毒产生交叉保护作用。而41℃肉汤培养的C_(48-1)菌株则不具有这种交叉保护作用。 活体培养的细菌经冻融、溶菌酶、透明质酸酶、DN_(ase)、EDTA、Triton X-100等处理溶解后,细菌溶解物对异型菌株保护率达100%,而其溶解物的上清和沉淀时异型菌株保护率也达66.7%及80%。而溶解物沉淀经蛋白酶处理后,则失去了交叉保护能力,说明产生交叉保护作用的交叉保护因子(CPF)可能是蛋白质。 生化分析表明,活体培养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肉汤培养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其物质含量是不同的。活体培养的细菌溶解物含CPF,其蛋白与糖含量比(P/C)为3.97:1,而肉汤培养的细菌P/C为1.01:1。SDS-PAGE分析表明,有一分子量在17200~30000之间的蛋白成分仅存在于活体培养的细菌中,经测算其分子量大约为19320。这些研究表明,分子量为19320的蛋白质可能就是存在于活体培养物中的交叉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6.
应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FM_14)及其荧光标记物(FM_14-FITC),对接种IBD疫苗、强毒感染和自然病例鸡组织进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AGP)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鸡接种疫苗后10天内DFA和Dot-ELISA均呈阳性反应,而AGP只在接种后6~8天的样品中检出抗原。22例人工感染鸡和40例自然发病鸡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DFA和Dot-ELISA的敏感性基本一致,且高于AGP,它们的整鸡阳性率分别为96.8%、95.2%和38.7%;所有的AGP阳性标本Dot-ELI-SA和DFA均为阳性,后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96批次(被检鸡群达38700头份)野外送检病例之脾、肺、肾和法氏囊组织切片DFA阳性率分别为40%,11%、10%和88%,而总阳性率则为95%。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云南某鸡场发生鸡急性死亡的疑似禽霍乱病例进行病原确诊,无菌采集送检死鸡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细菌16S rRNA基因分析及荚膜分型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致病性分析。结果,该分离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对头孢氨苄、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敏感,对大观霉素、复方新诺明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12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显示,该分离株仅含有磺胺类sul2基因和四环素类tetB基因;动物试验表明,接种500 CFU的45日龄鸡在接种后7 d内全部死亡,接种12.5 CFU的小鼠在接种后48 h内全部死亡,死亡小鼠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该鸡场发生疫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遗传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用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ReoV)免疫8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_2/O细胞在聚乙二醇作用下融合,用ELISA法检测和筛选,以有限稀译法克隆3次,获得4株分泌抗Reo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在传代期间能稳定地分泌McAb。用杂交瘤细胞注射EALB/C小鼠诱生腹水,其ELISA抗体效阶达4000~8000,在-70℃条件下保存半年,其抗体效价不变。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该McAb只特异地与ReoV发生反应,而不与NDV、IBV、IBDV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9.
用制备的6 批牛 O A 型口蹄疫( F M D) 双价灭活疫苗对黄牛进行了安全性试验、效力试验和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牛对 O 型和 A 型同源强毒(100 000 I D5 0) 攻击的近期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 .3 % 和100 % ;免疫后180 d时,保护率分别为100 % 和93 .3 % ;免疫后240 d 时,保护率分别为60 .0 % 和50 .0 % 。疫苗经2 ~8 ℃保存365 和547 d 后,接种牛对 O 型同源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100 % 和85 .7 % ;对 A 型同源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91 .7 % 和100 % 。免疫剂量为2 和3 m L 时,对 O 型同源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75 .0 % 和100 % ,对 A 型的保护率均为100 % 。  相似文献   

20.
用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与经兔轮状病毒(LaRV)免疫的BALB/c。系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融合成功率为22%。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筛速杂交瘤细胞,阳性率为29%左右。对其中6株强阳性的杂交瘤细胞进行了亚克隆,获得高产亚克隆杂交名细胞,用BALB/c小鼠生产了腹水,鉴定后选取2株强阳性高效阶的杂交瘤细胞,以ELISA阻断试验检验其分泌抗体的特异性,以直接ELISA测其敏感性,用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类和亚类型别。结果1B_3为IgG,,2B_4为IgG_(2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