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霍芳霞 《法制与社会》2010,(22):281-281,28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路径是: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建立高水平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通过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宁俊社 《法制与社会》2010,(27):170-171
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没有被人们重视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在社会建设中,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先进的社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挑战。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导向。在实际收入分配中,公共政策在协调社会矛盾方面存在偏离社会公平的趋向。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公平优先的政策导向,为各经济实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对社会公平分配到底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个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于人们视野中的问题在当今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增大的现实中显得尤为突出。竞争与效率和社会公平分配的矛盾有诸多原因,但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因无疑是其基础内因。若想建立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的实现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已由过去的平均主义开始转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阶段。如何坚持以马克思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检察风云》2013,(3):6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调节收入分配将成为当前改革的一项重点。而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每个企业和个人都需要与金融打交道,金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  相似文献   

7.
谭瑞和  曾巍  刘信 《法制与社会》2011,(15):170-171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亟需改革,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则是重中之重。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以提出立法建议为归宿,指出建立由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基本工资法》和建立健全非法收入处置制度是当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法律对策。和谐社会不会一日建成,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更不会毕其功于一役,而收入分配秩序的规范则必将对于和谐社会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日趋明显。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给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也让人们看到更多希望。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是关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分配之法,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权衡、确认和保障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活动。经济法的利益再分配功能首先体现在其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同时也体现在对传统权利、义务等非经济利益的再分配。通过发挥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能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日趋明显。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给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也让人们看到更多希望。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传承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历史追求,并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实践,更系统地把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的本质特征,从而赋予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以民族复兴的凝聚力、和平崛起的认同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掌握力。和谐社会基本要素的结构关系表明,社会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论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成为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重要话题。基础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使其本应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力量,但现实教育的变调却使基础教育非但没有缓解和消除各种社会失谐问题,还再生和强化了原有的问题。为切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从初级目标上而言,要能够成为消释社会差异和不平等结构的“缓冲带”;从高级目标上而言,要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及建设和谐共同体的中小学校两项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平衡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民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新的挑战,86年《民法通则》中的基本原则所呈现的历史局限性和滞后性与当今和谐社会指向的内容产生了利益格局的异化,为此,以和谐社会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宗旨,来重新审视和塑造我国未来民法中的基本原则,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同时,借鉴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规范和定位民法的具体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消除权利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 《河北法学》2007,25(9):43-48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消除不和谐现象,权利贫困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本源性因素,许多不和谐现象都是由权利贫困引起的.权利贫困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关系,消除权利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消除权利贫困的有效措施.消除权利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符合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全面提高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和普遍提升公众的权利意识,是消除权利贫困的根本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国华 《法学论坛》2005,20(4):91-94
和谐社会乃宪政国家之基础。所谓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即指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于宪政国家建设的助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助动性和积极性集中体现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有助于宪政国家所必需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形成。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促使社会各阶层的融合与团结,就是要推动社会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就是要塑造公平与正义的公民文化,就是要构建规范、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机制。而所有这些,都是宪政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林昌  王成 《行政与法》2005,(11):15-16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之一,其社会责任在当前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在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与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一一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各个方面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调有序、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建立在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核心,以平等公正,效率诚信,秩序与利益均衡为主要表现的价值目标基础之上的,而民法作为市民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各国基于历史条件和法律文化的差异,在法治文明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有所不同的。就当代中国而言,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社会权利的有效保障,是现阶段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该两项要务的法治化和常态性的强力构建,很大程度上将成为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和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题中要义和执政党兴国安邦,福祉社稷,建设和谐社会与平安中国历程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法律至上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青 《法学论坛》2007,22(3):24-28
法治是"中人"之治,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只是底线水平,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君子"道德水平和所体现的对人的终极关怀是有距离的.法律至上的法治并不必然导致和谐社会,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玥 《行政与法》2006,(5):9-10
法治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调节器,它以公平公正为价值标准,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等活动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基础,和谐社会应是法制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