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内涵国民待遇原则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GATT的第三条 ,即“国内税与国内规章的国民待遇”条款中。这一条款为所有的缔约方规定了以下义务 :1.各缔约方在制订和实施有关国内税收、其他国内收费及产品的国内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使用的法律、条例和规定时 ,以及对产品的加工或使用国内限定数量比例时 ,均不得对国内生产形成保护。2 .各缔约方对来自其他缔约方的进口产品所直接或间接征收的国内税或其他国内收费均不得高于其本国的同类产品 ,不得通过国内税收保护国内生产。3.各缔约方在制定和实施有关产品国内…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内宪法层面上国民待遇原则针对平行进口的功能新解读与国际法层面WTO相关规则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平行进口现象,在宪法层面对国民待遇做出适当限制并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国内法规则,以平衡各方利益、减少甚或消解平行进口对专利权人、国内被许可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对我国形成强大冲突的,应该是其中的国民待遇.市场开放也是与国民待遇联系在一起的.而我国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也是实现国民待遇的过程.从动态上看,我国加入WTO的机遇来自于我们应对挑战的策略.国内国民待遇的实现是实现国际竞争和应对WTO挑战的一个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上要有一个改变,增加透明度、稳定性和规范性,特别是经济法在行政解释上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4.
国民待遇是一个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问题。投资方面的国民待遇主要指一国在互惠基础上给予他国自然人或法人在投资财产、投资活动及有关的司法行政救济手段上与本国国民同等待遇,简称为‘外资的国民待遇”。一、国民待遇在中国的实践及发展。自对外开放,外资开始进入中国以来,国民待遇一直是我们对外谈判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无法回避。在我们争取“复关”的谈判中,国民待遇问题也突出出来。现代国民待遇是双向互惠的,但由于我国国内条件不具备,不能普遍对等实行国民待遇,因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政策、法律均极少涉及国民待遇。在…  相似文献   

5.
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是我国重要的涉外行政管理工作 ,加入WTO对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影响 ,主要来自WTO国际规则的自身影响 ,来自WTO规则本身的约束 ,即WTO通用原则的制约。这些原则主要有 :公平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知识产权保护原则以及司法审查原则。凡是与上述原则不相适应的出入境管理内容都需作出适应性的修改  相似文献   

6.
研究行政垄断需要对行政垄断的概念、行政垄断的类别进行梳理,对行政垄断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行政垄断的规制路径、行政垄断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律责任等相关问题进行评论,并就《反垄断法》中关于行政垄断问题需要细化和改进之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TRIMs协议以多边协议的形式将GATT中的国民待遇原则引入了国际投资领域 ,但由于对TRIMs协议中国民待遇原则存在模糊的认识 ,造成理论和实践中产生对国际投资领域国民待遇和国际贸易领域国民待遇的混淆。具体分析TRIMs协议国民待遇的产生和性质 ,明确其非投资待遇的性质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适用TRIMs协议中的国民待遇原则  相似文献   

8.
国民待遇原则是作为具体承诺列入 GATS的 ,并采用了“竞争性”标准和“不低于”标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在服务贸易领域承担国民待遇义务 ,并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与“次国民待遇”并不违背 GATS,但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有利有弊。今后 ,我国对银行业对外开放适用国民待遇原则时 ,应有针对性地、有条件地选择适用“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9.
行政垄断主要表现为地区垄断和行业垄断。行政垄断有四个构成要件,即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和客观要件。我国规制行政垄断应当以行政法规制为主,再配合其他方法对行政垄断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0.
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机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行政垄断具有双重违法性质,既违反行政法,又违反市场秩序法;行政垄断由反垄断法进行规制,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进行规制与传统行政法从自身的角度对行政垄断进行规制并不相悖;目前规制行政垄断的立法首先应当解决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法律概念的冲突、行政垄断立法“粗”与“细”和行政垄断监督检查机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渐进决策理论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渐进决策理论是林德布洛姆在修正全面理性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原则是按部就班、质变到量变和稳中求变。我国行政体例改革采取渐进式改革有其必然性。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整体推行渐进式改革、局部采取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2.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而改革与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机制的首要任务是改变重刑事轻民事行政的检察监督观念,树立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新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理念应当包括坚持司法公正原则,尊重和维护审判独立与裁判权威,遵循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基本原理以及坚持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3.
“谁行为,谁被告”是对我国现行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谁主体,谁被告”的完善,是人权理念的提升、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中国加入WTO等现实国情决定的。文章从规则的宪政基础、现实基础等方面来探讨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的理论基础,进而论证“谁行为,谁被告”的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在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应当认为,目前的政体安排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结果,也适应了中国开启现代化过程的历史要求,但它还难以坐实人民主权原则。在国家基本制度的安排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政协制度,其功能还没能得到真正发挥,无法有效落实人民主权,而执政党对于国家权力的掌控,自身高度的行政化定位,决定性地影响了国家权力的具体运行。因此,必须区隔党权与国权,进而从目前政府改革意义上所讲的还政于民逐步走向国家建构和政体选择双重意义上的还权于民,真正坐实人民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实践和理论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在立法、司法方面成就与不足并存,在行政方面法治化程度最低。加快中央与地方行政关系的法治化是解决当前我国诸多重大问题的客观需要,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问题在实质上就是国家结构形式的完善问题,在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走出国家结构形式的几个理论误区: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联邦制奉行的是"双重主权"原则;单一制与联邦制相比,中央更具权威;完善国家结构形式,我们必须坚持单一制。  相似文献   

16.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是行政复议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问题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部法律的理解,更好地贯彻执行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发生的"力拓案",暴露出目前我国三资企业中,境外人员管理存在内外有别的"超国民待遇"、多头管理的"边界真空"和金融危机引发的"综合症"等问题,三资企业中境外人员管理应该从境外人员趋同化、对等化管理入手,加强信息情报交流共享,建立健全三资企业境外人员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其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宪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百一十六条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享有自治权,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此称为自治立法权。根据《刑法》第九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对刑法的变通或者补充权,此称为变通权。根据《立法法》第八条,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此称为法律保留原则。上述规定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一是自治立法权和变通权之间的关系,二是变通权是否违背《立法法》的法律保留原则。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自治立法权的法源根据是宪法,而变通权的法源根据首先在于法律(还可能包括行政法规),其次在于宪法。在法律的层次内,二者可以是统一的,在行政法规的层次内,二者是分离的。变通权的规定并不违反法律保留原则,原因是根据宪法规定,自治立法权中包含了变通权,此种变通权在法律的授权内具有独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也论比例原则的法律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例原则是近年来行政法学中讨论热烈、备受关注的论题之一,其作用在于规制公权力行使的手段与方法,引导国家机关妥善、审慎地行使国家权力,调和公益与私益,它是控制公权力的一个标尺,是保障私权利的一个刻度。但对于其如何在法律中适用,能否被确立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各国和各地区仍有分歧。我国有其法律适用的本土资源,但比例原则没有被法制化,因此,探讨其法律适用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2 0 0 3年 9月 1日施行的《法律援助条例》是我国走向文明与法治社会的重要一步 ,但该条例对在华外国人是否适用法律援助没有明确规定 ,笔者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以及其他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定 ,谈该条例对在华外国人有条件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