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二、被访者对改进退休年龄规定的需求 1.对女工人退休年龄的建议 调查显示,对工人退休年龄的要求是多样的,但性别平等的可选择的退休年龄设计(弹性退休)受到多数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休制度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在保障个人、企业利益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面对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我国的退休制度存在着提前退休现象严重而带来退休年龄低龄化、退休年龄缺乏调整而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现状和退休制度缺乏弹性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退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政策,是退休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公共事     
《民主与法制》2013,(33):4-4
“延迟退休”或实行逐步过渡 近期有消息称,政府部门、学界已对“延迟退休”基本达成共识,但具体方案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在现有退休年龄的基础上,每年延退几个月,积累约20年完成目标.以增强我国养老金的可持续性。有报告显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够用1.5年,但最低省份的结余仅够使用半年。另有机构测算.养老金制度若不改革,2048年将枯竭,消除“双轨制”应与延迟退休并行。  相似文献   

4.
《协商论坛》2012,(4):31-31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依据是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法定退休年龄标准源于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社会发展至今,这种高度计划集中的“一刀切”式的退休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退休年龄上应更注重个体差异,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5.
日前,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柔性延迟退休”方案的试行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柔性退休”立刻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官方多次表示,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不等于延长退休年龄,而且这种延长不是强制的,而是柔性的。  相似文献   

6.
三言两语     
《干部人事月报》2010,(10):55-57
“延迟退休”引发的猜想 目前,有研究机构提出,鉴于我国人口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和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应当延迟退休年龄。有人因此误以为我国即将更改退休年龄,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并引起讨论。对此,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暂时不会调整退休年龄,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  相似文献   

7.
范世辉 《半月谈》2021,(1):15-17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由于延迟退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延迟退休的影响议论纷纷。那么,中央为什么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施这一方案有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如何稳妥推进延迟退休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1,(3)
正推行延迟退休应根据不同的工种、行业、企业以及个人意愿等做方案调整。"弹性退休制度"与"早减晚增"的构想就有着非常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我国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老龄化倒逼之下,一议再议的延迟退休政策走到了必须尽快出台的关口。具体方案如何实施还未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9.
魏敏 《人民论坛》2010,(8):192-19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差别退休年龄规定。女性早于男性退休曾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一,但现在差别退休年龄则更多地被视为是一种机制性的基于性别的直接歧视。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分析现行退休年龄规定,能够探究其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魏杰 《人民政坛》2012,(9):37-37
随着我国劳动者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延迟退休年龄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方法是推迟退休年龄.使劳动力队伍老龄化。延迟退休年龄之所以被一些国家政府所采纳.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持“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人数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国内同类研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对于女性公务员来说,最终学历、月收入、男女平等的思想、自我效能感对男女同龄退休支持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工作影响家庭的矛盾对其有显著的阻碍作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年龄、学历、月收入与家庭工作矛盾之间和在自我效能感与男女同龄退休支持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退休前后相对收入变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有关男女职工不同退休年龄的规定就总体来说是对女性不利的。除部分低收入者外,大部分女职工的养老金相对水平会因早退休而下降。退休年龄的差异使得男女职工退休前的收入差距在退休后进一步扩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退休政策,把男女同龄退休纳入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综合考虑之中。  相似文献   

13.
关于提高女性劳动者退休年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提高中国退休年龄问题,近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深入分析了广泛关注的几个因素:平均余命变化,世界的退休年龄变化趋势以及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制度规定下女性退休年龄偏低产生的低收益及退而不休现象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建议:中国应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结合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采用小步渐进的方式进行调整。好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退休后低收益问题,因而可以缓解退而不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  相似文献   

14.
Time to Move On?     
Abstract

Retirement, especially early retirement, is a stressful experience, though not necessarily a distressful one. This article addresses several issues related to making the process of retirement a beneficially stressful experience. It addresses the decision to retire, the planning process for retirement, and living in retirement. It addresses four factors which may be sources of stress -lifestyle and location, spousal concerns, finances, and health.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问题近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公众的疑问在于:她们应该在什么时候退休?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是怎样规定的?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对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权利被侵犯的行政和司法原因,同时指出消除对妇女的一切形式歧视是中国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共同职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性别化年龄"这一概念解析四川一家大型酒楼的"大姐"和"小妹"这两个有一定差异的打工者群体在劳资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重点在于探讨性别与年龄如何成为女性农民工看待自己工作及处理劳资关系的认知基础和行动源泉.所谓"性别化年龄"指涉及年龄问题的社会性别建构.这时候的年龄问题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事实,而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事实".对那些自认并被别人称为"大龄"的打工妹群体而言,这一社会事实往往充当着一种对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的限制.对那些所谓"小龄"打工妹群体来说,性别化的年龄尺度常常可以作为工人与老板博弈的空间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系列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原工资收入和在厦滞留时间相关,与年龄、婚姻状况和在外打工年数无关。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单独进行分析,考察性别如何作用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流动妇女工资收入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得出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是解决收入性别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国内理论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男女分工及性别平等,但对由此而引发的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少有涉及。实际上,多数国家的养老金制度都存在退休年龄、待遇水平乃至权利享有等多方面的性别差异。本文拟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定义并度量养老金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倾向,为中国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北京、广州、昆明、沈阳、西安五所城市随机选取被试1773名,对当前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对城市青年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探讨了城市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中国育龄妇女在计划生育中的身份地位,本文通过DQ县的田野调查,访问了女性64人,男性19人,从社会性别公平的理念出发,阐述了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过程中,中国育龄妇女在生育和节育方面的身份地位状况,分析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对育龄妇女身份地位的影响,发现了育龄妇女虽仍处于计划生育"客体"的地位,但其主体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最后,为确立育龄妇女的主体身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