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图书推介     
《妇女研究论丛》2012,(3):119-120
《女性类型与城市性别秩序》:方英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从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男主外、女主内”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男女一个样”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中国城市性别秩序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转型。面对转型,今天的女性具备了根据自身情境选择的可能性,出现了“全职太太”、“单身女贵族”、“兼顾工作家庭”三种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取向各异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家务分担在日本桑田日本厚生省于1994年12月19日发表的首次《全国家庭动向调查》结果表明,日本妻子对丈夫分担家务并无奢求,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的妇女仍占多数。这次调查在全国散发了11480份调查问卷,回收卷9252份,回收率80.6%。其中,...  相似文献   

3.
刑警的工作绩效受多个变量及其作用机制影响,刑警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有时比实际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实践中要优先录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应聘者,现实工作中要优化刑警的工作环境和相关社会环境,并对刑警进行相关心理干预,提高刑警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4.
林海仁 《人权》2010,(2):50-53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打拼,赚钱养家,女人则以家庭为主,操持家务。但解放后,我国倡导“男女平等”,广大女性逐渐走出家门,开始拥有自己的工作,自食其力,挣钱养家。而今,单纯“主内”的女性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女性都在工作,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赚的钱比男人还多。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以后显得更为突出,无论是机关、工厂、商铺、田间,到处可见忙碌的女性身影。  相似文献   

5.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与儿童看护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就业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母亲照顾子女的家庭内分工模式,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家庭趋向小型化,家庭关系的变迁使家庭趋向代际分居,成年子女的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的推迟以及老年人病因的变换等多种因素,使儿童看护的家族内支持变得不可期待。因而呼吁政府和社会介入儿童看护领域,为家庭提供优质低廉的托管机构和福利措施弥补家庭对年幼子女照顾与保护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以便利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某大学5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三者关系,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和就业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呈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正向显著影响的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华中地区一高校,采用顺序式解释性混合研究设计来探讨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男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期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深度访谈资料,本文认为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与大学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仍然持有一些传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如他们认为男性应该主要承担养家户口的责任;而女性则无须承担此责任,她们成家后的重心应该在家庭上。最后,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来讨论此结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关于性别观念的复兴以及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华中地区一高校,采用顺序式解释性混合研究设计来探讨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男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期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深度访谈资料,本文认为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与大学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仍然持有一些传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如他们认为男性应该主要承担养家户口的责任;而女性则无须承担此责任,她们成家后的重心应该在家庭上。最后,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来讨论此结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关于性别观念的复兴以及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9.
陆伟芳 《思想战线》2005,31(4):115-119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主宰着性别意识形态。广大妇女处于社会公共生活的边缘,她们深受男尊女卑观念的支配。已婚妇女在法律上处于“不存在”状态,这既是传统家长制的社会遗风和近代工作与生活场所分离及男女劳动分工所致,又是男性主流社会控制的结果。这种社会性别观念,不仅限制了妇女的发展,而且对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和国家的人力资源利用也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早期经济体系以农业为主,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对女性的期望是,从小作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孝顺公婆的角色,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时势所趋,妇女受教育机会大增,女性意识逐渐抬头,由传统家庭角色,开始向多元化角色发展。50-60年代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中的老小姐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可怜到可憎的巨大转变。这一变化的发生源于父权社会日益增长的焦虑和不安。随着18世纪的到来,老小姐的独立意识日渐彰显并且不断涉足公共领域。对此,社会权力机制加强了运作,试图通过负面的老小姐形象来规训妇女,使其符合父权制社会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2.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使用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在婚女性和男性家务分工的决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男性;家内劳动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性别角色观念、时间可及性、结构性资源和家庭环境。因此,如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男性和女性的绝对和相对资源进一步分化,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家内劳动的性别差异会逐渐淡化。家务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性别特征的宏观经济环境对私人空间行为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日本女训中的儒家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中国女训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封建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日本女训在近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对男尊女卑等儒家女性观的吸收和借鉴是日本女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但这种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根据日本的社会现状,有选择地加以模仿。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儒家女性观,有利于我们把握当时日本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当今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男女平等内涵与目标的哲学基础及社会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男女平等内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进行了研究。认为男女平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调整两性关系的社会法则,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它的灵魂支柱,就不可能科学地诠释它的内涵,界定它的目标与特征等一系列属性。哲学是解析这一切的金钥匙,社会学则是寻求其准确定位不可缺少的方向盘。在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男女平等概念只能是相对的、与时俱进的;也只有符合社会存在实际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目标定位才是科学的、可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坚持八项原则,才能推进男女平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2001-2003年“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村老年人代际交换对其健康状况影响的性别差异。本文发现,男性老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其健康状况,但子女对其生活照料的增加对其健康状况不利。而女性老人对子女生活照料的增加和情感交流对其健康状况有利,子女对其的经济支持则对其健康状况不利。这种基于老人需求的代际交换模式一方面说明子女对老人经济和生活照料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老人健康状况的恶化;另一方面则体现老人对子女的支持和帮助可能得到子女的回馈和补偿,有利于其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218 women, 57 men) attending a Roman Catholic, suburban university with a Franciscan charism tradition completed open-ended items assessing their perception on the mission, vision, and values of their university. However, only 41 lower division, first-year students (33 women, 8 men) and 29 upper division students (22 women, 7 men) actually wrote about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ir school's identity. Qualitative themes emerged in regard to students' assessment of their school identity, such as university mission activities are perceived important, and overall support for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values within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7.
潘光旦社会思想中有关个性和种族之间的张力问题比较突出,尤其体现在女性的个性发展以及生育职责的承担方面。优生学的立场对女性而言是"冷酷"的,潘先生寄希望于社会施行性别教育,让女性自觉认识到生养教对种族发展的意义,并提出社会应将这一"大义"置于较高位置。潘先生的女性观意图不在于挤压女性的个性,而在于人类发展。其背后是生物人、社会人以及文化人的整全的人性假设,经由社会制度安排,实现个人、社会和民族间的协调发展,并取得人的自然性和伦理性的和谐,实现民族大义。这是将人性(尤其是遗传、生理、心理等)纳入制度框架的一个有益尝试。本文将潘先生的女性观置于他的社会思想之中,试图打捞其女性观的合理之处,并剖析其历史局限,从而为新时期的家庭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过程中,男性自身参与的愿望仍然非常不够.应该从制度和个人两方面鼓励男性参与.男性气概是多样的,支配性男性气概是可以被改造的,改造支配性男性气概将在个人层面上直接促成男性参与.笔者提出"男性觉悟"、"男性解放"、"男性觉悟二重性"等概念,主张应该唤起男性觉悟,认识到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概对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伤害,使得男性积极主动地颠覆支配性男性气概,进而同女性携手推进性别平等.但这种觉悟与解放应该同时认识到父权文化和体制对女性的压迫比对男性的压迫更重,才能保证其对两性平等的推进.同时,作者以生殖健康领域为例,说明支配性男性气概的改变将如何影响到男性在生殖健康领域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简称《完善》)与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简称《统一》)比较,"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筹资比例以及养老金支付办法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分析这两项变化对女性养老金利益("养老金月收入"和"养老金收益率")以及男女两性养老金差距所发生的影响("月收入均值"、"总收入"和"养老金替代率").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从《统一》到《完善》的转变,一方面使男女两性养老金利益都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男性的改善速度高于女性,因此男女两性养老金差距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两性关系、食物需求与私有制的起源有密切联系。远古社会男女两性比例失调给男女生活带来了难以化解的张力,只是由于食物缺乏、女性尊贵等因素,部落自身才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进入母系社会末期,部落之间为争夺食物发生了大规模战争,女子沦为俘虏,被胜利者当作“财产”加以瓜分,从此成为男子独占的对象。男子为了养活女子,开始寻求更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食物和财产,此即人类私有制最初的意义。后来,在相对固定的两性关系下,血缘意识出现,男女关系开始从属于父子关系。这种关系的转变促发了私有财产意义的变换。男子转而将为子女积累更多的财产作为生命追求的目标,财产传承制度由此萌发,并反过来影响了私有财产的逐渐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