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张新宝《民法通则》颁布以来,不少学者撰文讨论侵害名誉权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包括侵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界限问题、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与赔偿数额问题等,也有学者对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网络载体名誉权侵害与纸介载体名誉权侵害在侵权方法方式及后果上有诸多不同,以网络版权侵害的服务商责任标准套用于网络名誉权侵害,是对被侵害人的不公正。在网络名誉侵权活动日趋隐秘,手段日显恶劣的今天,我国网络名誉权侵害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均存在一些未曾廓清的问题,法制的缺漏也需尽早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魏永征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必然要给受害人造成一定的损害事实。有客观存在的损害事实正是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之一.那么,对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应当如何认定呢?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名誉权是一种精神权利,因此侵害...  相似文献   

4.
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侵害名誉权的纠纷在各类人身权侵害案件中居于首位,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然而,在处理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正确确定名誉权的客体范围、认定名誉权侵害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正> 如何认定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是正确审理名誉权案件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侵权行为相比,侵害名誉权行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侵害名誉权的方式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140条的规定,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不外下列几种:1.侮辱,指以行动、语言、文宇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  相似文献   

6.
《法学》1989,(6)
近年来,公民和法人投诉人民法院指控新闻单位和记者(作者)侵害名誉权的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之势。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情况较为复杂,影响也大,而法律上有关规定比较原则,司法实践中也缺乏经验。因此,探索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有关法律问题,为司法界和法学理论界所关注。本文结合司法实践,试谈谈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有关法律问题,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非企业法人,实践中侵害法人名誉权的案件,多为侵害企业法人的名誉权。因此,本文着重围绕企业法人名誉权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法人名誉权和荣誉权的界限 目前法人名誉权、荣誉权的侵权案日趋增多,法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将自己的名誉权、荣誉权一并做为请求保护的对象。由于诉讼请求不明确,法人真正受到侵害的权利反而得不到切实保护。什么是名誉和荣誉,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名誉是  相似文献   

8.
言论表述和新闻出版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法院受理的名誉权案件急剧增多,这些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隐私权或者属于名誉权与隐私权相交叉的。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于名誉权的人格权予以确认,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释中将侵害他人隐私作为侵害名誉权的一种情况,因此不少本来属于隐私权纠纷的案件,只能作为“寄生”的诉讼,以侵害名誉  相似文献   

9.
微博言论自由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微博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个人名誉权保护存在着内在冲突。是否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构成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是否必然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已经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仅限于民事责任还是情节严重到必须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要回答这样问题,必须要结合微博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行为内在特殊性,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量,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0.
论侵犯名誉权的民事责任及其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人因为过错而非法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侵犯名誉权与一般民事侵权在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方式上均有所区别。行为人虽侵害他人名誉权 ,但为了平衡社会公共利益 ,也可能享有减轻或免除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定侵害名誉权,是审判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侵害名誉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必须具有损害事实的存在;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必须有过错。但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构成在这四方面上又具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其认定标准与一般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有必要予以专门研究。一、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违法性判断侵权行为违法性的标准只能是违反法律规范。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只有违反了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即对公民或法人进行了侮辱…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认定因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侵害名誉权是一般侵权违法行为的一种,其构成也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和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由于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与一般的其他侵权行为表现形式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3.
侵害名誉权的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第101条),人民法院受理的侵害名誉权方面的案件日渐增多,司法实践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根据什么认定侵害名誉权。本文拟就此作简要论述。侵害名誉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有四条: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必须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必须有过错。认定侵害名誉权的根据也就是这四条,其中一、二两个要件是最主要的根据,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至于其它两条要件或两个根据的讨论,另作专文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互联网上侵害名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上网成了现今的时尚,少自垂髫,老至耄耋,都希望能在网络上过一把瘾。但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太快,与之配套的法制建设便显得落后了许多,使得在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灰色地带,仅凭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其中,网上侵害名誉权便是一个较热门的话题。如何防止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在网上被侵害,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互联网上侵害名誉权的特征  互联网上侵害名誉权与传统的侵害名誉权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影响的范围更大。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无国界、地域、时间…  相似文献   

15.
《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象权、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民法通则施行以来,涉及公民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更多的公民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名誉权.当前在司法实践中,有关精神侵害赔偿的案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肖象权、名誉权、荣誉权等遭受到侵害,由于它们都是非物质性的,而是属于精神类型的东西,没有一种度量衡器可以测算它的数量和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名誉权的纠纷日益增多。为了正确、及时处理这类纠纷,最高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的原则性规定,就名誉侵权的认定和受理等问题作了具体解释。这也为公民、法人打名誉权官司提供了标准。一、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及认定标准。侵害名誉权,是指以口头、书面形式侮辱、诽谤他人,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宣扬他人隐私,擅自公开他人隐私材料,或者诋毁、诽谤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名誉或给法人造成损害的行为。行为人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  相似文献   

17.
一、不能以真实性作为名誉侵权违法性认定标准 在实践中,名誉侵权行为的违法性特征表现形式纷繁多样,需要确立更为具体的评判标准。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根据不同情况对侵害名誉权行为违法性的认定给出了不同的规定。《解答》的第7条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第8条规定,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第9条规定,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相似文献   

19.
【裁判要旨】人肉搜索作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在带给人们无穷网络魅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相关的法律纠纷。这些纠纷涉及的焦点主要在于是否侵害他人隐私,并进而侵害名誉权(我国立法上将侵害隐私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畴)。因此,准确界定隐私的范围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果在人肉搜索的同时还有其他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那么通常可以认定侵权情节和后果比较严重,并进而影响到具体侵权责任形式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法律问答     
编辑同志: 近年来,经常能在报刊上看到有关名誉权纠纷的报道,有关名人名誉权官司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请问人民法院是如何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责任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