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读: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首次合体的民法典草案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四次尝试编纂民法典,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那么,为何这一次民法典的编纂即将取得成功?为何我国坚持不懈地编纂民法典,这部孕育于新时代的民法典草案,将带有怎样的时代烙印?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见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新,围绕民法典草案的相关编纂情况对他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2.
龙庆兰 《新东方》2001,10(2):60-63
民法典的编纂今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民法典的体系,应该仿效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或是采用其他体系,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通过对《大清民律草案》,北洋政府的《民律第二草案》,以及《中华民国民法》和1922年《苏俄民法典》编纂历程的回顾和体系的分析,找寻中国民法典应师从德国民法典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2019年12月23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完整版民法典草案终于亮相。从总则编到各分编,共1260条,社会对草案的关注、讨论达到空前热烈的程度。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历时五年的扎实推进下,民法典草案即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在这一鸿篇巨著出台的前夕,让我们抚卷深思,再理解民法典编纂的深刻意义,感受"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民法典的编纂反映时代的进步、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学者们对于有关民法典编纂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编纂民法典要在抓住潘德克吞体系精髓的同时,更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敢于创新。中国未来民法典的结构应由民法总则、人格权法、物权法、债权法知识产权法(原则性规定)、亲属法和侵权法七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总则的编纂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学界关于民法典应当展现的具体形态还存在诸多分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民法学者对于民法典应当如何编纂进行了深入持久的讨论,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格权法在法典中的位置和内容的编排远没有达成一致。应当确定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的应有地位和具体内容安排,以加速民法典编纂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张玉海 《传承》2010,(24):7-9
纵观近年来,围绕我国民法典编纂模式所产生之争论,其焦点在于民法典本身之定位问题。通过对历史上民法典的两种不同定位的分析,总结出我国语境下民法典的价值中立性选择的具体内容。在当今身处宪政时代之大背景下,我国不应再走法国"法典价值化"之路,但可借鉴德国民法典"价值中立"的做法,制定一部价值中立的开放型民法典。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的出台,以编纂法典的立法新方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新篇章。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工作专班的全体同志,秉承法工委"坚定、奉献、团结、严谨"的委训,弘扬法工委"苦力班子"的工匠精神,尽心竭力当好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调研员""情报员"和"服务员"。  相似文献   

8.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立法史上第一次以法典编纂的形式进行的立法活动。对于这一立法工作的全新领域,立法机关如何破解难题?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完成好民法典编纂这一历史重任,立法机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总结我国民事立法的经验,针对现行民事制度、民法规范的不同情况,结合法治实践需要,灵活运用法典编纂方法,确保民法典编纂质量。其间,有六个字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
一部法律人呼唤多年、公民期盼已久的民法典完整版,终于在2019年年末亮相并提交立法机关审议。这意味着,2020年将成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收官之年,完整的民法典问世在即。作为保障个人权益最重要的大法,民法典事关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方方面面,素有“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民法典编纂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七编1260个条文,民法典草案字里行间彰显着时代特征和精神,回应着社会热点和呼声,已然成为公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我们盼望着这样一部盛世之典能够早日问世,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成为法治中国的新标杆,开启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律制度"上涉国本,下系民生",是民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权编作为民法典草案的首编,重要性不言而喻。乘着全国人大常委会编纂民法典的"东风",物权法开卷重修,物权编草案不断完善,将成为民法典草案中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重要一编。  相似文献   

11.
导读:"民法典草案一共1260条,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在制定之初,面对不同利益关系的调整,怎样设计出一个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规则?那就必须去寻找当下我们中国人形成的共识究竟是什么。因此,民法典编纂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共识!"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轶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  相似文献   

12.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一声铿锵有力的"通过!"宣告这一美好愿望终于成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2015年3月正式启动到2020年5月最终通过,民法典编纂工作跨越五个年头。这一浩大工程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定政治立场,胸怀法治信仰;他们以人民为中心,凝聚最大立法共识;他们秉持工匠精神,不断创新立法技术;他们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为民法典编纂贡献了光和热。他们,就是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以来,编纂民法典一直是大陆法系国家实现法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进入二十世纪,解构民法典成为大陆法系国家新的潮流.本文以比较法的视角,论述了大陆法系国家解构民法典的表现,剖析了形成这一现象的若干原因.指出,当代中国的民事立法应该以大陆法系国家解构法典化为启示,不应该再片面追求制定一部大而全的民法典,而应该采取"适度法典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民法典的体例用民法学语言表述为民法典的外部体例或形式体例,是指民法典采取民商合一或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当今中国的民法典应采民商合一模式,有深刻的历史传统、前期私法立法与实践的现实规律以及私权统一理念等多方面的充分依据。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活跃,传统罗马式封闭的民法典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民法典保持开放性体系是市场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编纂要发挥规则的适度抽象和内容的具体协调的立法技术,具体在总则、债编、物权编等各分编作适应性调整,保持民法典的开放性体系,并用这种开放体系兼容商事法,辅以配套制度,以实现民商合一的科学立法。  相似文献   

15.
民法典编纂是一件盛事,更是一件大事。能否编纂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征、时代精神、面向21世纪的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的经典民法典,可以说是党和政府、时代和人民对当代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一场大考,是对我国立法理论、立法技术、立法能力和立法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  相似文献   

16.
刘洋峰 《传承》2009,(24):158-159
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中国民法典,不仅是法学者的期盼,也是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比较分析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民法典进行展望,有助于我们在制定自己的民法典的时候批判地继承前人的遗产。  相似文献   

17.
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中国民法典,不仅是法学者的期盼,也是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比较分析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民法典进行展望,有助于我们在制定自己的民法典的时候批判地继承前人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从1998年3月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组负责编纂和起草民法典开始,已有5年之久,经过不断的努力,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已正式提交九届全国人大审议,究竟什么是民法典?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法典?它的出台又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  相似文献   

19.
易清 《求索》2008,(6):154-155
彭真民法典立法思想是其立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的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两个方面,是新中国民法典立法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重要内容包括:在高度民主基础上高度集中思想;制定民法可以同制定单行法同时并进思想;要研究旧中国和外国的民法思想。研究彭真民法典立法思想,对于我国2010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立法分别由《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代理制度进行调整,前者恪守代理的显名原则,后者对代理人以自己名义从事代理的法律效果进行调整,形成总则与分则分别规范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同时引进英美法系的不披露本人的代理、隐名代理以及大陆法系的行纪制度,最终导致现行代理立法格局混乱,多种代理类型交叉并存。间接代理和隐名代理经由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造,逐渐偏离比较法上的含义。在我国现行法已承认隐名代理的前提下,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应当在间接代理和隐名代理之间作出选择。已颁布的《民法总则》和多个建议稿对隐名代理制度和间接代理制度应否在民法典中设置的态度有所不同。在建立广义代理概念的基础上,将隐名代理设置于总则,间接代理交由分则调整是民法典编纂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