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出租车司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起五更、摸半夜,走大街、串小巷,迎送三教九流客,服务四面八方人。可以说,他们的职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党风政风的"感应器"、社风民风的"晴雨表"。本期"百姓观‘风'",让我们走近北京"的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2.
李传玺 《各界》2013,(10):15-16
上世纪50年代,大陆系统批判胡适思想,胡适都持着"理解的同情"去看待这些亲朋师友的"火力".同时,并没有因为这些批判而对大陆学术的发展持一概拒绝或否定态度.他不仅利用一切可能给予密切关注,而且只要一看到好的,都会在日记和书信里留下分析与赞扬.本文将这类材料做了一定综合,可以说反映了胡适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4.
凌蔚 《瞭望》1987,(26)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8层、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一间小会议室里,新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接受了我的采访。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的第四任馆长。 这位已届71岁高龄的学者,除去几丝银发和明显的绉纹外,几乎看不出老态。那天,他着一身深灰色  相似文献   

5.
史飞翔 《各界》2014,(9):91-92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封写于6月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单你很快地来看我。  相似文献   

6.
赵梅生(1906-1944),原名赵作霖,山西省平顺县人,出生于贫寒的教师家庭,兄弟共四人,他三个弟弟在他影响下都先后参加了革命,其中两个弟弟是烈士.赵梅生少年好学,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以及北京大学中共支部书记,北平苏维埃准备委员会成立后,他又担任主席.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过程中,他先后四次入狱.1944年,在延安"抢救运动"中,赵梅生被冤入狱病逝.  相似文献   

7.
近期,在北京一家知名报纸上,展开了一场有关《工会法》是"软"还是"硬"的讨论。一方说:"《工会法》是'软法',要不为什么一些企业解散工会组织,工人们都没有一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民主党派成员,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她热血沸腾,为自己数十年如一日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乐事找到了更大的动力。她信奉"诗言志,歌永言",这些年,在流行写宫斗、写穿越之时,她在解读诗经,写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立足集美大学的讲堂,她说,要创新,首先得继承,路子要正,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丽 《侨园》2012,(6):64-65
1937年初一天,张学良从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幽禁在雪窦山.不久,其原配夫人于凤至来这里陪伴张学良.当时张并不知道,有一个人早就想杀他,他就是蒋介石的侄媳——蒋孝先的妻子袁静芝. 蒋孝先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组组长、南京政府驻北平宪兵第三团团长.为人极为凶狠,仗着是蒋介石的"家军"而目空一切.蒋孝先是镇压北平一二九学运的刽子手,还曾疯狂镇压北平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及外围组织,残酷捕杀中共党员和进步爱国人士数千人.  相似文献   

10.
范硕 《瞭望》1993,(29)
五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4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吃过午饭,一挥手笑着说:“走啦,咱们进京赶考! 毛泽东等离开西柏坡,坐着一辆吉普车先到涿县,然后乘火车直达北平清华园。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叶剑英专程来到涿县迎接。他见到毛泽东敬了个军礼,说:“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和破坏。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  相似文献   

11.
所谓官德,指的是为官者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这既包括与其行政职权相关的职业道德,也包括可能影响行政行为的私人道德.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在当代则是"德不厚者不可为官".但是最近有关官员失德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说:"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承认西方文化的长处;他相信,不同质的文化在本质上是有同一性的,并提倡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认为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一种适合新世界和新时代的文化.可惜,他的观点往往被误解,被说成是否定传统、不要祖宗的"全盘西化".本文认为,胡适一生都在努力沟通中西文化,希望新一代的中国人,在总结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的新文化.如果我们撇开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胡适这里,或许可以得到许多处理今天的文化冲突时可以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对于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攻势人们谈得已经比较多了,然而还有一种来自我们自身内部的"和平演变",人们则重视不够.其实这后一种"和平演变"也同样是非常危险的.宋平同志说:"腐败与'和平演变'是有联系的,腐败也是'和平演变'的一种表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此作了更全面的论述,他说:"少数人以权谋私、行贿受贿、  相似文献   

14.
高荣伟 《侨园》2012,(1):49
世人只知胡适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获35个博士学位,而不知他还是一个幽默大师.胡适性情随和,宽容隐忍,温文尔雅,其幽默风趣的谈吐常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爱国人士杨杏佛同样幽默,是胡适的关门弟子,此人鼻高嘴阔,绰号"杨大鼻子".一天,胡适去他家,适逢杨不在.等得无聊的他忽然掏出笔写下一首《致杨大鼻子》的诗贴在门上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写毕,适逢杨杏佛回来,看见后连呼:"好诗,好诗!"紧接着对恩师就来了一个响亮的喷嚏,"蒙蒙雨丝"洒满胡适的长袍马褂,二人捧腹大笑不已.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一生,哲言妙语无以计数。闲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受益良多。书中有一段谈及他"不带人"的大实话,堪称高论,而且对于时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个主管、首长调动,许多扈从随之进退,胡适就此说道:"我到任何机关都是不带人的。我不带人,什么人都是我的人;如果带了几个人,人家就有分别了,说这个是我的人,这是什么人的人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命题.而中共创建时期的两次争论,对这一命题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次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一次张国焘与李汉俊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之争.本文通过对这两次争论背后的历史作简要梳理,以发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汲黯字长孺,汉代名臣,<史记>有列传.其祖先是六国时的一个小国韂国的国君,至汲黯是第七世,"累世为卿大夫". 汲黯的性格,是相当有特点的,有很多成语,如"后来者居上"、"内欲外王"、"不足以辱天子之使"、"卧而治之"、"不冠不见"、"招之不来,麾之不去"、"刀笔不为公卿",等等,都是出自他的笔下,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与汲黯同朝,太史公说汲黯:"以‘高学'著称于世",这在<史记>中,是难得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中央研究院”(下称“中研院”)迁到台湾后,胡适有时由美访台,多数时候是为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读书借书.一次他从美国写信给史语所所长李济,拜托找一小块位于傅斯年图书馆附近的地,他想买下盖几间小房潜心读书,但绝不要所里补贴.以胡适的地位和影响,李济感到此事不得擅作主张,遂报告“中研院”总办事处.院长朱家骅感觉亦复如此,即呈报台湾最高当局.以蒋的性格未必会喜欢胡适,但以其“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宏图,早就有心笼络这位士林领袖,遂下令拨一块地盖一幢小房赠与胡适,经费由蒋自己的稿费中列支.李济未料到事情会弄到这个地步,但也只得听之任之.“瓜田不纳靴,李下不整冠”,以胡适的清望,这件事最先的考虑似欠周详.  相似文献   

19.
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只要出示第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直接进入新馆阅览、上网,享受读书的乐趣十年前,在当时的北京图书馆(1998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看书  相似文献   

20.
李伶伶  王一心 《各界》2008,(5):16-18
提及胡适,不能不提<新青年>;提及<新青年>,又不能不提陈独秀.<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胡适那篇著名的文学革命开篇之作<文学改良刍议>就是由<新青年>率先向外推广的.可以说,新文化运动自此发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