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邓小平人权思想强调全国人民的人权,强调致力于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全面的人权,使大多数人的人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其国家主权观正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关于人权是具体的的观点,立足于现代国际关系准则和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2.
主权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国家主权原则仍然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石。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各项原则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原则,各国均应当在国家主权原则的基础上处理与国家主权相关联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国家的自我约束和国际社会的限制,受到一些一般国际法原则或制度的冲击,国家主权权能和管理职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让渡和转移,但这正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表现,是国家主权的延伸。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内部管辖事项,不能代替或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相似文献   

3.
陈秀平  阿荣 《求索》2013,(5):202-204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基础之上,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社会的和谐可言,人权入宪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人权知识得以普及,将对以往不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进行清扫;人权入宪是对人的科学发展的法治化诉求,是和谐社会权利的具体言说和生动体现:人权入宪将人权作为中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法治社会的价值基点;人权入宪与中国提出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世界的价值内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强调国内人权保障、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更是向国际和谐人权关系靠拢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耿庆彪 《前沿》2005,(4):12-14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存在尖锐对立和根本分歧的一个焦点问题。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为指导,从维护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捍卫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权的角度出发,对人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人权应是绝大多数人的人权;人权必须让位于国家主权;实现人权是社会主义题中之义;实现人权必须健全法制;解决世界范围的人权问题,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5.
论全球化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使人类相互连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全球意识包括整体意识、生存意识、国际和平意识、共同发展意识。爱国主义在当代仍然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爱国主义包括国家主权观、经济安全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全球化进程使当代民族运动呈现新的特点,人类应正确认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民族和国际社会的关系,具有正确的民族意识。人权国际保护的出现和发展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权国际保护的合理性,认识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具有人权国际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各国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开始受到冲击和挑战。面对挑战,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国家主权,正确把握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人权的关系、核心主权与一般权利的关系,将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赵晔 《人民论坛》2014,(1):189-191
马克思人权思想、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近现代孙中山等人的民权思想和近现代西方人权思想是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渊源.毛泽东人权观认为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是实现人权的基础条件,人民的政治发展是实现人权的民主保障,人民的经济发展权是实现人权的物质保障.高度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教育权,注重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人权,对我国当前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故意歪曲的问题。他们大肆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论调,借以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针对这一丑恶行径,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科学地阐述了人权与主权关系的正确主张,明确指出:“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①今天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国家主权是第一位的,人权从属于国权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曾尖锐地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权思想、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近现代孙中山等人的民权思想和近现代西方人权思想是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渊源。毛泽东人权观认为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是实现人权的基础条件,人民的政治发展是实现人权的民主保障,人民的经济发展权是实现人权的物质保障。高度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教育权,注重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人权,对我国当前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的基础。自二战后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 ,国际社会中各种现象 ,如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组织的迅速增长、国际人权和国际司法的发展 ,对传统的主权观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国家主权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面临诸多问题 ,但国家主权仍是国际关系的基础。主权应是相对的 ,从国家实践看 ,主权权利可以依国际法规则而加以限制 ,但这种限制必须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熊万鹏 《中国发展》2008,8(3):17-21
人权是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取得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凸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抗震救灾的过程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闪耀着人权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核心是人人享有广泛权利,重点是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关键是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基础是强调科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王彬  褚晓琳 《桂海论丛》2004,20(5):62-65
米尔恩人权哲学通过对先验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体系的理论起点,这有利于消除人权国际保护中的政治化趋向;低限人权概念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它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权国际保护从理论必然性走向了现实可能性;普遍人权命题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诉求,普遍人权命题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人权标准的普遍性,并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的对立,从而为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4.
人权的根本问题 ,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亦即人类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掌握是同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紧密相连的 ,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 ,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具有广泛、公平、真实特性的人权理论 ,并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付之实践 ,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人权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5.
儿童权利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新篇大作———吴鹏飞先生的《儿童权利一般理论研究》,最近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明确了儿童权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拓展和深化了儿童权利研究的范围,有力地回应了我国儿童权利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困境。著作以儿童为本位,从宪法学人权理论入手,站在权利哲学的高度,基于全球视野,对儿童权利理论进行的基础性研究的新理念、多视角、落脚点等值得理论与实务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治社会都严格规范警察权的设立和行使——警察权的运行,防止其对公民权利的侵犯。警察权的运行应包括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两大方面。一般原则是警察权运行的目的和价值,应坚持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人权原则和公共原则;具体原则是保障一般原则实现的原则,应坚持司法控制原则、程序原则、平等对待原则、责任原则、比例原则和及时、高效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中存在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刑事强制措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公民权利既需要国家权力的保护,又难免遭受不正当权力的侵害,因此需要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在刑事强制措施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多体现在违法适用刑事强制措施上。文章从刑事强制措施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冲突的表现形式出发,试图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妇女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由妇女的生理特征所产生的权利等.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妇女是妇女群体中的弱者,其合法权益亟需有效的法律保障.为保障农村妇女权利的实现,首先应当回归其作为人权主体的宪法地位.同时,宪法应当平等赋予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各项权利,并依据宪法精神来完善农村妇女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警察是普通人,也应该享有人权。但是,在现实中,警察是和平时期因公牺牲最多的群体,警察的人权常常受到贬损和侵害。警察的人权受到贬损和侵害时,作为一个群体,警察不但得不到应有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反而受到不公的指责和伤害。从关爱警察的角度,阐释警察自身人权境况以及保障警察人权的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07,33(6):49-55
现代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权利。厘清权利、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这些"最受人尊敬而又确实模糊不清的概念",有利于以义务为表征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转换和提升。正在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和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需要一同培育起公民权利意识和公平正义的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