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可以行使调查取证的权利.相对于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要求律师只能在庭审准备阶段进行有限调查的规定而言,这种修改显然是对律师调查权的更加完善的保障,属于刑事辩护制度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以下简称<律师法>),与旧<律师法>相比,大幅度增加和扩张了律师执业权利的内容,从理论上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律师在执业活动中长期存在的"会见难"、"阅卷难"和"调查取证难"等三大难题.笔者认为,不论学界或实务界对<律师法>修改内容在效力上存在什么样的争论,也不论<律师法>修改内容在实践中能否得到完完全全的贯彻与落实,仅从立法机关对<律师法>修改的立法理念上来讲,在未修改<刑事诉讼法>之前,对<律师法>能作出种种突破性的修改,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突破性修改,必将导致刑事诉讼理念的进步,推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2004年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概况 2004年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司法改革以及证据制度等问题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发表的刑事诉讼法学论文一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约400篇.出版的学术著作和教材主要有: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九卷);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第七卷)>;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二卷);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十五规划教材)、<3R视角下的律师法制建设>、<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理程序>;宋英辉、李忠诚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卞建林主编:<刑事证明理论>;郝银钟著:<刑事公诉权原理>;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汪海燕著:<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郭志媛著:<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张毅著:<刑事诉讼中的禁止双重危险规则论>;张培田、张华著:<近现代中国审判检察制度的演变>等.  相似文献   

4.
一、导言 1996年我国对<刑事诉讼法>作了重大修改:"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提高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是此次改革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军事刑事诉讼的立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已经将制定<军事法院组织法>、<军事检察院组织法>和修改<刑事诉讼法>纳入立法规划.因此,在理论上探讨军事刑事诉讼的立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可以说是对伪证行为的有力打击,但细究关于该罪名的立法,在适用领域、主体范围、追诉程序及证明规则的规定上仍欠科学性.笔者主张,在对<刑法>修改时应扩大伪证罪的适用领域,将被害人、单位纳入伪证罪的主体范围,并删除记录人;在对<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完善、确立对该罪的追诉程序和证明规则.  相似文献   

7.
陈卫东  刘计划 《法学家》2006,10(1):97-101
一、研究概况 2005年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刑事诉讼基础理论、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司法改革以及证据制度等问题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发表的刑事诉讼法学论文、文章达千余篇.出版的学术著作和教材主要有:陈光中主编:<刑事再审程序与人权保障>,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0卷);樊崇义、史立梅、张中、朱拥政著:<正当法律程序研究--以刑事诉讼程序为视角>;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9卷);徐静村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3、4卷);陈卫东著:<程序正义之路>(第一、二卷),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陈卫东主编:<律师执业概论>,陈卫东、谢佑平主编:<证据法学>;何家弘主编:<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王敏远主编:<刑事诉讼法>;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宋世杰著:<刑事审判制度研究>;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前沿问题>(第二版);孙长永著:<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左卫民主编:<简易刑事程序研究>;张军、郝银钟主编:<刑事诉讼庭审程序专题研究>;周长军著:<制度与逻辑--刑事诉讼机制的转型分析>;刘涛著:<刑事诉讼主体研究>;刘计划著:<中国控辩式庭审方式研究>;方金刚著:<案件事实认定论>;彭海青著:<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国法律是不是已经接受了"无罪推定"还存在着很大争议,不过"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可是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明文规定.法律说未经判决,不得确定有罪,无疑包括了媒介不得作"确定有罪"的报道和宣传.  相似文献   

9.
黄勇胜 《法制与社会》2012,(22):259-260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我国人大自建国以来对刑事诉讼法进行的第二次修正.这次修正明确将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总则第二条,这对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一步体现,更是我国司法机关依法有效打击犯罪、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武器.本文在详细分析新刑事诉讼法条文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新刑事诉讼法在尊重和维护人权方面的一些具体特点和要求,以明确新刑事诉讼法在促进刑事诉讼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雍易平 《法制与社会》2012,(29):195+199
2012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刑事诉讼法贯彻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一步强调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在刑罚执行体制方面,完善了社区矫正制度,这对检察机关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检察人员应当认真学习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准确理解这些条文规定的指导思想、立法宗旨,树立正确的检察监督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