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的大陆政策产生于两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台湾当局关于两岸事务的一项公共政策。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台湾的大陆政策不但影响着岛内政党政治的走向及两岸关系的进退,还会引起美国、日本等国对台湾、对大陆的政策变动。因此,台湾的大陆政策一直备受两岸同胞与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台湾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总统”无疑会对一定时期内的大陆政策产生主导性的作用。但在台湾整个公权力的架构中,“总统”政策意向的实现还需要政党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民意的评判也是执政者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综合而言,台湾的大陆政策是在总统主导、多方力量的博弈之下诞生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陆和台湾都存在刑事再审制度,它们虽然都属于职权主义的模式,但台湾的再审程序明确分为“再审”和“非常上诉”,而大陆的再审程序被称为审判监督程序,没有“再审”和“非常上诉”之分,因此台湾和大陆在再审程序方面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再审程序的启动,再审的理由,提起的主体,提起的期限及次数,再审的效力以及再审不加刑等方面。在比较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再审程序的同时,还指出了我国大陆在再审程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借鉴台湾地区在再审程序方面科学的做法,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60年来,“台湾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宪法成长的重大内容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78年宪法都体现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82年宪法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将长期以来的大陆对台政策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制度化,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台湾问题”的法律实践在我国形成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如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历史阶段的划分.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思路的变迁以及在具体手段上,从单一的方法转变为具有丰富性。长效性的综合举措。  相似文献   

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我党的政党交流的政策经历了“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直至目前“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的转变过程。本文旨在以史实数据为基础.归纳总结我党两岸政党交流政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毒品犯罪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刑法在毒品概念、分级制度、毒品犯罪对象和行为类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陆刑法在毒品犯罪对象、行为类型等方面有着较为完整的规制体系,台湾“刑法”在毒品分级制度和使用行为犯罪化问题上迥异于大陆刑法。研究还发现,台湾“刑法”的毒品分级制度、毒品目录更新机制、对制毒设备和施用毒品的器具的刑法规制值得大陆刑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台湾当局“拒统实独”的路线,要加强对“一国两制”内涵的宣传;针对台湾民众求稳怕乱的忧患心态,要加强做好后期黄埔同学和同学二、三代的工作;针对两岸经贸往来不断升温的趋势,要加强“台湾离不开大陆,大陆离不开台湾”的宣传;针对台独势力“境外决战”的构想,要加强对“以武拒统”危害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重大转折以来,一系列民调数据和2012年大选结果显示,“统派”在台湾社会的边缘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反映出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异化问题仍相当严重。大陆必须注重关于“和平统一”的论述。当前最主要的是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之间的连接,并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促进台湾社会“中国认同”的重塑,奠定两岸统一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8.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解决台湾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原则,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6年台湾“大选”被外界称为蔡英文与洪秀柱之间“两个女人的战争”。其结果将对岛内政治生态演变及两岸关系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从目前形势看,虽然两人都面临挑战和难题,但是蔡英文明显比洪秀柱占据优势。因此,蔡英文赢得2016年台湾“大选”的可能性较大,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成为大概率事件,台湾可能出现第三次的政党轮替。  相似文献   

10.
台湾“国语”词汇与汉语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形、意义相同,读音不同;意义相同,词形不同;词形相同,意义不同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区别。而造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日语对台湾“国语”的影响、闽南语对台湾“国语”的影响、两岸长期隔绝不相往来对台湾“国语”的影响、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外来词语的翻译不同以及构词方式的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两岸关系一直在缓慢曲折地发展,究其原因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叛逆、悲情、族群等“台湾意识”之中,遗留在台湾民众心中的“殖民意识”和“恐共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善意理解和政治认可的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也是导致了两岸之间“经热政冷”,并使得两岸和平统一之路阻扰重重的深层次因素。为此,我们需要做到:正视“客观存在”与理性对待相结合,并用真诚的有效的善意来回应台湾民众;求同存异,双方学习借鉴,超越对抗思维;用强大的中国综合实力来整合和淡化两岸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斗的目标,是当代中华儿女的最大心愿。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方针以来,中国政府为促进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作了不懈的努力。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对台政策的“九点建议”,接着邓小平又前瞻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大政方针,并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1995年,江泽民又进一步提出了和平统一台湾的“八项主张”,灵活地表示:只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有可以谈。这些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尊重台湾的历…  相似文献   

13.
两岸的长期隔阂和岛内的复杂政治生态,致使部分台湾同胞具有较复杂的统一观念,既具有一定的“拒统”情结,也具有坚定的“不独”态度,这种观念为“被统”意愿的萌生提供了潜在的空间。鉴于部分台湾同胞具有复杂的统一观念,必须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引导下,通过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互利共赢局面、合理安排“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等加快两岸融合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台湾同胞的统一观念进行再建构,尽可能地促进台湾同胞的“被统”意愿向“被统”认同转化,强化对祖国统一的光荣感与自豪感,壮大台湾的“统派”力量,加速祖国统一步伐。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总统”大选牵动着两岸关系发展的神经,人们密切地关注着“大选”的过程和结果,仔细地研判着台湾选后政局的发展走向。人们有理由对选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也有理由看到台湾会出现政党轮替。但不能忽略选后台湾政局发展出现的几个动向,而且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民进党“执政”5年多来顽固推进“台独”,刻意制造两岸紧张局势,使台湾政治混乱、“外交”孤立,经济下滑,社会动荡,族群撕裂2004年底,岛内分裂势力的气焰尤其嚣张,公然抛出了在2008年前实现“公投,制宪,建国”的“台独时间表”,并摆出了要裹胁台湾民众不顾一切往前冲的架势一时间,似乎无论是本岛的“泛蓝”力量。还是大陆以及国际社会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制约与遏制,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共中央自2005年初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了对台政策,取得了争取台湾民心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6.
李登辉于1999年7月9日接受世界第三大广播公司“德国之声”专访,就两岸关系、港澳问题、台湾对外关系及未来发展等发表了轰动性的讲话。他认为“两岸关系定位在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从而彻底抛弃了他多年来“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中华民国在台湾”等的面纱,露出了他主张台独的真面目。这是台湾正式放弃“一国论”,抛出“两国论”的标志,值此千年交替,世纪转换,国际格局动荡变迁之际,它对两岸互动、亚太安全甚至整个世界格局都必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两国论”出笼的背景争取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是李登辉最终的政…  相似文献   

17.
台湾“行政程序法”于1999年2月3日公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依据台湾“行政程序法”第l条规定:“为使行政行为遵循公正、公开与民主之程序,确保依法行政之原则,以保障人民权益,提高行政效能,增进人民对行政之信赖,特制定本法”。台湾“行政程序法”之内容分为“总则”、“行政处分”、“行政契约”、“法规命令及行政规则”、“行政计画”、“行政指导”、“陈情”与“附则”等八章,共175条。自1999年2月3日公布至今,除于2000年12月27日及2001年6月20日两度修正公布第174条之1有关职权命令失效日期之规定,2005年12月28日配合政府资讯公开法之公布施行删除第44条、第45条之规定外,其余条文均未变动。台湾“行政程序法”实施之成效,包括强化民权保障、深化民主原则、贯彻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增进人民对行政之信赖、行政法总论之法典化等。晚近,大陆倡议制定行政程序法之呼声不断。本文拟略述台湾“行政程序法”之立法沿革、主要内容、实施成效、所遏问题,期能为大陆行政程序法起草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2月1日,台湾进行了“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透过台湾选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台湾岛内各政党实力的变化及影响,正确认识台湾形势,把握两岸关系的新动向。一、选举中的大较量台湾选举,历来是台湾各党派的重要争夺战,是各政党摊牌解决政治危机的时机。“立法委员”选举和县市长选举也是台湾各政党实力的较量,直接关系到台湾未来各政党版块的分合、地方执政权的划分等政局走向。各政党都为选举而使出浑身解数。(一)这是一场朝野两大党从来没有打过的选战。第一次拥有执政优势的民进党和第一次失掉政权下野的国民党,在…  相似文献   

19.
陈水扁在台湾选举获胜后,于5月20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5000字的讲话中,陈水扁以所谓民主的胜利来总结台湾选举的经验,并再次承诺“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的施政理念。但在两岸关系的定位问题上,却颠倒次序、刻意模糊。陈水扁“五·二0”讲话费尽心机、用心良苦,但他仍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搞隐性“台独”,以拖待变,抗拒和拖延两岸统一进程,企图以“人权牌”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对此我们要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和平解放台湾”思想,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政治影响。使一度中断的海峡两岸联系得以恢复,挫败了蒋介石“反攻大陆”以及美国妄图使台湾独立,分裂中国的图谋。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