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刘斌 《北方法学》2015,9(1):141-151
"契约团结"是实现"和而不同"的理想化社会图景的一种社会学想象。"契约团结"中的"契约"是多元的、网状的、有机的、复合的、相互交织的、并且是伸缩自如的。在社会团结的契约结构中,分工与交往是实现契约团结的基础和纽带,自由共同体是契约团结的载体,而法律则是实现契约团结的条件,它为契约团结的实现提供了土壤。法律的运作所产生的区隔效应以及通过法律对基本权利的保障,为人们的分工、交往、联合创造了一个和平、自由、公平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 一、法律社会学及其在我国的兴起法律社会学原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法学研究新方法和新思潮.它强调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行状态,强调用实态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来对法律现象进行建立在事实材料基础上的经验研究;它所注重的是法律现象的"事实",而非"价值"或"形式". 法律社会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当时社会法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并已成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形式的外在象征,反映着社会团结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团结形式中,法律发挥着不周的社会作用.随着社会从机械团结转向有机团结,刑罚也逐渐地发生量变和质变.  相似文献   

4.
法社会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种法学方法论,引领我们通过法律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法律。法社会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对当前我国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反思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此门学科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著名法社会学家布莱克在其《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一书里论证了社会结构对司法过程的影响。在本书中,布莱克将社会学的维度引入到对司法过程的法律分析中,使得人们在社会学的视野下,以一个更宽广的视角观察法律。社会学作为一种"能源"被"自觉利用","使得人们去注意关系,也使得人们去注意其他社会事务"①,然而其对法律的乐观态度却引起了笔者的质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龚小涵 《法制与社会》2013,(32):252-253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作为法社会学课程的必读书目之一,讨论了有关法律的社会知识对法律本身的意义,法律进入了一个社会学时代。本文将讨论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布莱克对案件社会结构的巧妙分析及其的法律后果的影响。引发了是否熟人社会更难做到司法公正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涂尔干是社会学年鉴派的创始人,在其名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他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始于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分析方法确立和分析"社会事实",使社会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他以社会学方法对犯罪的分析独具一格,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法律社会学并非是僵死的研究社会,毫无疑问社会运行的影响因素是由多种方面来构成的,并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影像方式来进行判断.而法律在社会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因素和法律的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所共同构成的社会格局的作用所导致的.因而对于法律社会学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教条主义,一定要从动态的方式来分析法的社会效果和运行方式.如果说这个方面没有有效的做到的话,毫无疑问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来说,可以认为现阶段的社会学需要进行一些改善,才能得到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正> 菲利普·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191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社会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法律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论著是《法律社会学》(载默顿等人编:《社会学》一书,1957年);《社会学和自然法》(载《自然法论坛》1961年第6期);《法德、社会和工业正义》(1969年)。一、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塞尔兹尼克在《法律社会学》一文中首先提出法律社会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他所讲的"法律社会学"包括了"社会学法学"。  相似文献   

10.
著名法学家卡多佐曾指出: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最重要的是司法作用。那么,当前现代司法的乡土社会进入的状况如何呢?本文用法社会学的视角从法律、制度、人的进路予以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司法社会学学科的构建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构建该学科既要借鉴国外法律社会学学科的智慧和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法治实践与司法实践。中国的司法社会学以司法的社会化作为价值目标,以实证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考察司法现象与社会现象的互动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探索社会因素对司法的影响和社会力量对司法的介入为关注焦点。司法社会学学科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深化,而且有利于司法文明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试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负担的那些超出法律强制性义务规定且符合社会价值和期望的责任,确认这种责任的法律规范实为"软法",它主要通过责任目标内化于企业的商业行为和治理结构之中,以实现企业的"自我管制";通过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和程序性权利,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谈判抗衡力量以实现市场的自发对抗;并以声誉机制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作为责任的实施机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社会控制——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社会学法学的集大成者,美国著名法学家罗斯科·庞德的思想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控制理论是庞德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社会控制的基础"利益学说"的分析,对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并探讨该理论在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死刑案件的法律结构与社会结构两种结构形态的并存,决定了死刑案件裁判不仅存在基于案件法律结构而进行裁判的法理学模式,也存在基于案件社会结构而进行裁判的社会学模式。法理学模式对每一个案件的评估都是对法律条文的运用,以相同的方式适用于所有案件;而社会学模式则认为,法律是可变的,随着案件各方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5.
法社会学视角下,社会角色应是法律的定位。因为社会角色有着法的核心构造,是人的社会化的责任承担,是角色主体的法律人格,是构成法治社会有机运转的法治细胞;社会角色是法治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无限发展空间,角色主体的自我认知是法治社会有机运转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曾新华 《法律科学》2014,(2):193-200
未成年人全面调查制度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发展,具有正当性基础,但其中若干重要问题仍存在争议。该制度名称应为"未成年人全面调查制度",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制度"的称谓均不准确。全面调查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也可以是经三机关委托或者许可的有关组织、机构和辩护人。全面调查报告属于证据。在制定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释时需要"接力",但更要"给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法学与社会学两个学科结合的产物,西方法社会学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与方法论思想的影响,功能主义思想就是对西方法社会学影响较深的一例,它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第一,功能主义思想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法学研究中注重分析法律结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的思维惯习,提供了从法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考察法律的"外部"视角;第二,功能主义思想提供了从法律与社会整体的联系来考察法律问题的系统的视角;第三,功能主义思想中对"功能"内涵更为全面的阐释丰富了法社会学中的法律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法理学和社会学的传统分工中,法理学关注规范,而社会学则关注事实。法学家的任务是阐释并适用规范,而社会学家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法律的存在语境,即法律的社会条件和后果上。但是,这种传统的观念即使是在汉斯&#183;凯尔森对法律做出最为精准的阐述时就已经过时了。“社会动力学”的进路和利益法理学已经把法律的适用与那些在型塑规范的时候并未考虑但是在法律文本形成后必须加以确定的事实联系了起来。实用主义曾宣称所有法律的实际适用都必须考虑法律的不同构造将如何影响法律的产出;这种构造不仅关系到对法律系统中未来的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关系到在社会实在中对实际后果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在"事实/价值"分离的前提下,法律社会学坚持的"事实—解释"立场使其难以进入思想史大传统之列,还常常招致所谓不辨善恶的责难。但是,从发展历程来看,法律社会学不仅在"发现社会"的阶段对社会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的重视,为社会进入思想研究传统的视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以经济理性化、宗教世俗化方式重新解释社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完成了"重构社会"的工作,同时甚至参与了"反思社会"这一未竟的现代性事业。法律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  相似文献   

20.
法学界对于社会科学在司法裁判中运用的研究源于对以逻辑演绎方法为核心的科学主义在法学中支配地位的反思和以经验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在法学中的兴起。为了确保进入裁判性事实认定领域的社会科学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社会科学必须借助相应的证据规则。社会科学知识作为证据的准入标准经历了一个从普遍认同标准到科学有效性标准的转变。社会学解释方法和社会框架是社会科学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加以运用的两种方式。社会学解释方法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运用应当以法律存在多种相互冲突的解释或存在"隐藏的漏洞"为前提,找寻法律概念所包含的肯定选项或者中性选项,并遵循比例原则和受到法律规范性质的约束。社会框架的运用必须以尊重本国文化传统和日常基本逻辑为前提,并结合其他因素,以充分发挥社会框架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