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 ,语言既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的社会本质说明了语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据此 ,母语与外语之间既有共同的属性 ,又存在极大的差异 ;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的关系亦然。因而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要素 ,透过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 ,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可见 ,词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了解不同语言中由于文化不同而形成的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的异同 ,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  相似文献   

2.
国家象征物的确定是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国家象征物的选择与改变则反映的是民族国家建构理念的变迁.印度国旗诞生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斗争期间.1921年甘地主持设计国旗的核心理念是以印穆团结为中心的宗教和谐、教派团结.1931年国大党决议通过的印度国旗反映的是具有甘地色彩的世俗民族主义的民族国家建构理念.1947年印度国旗的形制正式确定,象征着尼赫鲁式国家的建立,其蕴含的民族国家建构理念经历了从甘地世俗民族主义到尼赫鲁世俗民族主义的转变.以国民志愿服务团为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在独立前就不赞同国大党设计的各版国旗,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拒绝接受印度国旗.但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印度的政治生态发生变化,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接受了印度国旗,并将国旗作为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但印度教民族主义者通过出台2002年《印度国旗准则》对国旗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再解释.印度国旗的形制虽然未发生变化,但其承载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化,标志着印度已由尼赫鲁式国家向印度特性国家的转型.从独立前到独立后,印度国旗的形制和象征意义处于不断流变的进程中,这种流变状态实际上反映了印度民族国家建构的变迁进程.印度国旗不断流变的关键动因则是以穆斯林为代表的宗教少数群体的宗教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是语言汇聚的国家,在各大族群语言中,以马来族群和华裔族群的语言接触最为明显.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华语和马来语的借用研究,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华语借用马来语词汇以及马来语借用华语词汇的双向探讨.调查发现,华语和马来语之间的词汇互借有许多共同点,不但比较集中在闽南语和马来语,而且词汇类型也以生活化的事物名词为主,这是两种文化在复合型社会中自然交流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8月.德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相继访华,先有近代中德教育合作的样板同济大学百年庆典,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到访,后又有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华为中德建交35周年庆祝和"德中同行"系列文化活动助兴,中德两国的关系在平稳发展中显得更为活跃和密切.尤其是克勒总统在同济大学发表的题为"同舟共济"的演讲,被一些媒体评论称"透露了对华政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王琼 《法国研究》2002,(2):108-1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特定民族的历史、风俗、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因此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 ,学习外语不能仅仅只掌握语法 ,记单词 ,讲一口较为流利的外语 ,还必须学习和了解其文化 ;从外语教学角度来看 ,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教授文化 ,因为外语教学和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 ,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认知系统 ,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特点的社会文化背景。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授和传播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没有文化便没有语言 ,没…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简略地探讨了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对该地区民族主义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外来民族的民族主义以外,东南亚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有两种类型,即国家层次上的民族主义和地方或部族的民族主义.就文化而言,除了外来民族的文化以外,东南亚也有民族国家的文化与地方或部族的文化这两种重要类型.本文从两两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四种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模式,试图解释东南亚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以利于对该地区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周建明 《德国研究》2005,20(1):45-50
近代中德贸易进口商品结构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为主,而后者则以生活资料为主.反映出中德贸易中进口商品对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德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则基本相似,都是以农、矿初级产品为主,总的商品结构历年基本上没发生变化,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缓慢,制成品生产、出口未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外来语是不同语言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不同民族间交流来往的见证.日汉两民族在与外族交往的过程中,或直接借词或通过译词的方式接收外来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词汇体系.文章对日汉外来语的历史发展和吸收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为日汉外来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使用怎样的语言,习惯使用怎样的语体和表达方式可以反映使用人的心理态度和文化.日本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年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由于日本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的巨大影响,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日本青年文化以及对我国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本文从分析对日本年轻人语言使用倾向(包括使用语体和是否使用"年轻人用语"两方面)的调查结果人手,试图发现在语言使用上年轻一代发生的变化,初步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角度和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一、所谓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有些学者为强调一部分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所下的定义。大家知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借助语言得以传播,语言在反映文化的同时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胡文仲:P.57)事实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