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享有沉默权。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者对刑事指控保持沉默的权利,沉默权是随着现代人权和民主的发展而被提出的,它最早源于英国,美国首先移植了这一制度,并在宪法中予以确认。二战后,人权保障问题逐渐走向国际化,沉默权制度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确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一制度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沉默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不被强迫自证其罪;②有权拒绝陈述;③不应因拒绝陈述而被作出不利于已的法律推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目前没有规定沉默权制度(以下把刑事诉讼法简称刑诉法)。相反,我国刑诉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我国刑诉法对沉默权没有确认,笔者以为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享有沉默权。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何为沉默权     
什么是沉默权?一般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被指控犯有罪行或有犯罪嫌疑的人针对司法警察、检察官的讯问而享有的拒绝回答的权利。沉默权在国外是通行的原则。各国说法不一 ,有的国家称为沉默权 ,如英国 ,而美国的宪法第五修正案称其为反对被迫自我归罪之特权。从严格意义上讲 ,沉默权与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还不太一样 ,后者比前者的范围要广。沉默权通常指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但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对象除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之外还适用于证人。证人虽有作证的义务 ,但如果证言中有对自己不利之处 ,证人有权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3.
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人权保障力度的加强,沉默权已成为法学界、法律界和普通民众关注的话题,但直言"你有权保持沉默"却过于超前和草率,混淆了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界限.沉默权作为一项诉讼权利应当以刑事诉讼法的确认为底线;沉默权的实现有待于刑事诉讼法的确认和相关规则制度的合理设计.合理地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是我们现阶段的研究目标;"有权保持沉默"是在将来,而不是现在!  相似文献   

4.
法理学视角下我国沉默权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沉默权制度。通过对沉默权制度的考察和价值判断来论证其在我国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当然,沉默权的移植要考虑其精神及我国的实际情况,避免法律移植过程中的片面化和理想化等负面因素。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建立沉默权制度,侦查阶段是建立沉默权制度的重点,沉默权的内容应予以明确界定,沉默权原则上适用于所有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的案件。  相似文献   

5.
“你有权保持沉默,不回答任何问题,否则你的陈述将会作为呈堂证供。”美剧司空见惯的桥段可能是我们对沉默权最直观和原始的认识。沉默权的规定与否事关刑事诉讼法治文明,但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沉默权的相关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第50条)“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相似文献   

6.
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存在观念障碍、技术障碍和体制障碍 ,但近年来这几种障碍逐步减弱 ,适应沉默权制度的外部、内部环境已逐步形成 ,依照法的生成理论 ,沉默权制度的确立适当其时。  相似文献   

7.
沉默是一种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权在近年来倍受学术界关注,而学术界所讨论的“沉默权”与一般人对“沉默权”的直观了解并不完全相同。 对沉默权的直观了解,最具形象的莫过于美国的“米兰达规则”,即在美国的影视剧中警察在拘捕人时常说的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有权请律师辩护,如果你开口,你所作的供述将可能在法庭上作为对你不利的证据……”这句台词虽然给人印象深刻,并反映了沉默权的一些核心内容,但其实却并未揭示出沉默权的全部含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沉默权与我国刑事诉讼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 《前沿》2005,(11):139-140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是否要建立沉默权制度,是司法部门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学者们争论比较激烈的焦点。本文基于国情,借鉴吸收外国的沉默权制度,着重阐述“特殊情况限制型”有限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承认并有效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是保障人权、保障被追诉人的程序权利,实现诉讼中的力量均衡的重要表现。不论是沉默权的历史,还是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现状,都表明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已是势在必行,其终极目的是完善我国司法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讯问拒绝回答的权利。如实回答义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讯问依事实真相陈述的义务。从辩护角度看,只要承认辩护权是一项权利而不是义务,辩解是辩护而不是供述,只要承认权利的主体有放弃权利的自由,而没有不能解脱的束缚,沉默权就是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从如实回答义务看,沉默权不会因如实义务的确立而不存在。客观规律表明,沉默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中从来没有被剥夺,也不应被剥夺。不能因特殊沉默权否认一般沉默权。如实回答义务的真正实现需要沉默权的存在。强调沉默权,对于保护人权,坚持无罪推定原则,尊重司法实践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制度作为现代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随着我国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对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但我国立法机关至今尚未批准),沉默权问题逐步成为国内司法理论界、实务界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些地方也对沉默权和“零口供”规则进行了试点。笔者认为,在我国“人权入宪”的背景下讨论《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沉默权的确立显得尤其迫切。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 ,沉默权产生于17世纪英国普通法的支持者们反对教会和国王、争取宗教和宪法自由的斗争中。美国沉默权问题专家莱纳德·利维在《第五修正案的起源》中指出 :沉默权是在两种对立的刑事诉讼制度的斗争中产生的 ,一边是支持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普通法 ,它逐步形成发展了不得被迫回答可能导致自我归罪的权利(沉默权) ;另一边是罗马法传统以及适用于审讯制度的英国教会法庭 ,它的执法者们强烈反对沉默权。此后 ,两种不同类型法院适用的审判方式分别发展成控告式诉讼模式和纠问式诉讼模式。至17世纪 ,宣誓(强迫被告人做“无罪宣誓”。…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沉默权能够在立法观念上确定下来.就能够从根本上革除久治难愈的刑讯逼供的顽症。近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沉默权的论争。有的报道说,“我国法律将赋予公民沉默权”,犯罪嫌疑人将“有权沉默”。沉默权是否写进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涉及到我国法学理论中对人权的基本认识、刑法的基本理论和犯罪侦查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传统道德规范是法律制度的社会历史基础和赖以生存的土壤,法律制度又是传统道德规范展现与光大的重要形式与稳固平台,二者血与肉关系要求对西方沉默权制度的研讨应以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为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道德要义也决定了没必要也不应当确立西方沉默权。  相似文献   

15.
许海波 《青年论坛》2005,(5):105-107
沉默权制度能在世界各国国内法和国际法文件中得到普遍确立和实际推行,无疑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存在。沉默权制度不仅在法理上具有合理性,而且沉默权制度在诉讼中所体现出来的诉讼价值是多方面的,因此沉默权制度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根据。  相似文献   

16.
徐雯 《公安教育》2006,(7):48-51
一、引言据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消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在内的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列入新一届全国人大的五年立法计划。学者普遍认为,“无罪推定”、“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需要有律师在场”都有可能被写入刑事诉讼法。学者的呼吁、媒体的大量报道使社会各界对确立沉默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然而一些学者过分夸大了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没有正确认识沉默权的本质、结合我国实际含义来分析确立沉默权是否可行,加之一些报道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导致部分人们对沉默权缺乏…  相似文献   

17.
对影响确立沉默权制度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嫌疑人和被告人所享有的,可以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而不自证其罪的权利。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尤其是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刑事沉默权问题已经引起了法学界、实务界乃至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沉默权的论争.有的报道说,“我国法律将赋予公民沉默权“,犯罪嫌疑人将“有权沉默“.沉默权是否写进我国的&lt;刑事诉讼法&gt;,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涉及到我国法学理论中对人权的基本认识、刑法的基本理论和犯罪侦查学的理论. ……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是一个无法让人沉默、无法让人回避的话题。通过借鉴、引入沉默权制度,不断深化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作为借鉴之用,我国就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即有条件或有限度的沉默权制度,适时引入、规范适用。  相似文献   

20.
赵鹏程 《传承》2009,(24):156-157
沉默权是国外刑事诉讼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权利。根据此项权利,犯罪嫌疑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沉默权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禁止刑讯逼供、正当程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沉默权能否被写入我国能否刑事诉讼法,在刑事诉讼中能否赋予嫌疑人沉默权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关,还需要与沉默权有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