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永嘎 《法制与社会》2014,(15):232-233
死亡赔偿金是对因民事侵权而致人死亡之受害人的近亲属所进行的物质赔偿。分广义死亡赔偿金和狭义死亡赔偿金,广义死亡赔偿金包括实际损害赔偿和抽象损害赔偿,狭义死亡赔偿金则仅指抽象损害赔偿,本文仅讨论狭义死亡赔偿金性质,并讨论死亡赔偿金的赔偿范围的完善问题,以期对司法实践有一些助用。  相似文献   

2.
死亡赔偿金制度是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死亡后,法律规定赔偿给死者近亲属的一项法律制度,死亡赔偿金对受害人近亲属的利益关系重大,因此制定完善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将有利于死者近亲属利益的保护。本文通过明确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适用范围,提出制定统一的死亡赔偿金标准的建议,以示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3.
付振 《法制与社会》2011,(17):258-259
随着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对于侵权行为中侵害公民生命权的赔偿问题有了新的发展。本部《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对于侵害生命致人死亡的死亡赔偿金应以"同命同价"为规则的立法,映射了民法的公平理念以及我国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人有旦夕祸福。一起意外交通事故,曝光了苏北一家人30年间的情感纠葛。在这次意外交通事故中,与戴珍珍同居生活了20多年的"丈夫"赵家豪死亡。那么,戴珍珍及其与赵家豪所生之子赵永能分得这笔50万元的死亡赔偿金吗?近日,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  相似文献   

5.
死亡赔偿金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能否得到支持,司法实践中并不统一。将死亡赔偿金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已具有正当性,主要理由是死亡赔偿金为物质损失已成为共识,立法层面也为死亡赔偿金判赔预留空间,民事责任优先和死刑慎用理念的普及、审执分离司法机制的施行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下社会道德观的进步、死亡赔偿金纳入赔偿范围的司法实践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侯昶  刘创新 《法制与经济》2009,(10):16-17,19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被贴上“同命不同价”的标签,饱受质疑。通过探讨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以及死亡赔偿金,引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对此,应当改革“死亡赔偿金”概念,取消“被扶养人生活费用”赔偿项目,加强赔偿标准的灵活性,注重法律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同命不同价”法律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被贴上"同命不同价"的标签,饱受质疑。通过探讨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以及死亡赔偿金,引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对此,应当改革"死亡赔偿金"概念,取消"被扶养人生活费用"赔偿项目,加强赔偿标准的灵活性,注重法律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涉及人身损害赔偿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往往成为民事诉讼原告与被告争论的焦点.因“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赔偿数额较高,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起诉时通常要求被告对上述项目予以赔偿,而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大多数法院在判决的时候往往参照内部指导意见或惯例“不予支持”原告的上述诉讼请求“残疾赔偿金”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侵权法上,死亡赔偿制度系以赔偿死者近亲属的损害为核心,而对受害人生命的丧失则未提供任何救济措施。这不仅使死亡赔偿金的性质难以界定,同时也无法解决死者近亲属缺位情形下的死亡赔偿问题。我国应当把"生命的丧失"本身纳入侵权法的救济范围,加害人应对此承担惩罚性死亡赔偿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死亡赔偿金从概念到性质历来就是人们争议的焦点。2005年的"同命不同价"案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何源等三少女因车祸遇难却遭遇"同命不同价"赔偿,经新闻媒体报道后,激起了社会上对"同命不同价"话题的大讨论。为什么同样的生命却因一纸户口而存在天壤之别?这就需要对死亡赔偿金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初的韩国利川冷库爆炸中,遇难中国同胞家属平均获赔300万元人民币。反观我国通常十几万、几十万元的死亡赔偿金,显得缺乏人文关怀。巨大的差异,值得对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反思。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建立,对受害人近亲属获得物质赔偿,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公平性、平等性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主要考虑受害人收入水平,来进行赔偿的制度设计,越来越不符合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入手,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赔偿标准。同时为了解决死亡赔偿金的公平适用问题,应当考虑赔偿基金由国家暂时代为支付。  相似文献   

12.
“同命同价”?——关于《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经纬 《中国法律》2010,(3):12-16,66-72
近年来,关于死亡赔偿中“同命不同价”问题的讨论既见诸于媒体,也见诸于学术界。鉴于社会公众对死亡赔偿问题上存在着的“城乡差别赔偿”现象的极度不满,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17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算是立法对此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此一立法回应也获得了舆论的好评。  相似文献   

13.
若造成人身伤害,要注意起诉时间 交通事故发生后,很多人打官司累得精疲力竭,但结局却差强人意,那么怎样打好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官司呢?张振兵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提供如下经验供您参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计算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相似文献   

14.
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近亲属的赔偿而非对死者本身的赔偿,是物质性赔偿而非精神抚慰金,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利益平衡等原则,在允许合理差异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公平正义,在当事人的利益冲突中找到平衡点,才能建立真正彰显尊重生命与法律的死亡赔偿金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死亡赔偿范围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赔偿义务人的责任应限制在何种范围却是一个问题。在我国法律中有多处对死亡赔偿范围进行了规定,但有不一致之处。同时对于死亡赔偿金的标准也产生了“同命不同价”之议。本文拟从侵权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着手,分析死者的近亲属所享有的赔偿请求权的来源,最终认为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是死者的身体权、健康权受侵害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对死者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这种请求权最终由死者的近亲属继承。而被扶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损害赔偿则是对死者近亲属的赔偿。  相似文献   

16.
死亡赔偿制度是侵权法的重要制度,如何处理好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的赔偿问题也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论题。犯罪行为致人死亡,是否应予赔偿以及如何赔偿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现行立法和司法将其区别于一般侵权赔偿。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被排斥在死亡赔偿范围之外是基于“立法无明文规定、刑事责任可以替代民事责任、死亡赔偿“执行难”等理由。我们应当通过民事诉讼支持精神抚慰金,以此弥补刑事诉讼中的非刑罚处理方法和附带民事诉讼物质损失赔偿对被害人权利救济的不足;同时,立法上将精神损害赔偿引入附带民事诉讼,方能消弭相关法律冲突。死亡赔偿“执行难”实质是一个在司法环节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有待于国家救助制度的最终建立。  相似文献   

17.
我国《侵权责任法》所确立的死亡赔偿在性质上是对死者近亲属或被扶养人的财产损失补偿和精神抚慰,赔偿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物质性损害赔偿)、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和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参考死者生前的收入和被扶养人的扶养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死亡赔偿制度存在缺陷。生命价值内容应当包括生命存在价值和生命创造价值。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赔偿应当人人平等,对生命创造价值的赔偿应当体现差别。现有立法和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的内容仅仅限于生命创造价值,忽视了生命存在价值,形成了死亡赔偿的缺项,也因此呈现出死亡赔偿的不平等性和不公平性特征及赔付金额较低。死亡赔偿金应当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赔偿,宜称为死亡补偿金,二是对生命创造价值的赔偿,可称为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涉及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内容,应当由基本法统一立法。  相似文献   

19.
《法律科学》2015,33(1)
死亡赔偿所得应当在明确各赔偿项目性质的基础上公平合理地在死者的近亲属之间予以分配.其中死亡赔偿金应当界定为对死者近亲属未来供养利益和身份利益丧失的赔偿,二者应分别根据受供养人的具体财产损失和近亲属与死者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予以分配.对可以纳入死者遗产的赔偿金的分配则应当注意与《婚姻法》的衔接.至于基于赔偿协议的一揽子死亡赔偿款,原则上应当推定其包含了所有的法定赔偿项目并予以合理分配.而我国目前的死亡赔偿制度在赔偿请求权主体、死亡赔偿金的计算等方面也应予以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空难概括死亡赔偿金性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新宝  明俊 《法学研究》2005,27(1):139-148
空难事故中的概括性死亡赔偿金包括了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赔偿与单纯的 (狭义的)死亡赔偿等内容,应主要和优先用于被扶养人生活费之满足。在有剩余时依次作 为精神损害赔偿金与单纯死亡赔偿金,后者可作为遗产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