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缅甸的基础教育学校主要有寺庙学校、私塾、教会学校和政府办的正规英缅文学校,其中寺庙学校最多。大专院校只有4所。 英国人统治缅甸后,便采用了奴化教育制度,其基本方针是:1.提倡西方教育和英文,削弱东方教育和缅文;2.把英文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3.培养一个肤色暗黑、  相似文献   

2.
受原乡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在向印尼移民的过程中,也把传统的宗教信仰带到了印尼。自有华人定居吧城之时起,就"有人必有庙"。至元明时期,华人庙宇已遍布印尼各地,尤以吧城为盛。吧国公堂是荷兰殖民时期吧城华人处理华人社会内部诸项事务的具有半自治性质的行政和司法机构,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吧国公堂名下有华人四大佛教庙宇,即观音亭、完劫寺、安恤神庙和玄天上帝庙,其中以观音亭建立时间最早、影响最大。为管理与维护上述四大寺庙,公堂设置有专门的"掌庙宇公勃低"一职,还定期安排官员轮值管理不同的寺庙。公堂对华人寺庙的管理,包括主持中元节及清明节祭祀等宗教活动、寺庙的重修与维护、募集善缘题捐、监管寺庙日常工作(包括向荷印殖民政府申请僧人移民来到吧城,负责各寺庙僧众的选任、离职和监管,监督寺庙所属土地及房屋的出租,管理寺庙所属器具,监管寺庙日常收支及处理寺庙与周边民众的纠纷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吧国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半自治性质的一种体现。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荷兰殖民统治力量的增强,公堂的自治权逐渐被削弱。二战后印尼政府又对华人宗教活动进行诸多限制,于是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权逐步丧失。1970年代印尼政府更下令将具有华族色彩的庙宇(Klenteng)改为佛寺(Vihara),并禁止华人再建新的庙宇。  相似文献   

3.
佛教大国的穆斯林陈开明泰国是一个佛教大国。在大多数人眼里,泰国使人联想到的是穿番红花袍的和尚,寺庙大钟和佛塔佛像。然而实际上与佛教并存的还有另一个不同的宗教———伊斯兰教。泰国有2300多座清真寺,其中100多座建在曼谷。几世纪以来,泰国的伊斯兰教一...  相似文献   

4.
金姬 《新民周刊》2012,(14):12-12
最近杜甫很忙,据说是因为他老人家是最早关心住房和房价的中国人。公元759年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算是暂时有了栖身之所。茅屋造得很不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  相似文献   

5.
黄祺 《新民周刊》2017,(1):28-31
2016年的上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也因此有了更多引人驻足的魅力。作为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无论居住在上海的人还是未居住其间的人,都会对上海有更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正>这份指南信息量巨大,请务必收好~Part1假如还能进入影院如果从新冠暴发以来的2020年贺岁档算起,2023年贺岁档是后新冠时代的第四个贺岁档了。疫情形势虽瞬息万变,但望穿秋水的观众早已有“时刻准备着去电影院”的觉悟。国产电影:吴京、刘德华主演的《流浪地球2》(1月22日上映)距离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竟然已经过去了4年,这四年间,流浪的不是地球,  相似文献   

7.
阙政 《新民周刊》2017,(11):86-91
真实的上海,不仅有欧式高楼、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更有洋派公寓、新式里弄、棚户区、滚地龙,乃至被人遗忘多年的工人新村。在百年岁月里,各国殖民者、各地来沪的人,都留下了他们不同的足印,为上海的城市建筑添过砖,加过瓦。上海,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万国博览会”。  相似文献   

8.
黄祺 《新民周刊》2012,(10):49-51
"问上海晴为何物,空调吹着棉毛裤。"——网友一句话概括了上海2月的天气。官方天气预报无法化解无边阴雨带来的绝望感,大多数人只能抱怨,有一些人却自己动手研究,寻找雨季的尽头。不是天气怪,是你记性坏三八妇女节下午,上海的商场里人头攒动,湿冷的寒风没能阻挡女人们逛街的热情。  相似文献   

9.
《新民周刊》2024,(13):6-7
<正>对于开埠较早、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面包是许多上海人的主食之一。据说上海人有100种吃面包的方法。而对于外地朋友来说,在社交平台上,“上海土特产”点赞数最高的帖子中,经典海派西点、网红面包被认为是“上海制造”的随礼佳品。可以说,上海有着全国最卷的烘焙市场,但也因此成了“面包脑袋”的天堂。而具有海派文化印记的面包产业,涵养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上海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4):38-39
"毋庸置疑,保护母语和家乡话就像保护参天大树的树根一样,是对曾经哺育滋养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城市最好的回馈。"上海人唱上海话,天经地义。"汏脚水么烧",王厂长王昊一张口,上海人就hold不住了,一个个手舞足蹈——听惯了粤语京腔,突然听到上海人搞笑《圣斗士星矢》,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乃为之大快。上海人唱上海话,非自王厂长...  相似文献   

11.
提及和平饭店,一连串有历史感的关键词便涌上心头:1929年,沙逊,芝加哥学派歌德式,Art Deco风格,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大使,克林顿,辜汪会谈……它是上海现当代史的精妙注解和活扣,是上海客厅里的一幅油画,是游移在每个人梦中的美境。  相似文献   

12.
吴雪 《新民周刊》2022,(21):26-29
上海团长背后的团长,究竟是些什么人,身上又有哪些隐秘故事?疫情期间,团购成了保供时刻的最佳补位,小区团长也成为了上海市民备受尊敬的人。据ShanghaiWOW统计,目前在全市2600万人里,共有80万个团购团长,其中接近九成都是兼职型选手。但没有人知道,在80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团长背后还有一位神秘人物——大团长。他需要对接上下游、梳理团购流程、把关审核以及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13.
应琛 《新民周刊》2023,(42):22-27
<正>百威亚太“链”动本土产业,更以场景为突破口,从酿造“好啤酒”到创造“美好生活”,为消费者创造快乐,为城市经济注入新动能。要知道,上海人也是很爱喝生啤的。彼时每逢夏天,上海的街头总能看到一群抱着热水瓶、拎着铜吊或钢精锅子在排队等散装啤酒的人。在上海,是要讲“零拷”的,不讲买的。拷散装啤酒,也从来只定点不定时。散啤没有经过巴氏杀菌,所以它隔夜就坏,因此市面上卖的绝对都是当日的酒。因为时间不确定,所以排队的人里也有帮家里大人拷生啤的小孩。他们中不乏回家路上偷喝上一口的。很多上海人的喝酒历史就是从此开端。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这些变化是无心之作吗?当然不是,角角落落虽小,却是上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带来的新一轮成长。市委书记李强说:"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公共图书馆是上海市的标志和窗口,理应通过它们的平台,面向上海市民以及外地到上海来的新上海人,去弘扬海派文化,推动海派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但居住其间的人却并没有因为城市的大而备受困扰。原因是什么?答案在上海一个个美好的角落里。上海的城市空间有着舒适的底色,近年来的城市更新更是加强了城市服务于人的细节,让大家出门就能感受到便利与舒适。城市也是家乡,家乡一定是温柔和体贴的。  相似文献   

17.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5):24-25
三毛一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受尽欺辱、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中国儿童形象,于1935年诞生于中国杰出的漫画家张乐平之笔。作者凭着一支笔,几张画,无需一个文字甚至符号,把这个流浪儿童在旧社会被奴役、被欺负、被凌辱、被践踏的悲惨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为宝贵的是,它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善良人的同情心。  相似文献   

18.
今天重提上海牌的渊源,是当然的奋发精神继承,更是要通过学习,实现当代汽车制造的先进技术创新。读报,有"上海牌轿车复出"的消息,看到这样的文字,不少老上海人的记忆中还残存着"上海"牌轿车的影子:与苏联"伏尔加"轿车相似的外观;接着,记者引用某大学教授的表述:"‘上海’牌以其规  相似文献   

19.
《爱情神话》终于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三个女人一台戏,再加上两个男人,连珠炮般爆出的都是上海方言,许多属地性极强的口头禅也不再成为上海男人的专利,从红唇中喷出,别有一番韵味。上海人已经记不得了,上一部电影引发全民热议是在哪年哪月,反正不少观众发现,自己跟老白老乌仿佛一起混到这个年龄段,并有了心仪的女人——至少恍然如是。而且,看电影的朋友发现身边老婆也很快找到代入感,笑点跟得很准。剧情并不复杂,如果在上海生活超过三十年,对人物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较劲就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20.
顾文豪 《新民周刊》2012,(38):86-86
在异乡猛步,他与当时大多数南来客一样有说不出来的郁结,在他那些嘲弄戏谑上海人与香港土著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这种郁结与愤怒,同时也读到了萦绕其间的莫名乡愁和漂泊异乡的不安定感,更读到了上海人眼里的老香港的色彩、气味与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