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西安事变震骇莫名,关涉事变各方的疯狂谣言犹若狂风巨浪不期而来。检视事变期间的谣言,尽管与事件的严重性和舆论信息的缺位休戚相关,但是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混杂、派系斗争与国共政争的较量、国际社会与国内利益的纠葛,种种变量均构成了事变期间谣言散播的共同基础。谣言疯传既因各种变量而起,各方的应变措施皆是通过以此及彼的方式展开。同时,中外记者和媒体也在辟谣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原本作为中伤或欺骗舆论的谣言,却在西安事变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另一种"景观",这又是造谣者所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2.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出的是“代表”还是“代表团”?笔者早在1983年曾著文指出,“中共代表团”之说,是一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传统说法,因为当时只有“中共代表”,而无“中共代表团”。但至今在一些有关西安事变的史书论著①、回忆录和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中,仍然把“中共代表”说成是“中共代表团”,或称之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根据档案文献记载,在西安事变时,党中央只派了“中共代表”,并没有组成“中共代表团”。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与毛泽东、周恩来的来往电报中均未提出派团问…  相似文献   

3.
陈公博在《苦笑录》曾提到:"中国现代史上有两个谜题,一个是究竟起因为何的中山舰事件,一个是如何结束的西安事变。"而西安事变刚结束,毛泽东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一场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却在其中实际取得领导地位,并由此推动整个局势的转变。中共的决策,如何影响了西安事变,并如何引导西安事变由审蒋  相似文献   

4.
崔丹 《党的文献》2018,(1):123-127
上海解放前后,有两类意识形态化的谣言在社会上传播,一类谣言丑化共产党形象,还有一类谣言无中生有,散布虚假不实消息,在民众中造成恐慌。这些意识形态化的谣言以攻击中共为主要目标,其内容大多关乎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不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针对社会上传播的形形色色的谣言,中共果断采取了应对措施,组织人民团体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民众,并利用报纸及电台进行宣传和辟谣。针对给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破坏社会稳定的造谣传谣之人,中共利用法律的手段采取了有效的惩治。这些应对措施化解了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5.
上海解放前后,有两类意识形态化的谣言在社会上传播,一类谣言丑化共产党形象,还有一类谣言无中生有,散布虚假不实消息,在民众中造成恐慌。这些意识形态化的谣言以攻击中共为主要目标,其内容大多关乎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不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针对社会上传播的形形色色的谣言,中共果断采取了应对措施,组织人民团体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民众,并利用报纸及电台进行宣传和辟谣。针对给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破坏社会稳定的造谣传谣之人,中共利用法律的手段采取了有效的惩治。这些应对措施化解了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在中国共产党内"负总责"的张闻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参与决定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而且在紧急时刻亲赴西安,同周恩来等现场作出重大决策.在此过程中,张闻天恪尽职守,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解放前后,"美国之音""台湾广播"等媒体以及国民党匪特、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人、原国民党政府的旧职员等制造、散播了许多谣言,如"共产党是共产共妻的"等。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在上海传播的谣言主要特点是意识形态化色彩浓厚,核心政治倾向是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破坏新生政权。这些谣言扭曲和丑化共产党形象,散播虚假消息,给社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谣言,中共果断开展了反谣言行动,化解了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8.
占善钦 《党史纵横》2013,(8):17-20,37
近十多年来,西安事变的研究出现了众多成果,在史实分析和方法运用上都有重大突破。因为史料的掌握、历史观的立场等原因,在中共与西安事变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少热点和难点问题。梳理起来,主要为4个方面: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发动,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中共事先是否知晓;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决策转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谁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与蒋介石会面谈判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周、蒋会面谈判有几次;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周恩来是否知晓并同意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去南京。  相似文献   

9.
国外和台港关于西安事变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张注洪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和张学良、杨虎城等各方努力下...  相似文献   

10.
正王炳南(1908-1988),陕西省乾县阳洪乡好畤村人。他长期从事统战工作和外交工作,忠实地执行中共的方针政策,参与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8年春调重庆,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对外宣传小组负责人。这个小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组员有安娜利泽(即王炳南夫人,德国人,后改名王安娜)等人。1939年,南方局正式建立外事组,王炳南被指定为组长。遵照周恩来"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的指示,开展外交活动,接  相似文献   

11.
正西安事变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前进,功在国家,利在民族,但有人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去考察国民党蒋介石失败的教训,错误地把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的溃败转嫁到西安事变上,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使当时处于绝境的中共及红军"起死回生",最终夺取了大陆,迫使蒋介石败退台湾。  相似文献   

12.
窦应泰 《党史博览》2006,(12):17-21,2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史学界曾有许多猜测,其无法廓清的争论焦点是:张学良发动事变究竟是一时的冲动之举,还是有过艰难曲折的思想准备过程?中共在事变发生之前是否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均有不同的反响,中国海军的态度如何?西安事变解决后,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西安事变对中国海军的抗战发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过去在研究西安事变时涉及不多。本文拟对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海军的动向,以及西安事变对中国海军抗战的推动作一些探讨,从一个侧面透视西安事变的影响。 长期以来,日本海军一直充当着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西安事变前,日本将其海军第三舰队的主要力量配备…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7)
西安事变是一次兵谏事件,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停止内战,联合各界力量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人物,然而历史上对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终究没有将事变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平等的分析与考察,本文将从新角度探讨中共及社会各界因素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制定和执行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这次事变获得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方针的制定,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事变突起,中共曾一度主张“审蒋”、“除蒋”,使党早前制定的“逼蒋抗日”方针出现了反复和动摇。经过对客观形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中共认识到只有和平解决这次事变,才能有利于结束全国内战,实现全民抗战。于是,中共提出了有条件释蒋的主张。共产国际12月16日的电报指示,无疑对中共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实行联合抗日政策,奠定了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基础,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使中共在沉寂多年后重新登上苏区以外的政治舞台.本文以西安事变的发生到“保蒋安全”阶段为节点,对多个主体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反应和周恩来在其中的斡旋调停作一梳理,并分析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在西安风暴中心的实践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西安发动震惊中外的捉蒋兵谏以后,事前并没有与陕北的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这是不争的史实。但是,许多人对张学良、杨虎城在捉蒋以后为什么电请中共代表周恩来来西安协助处理捉蒋问题,始终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甚至认为张学良和杨虎城既然在事变前没有征得中共的同意,那么为什么在事变后竟然敦请中共派代表来西安呢?事实上其中另有隐由。  相似文献   

18.
段炼 《党的文献》2015,(4):74-81
1936年的红军作战新计划,核心是第二次东征山西,主要目的是以战求和,既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又促张学良、杨虎城及阎锡山联合红军抗日,最后实现"逼蒋抗日"。作战新计划先后两次即将启动,但因山城堡战役胜利和西安事变爆发暂停,最后放弃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阶段。放弃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尚在起步,红军东征抗战的政治环境尚未形成。作战新计划影响主要体现在:帮助中共和红军摆脱生死困境,推动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的局面;最终明确中共和红军向东发展的战略方向;增强中共和红军独立自主意识和力量。它虽然军事上没有多少进展,但在政治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战场,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取得了节节胜利.但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国民党对中共控制区实行了严密的封锁,并利用其掌握的宣传工具对中共形象进行了污名化宣传.如散布谣言称中共为"土匪""赤匪""共匪""暴匪""强盗"等,丑化中共及其领导的...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