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与青年建立密切关系是共青团的基础性政治任务。市场经济建立和网络社会生成导致青年生存状态和行动逻辑的多元化,从而要求团青关系在具体模式上应该从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转变。复合型团青关系要求共青团能够适应对不同类型青年整合的差异性和主导性的需求,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构建以引领性为诉求的多维权力运行模式的立体化的枢纽型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2.
社会双重转型导致青年生存形态存在着三种类型,而社会管理创新从本质上要求共青团必须与青年之间建立密切关系,这就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应该由原来的单一的线性关系向复合的多向关系转变。因此,为构建复合型团青关系而创新共青团组织形态,就成为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推动群众工作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3.
理顺与青年的关系,形成与青年的良性互动,是共青团全面履行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群团职能的逻辑起点。共青团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青年、服务引领青年的群团职能仍然是全团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焦点。共青团要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真正成为"青年自己的组织",需要从团青关系在共青团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本质、以及团青关系对共青团群团职能的规定性等方面进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4.
刘佳 《青年探索》2021,(2):27-38
党团关系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重要维度,缺少这一维度的中共百年史研究是不完整的。党团关系研究的政治过程视角和组织关系视角都没有触及到党团关系的核心要义与本质属性,只有从结构性视角转向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原理的维度,才能进一步揭示党团关系的内核,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青年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青年化是党团关系螺旋式运动的政治中轴,沿着这条轴线,党团关系发展形态呈现出政治录用型、社会统战型、生产动员型、物质激励型等四种类型。共青团的政治性就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赋予的党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青团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青年政治组织。  相似文献   

5.
团青融合是共青团工作中的一项本质性和基础性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共青团整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因此,寻求团青关系建立的内在规律是共青团工作重要的理论任务之一,而基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视阈,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功能促进团青融合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对"团青融合"和"新媒体"这两个概念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对新媒体存在的"双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共青团工作本身,就团青融合这一"归宿点"挖掘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站在新媒体发展的立场对团青融合工作提出了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最早领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目标的中国青年的革命团体.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共青团已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与其它群众组织相比,共青团组织"得天独厚"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党团关系的问题,有几个党章还列出专门的章节,规定了党与共青团组织的关系.因此,纵观中国共产党一大至十三大的党章,可以了解党团关系的发展脉络,认真加以分析,对于新时期如何摆正党团关系的位置,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的作用,是有  相似文献   

7.
团属社会组织作为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延伸",是共青团工作由组织化走向社会化的重要过渡,承担着以社会化方式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重要功能。但是,团属社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却面临着资源不足、动力不足、社会吸引力不足的工作困境。我们认为,团属社会组织面临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共青团的过渡依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共青团机关和团属社会组织在组织形态、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上实现整体性转型,形成枢纽型组织形态和飞碟型关系。  相似文献   

8.
田杰 《青年论坛》2013,29(3):41-48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是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重要和基本职能之一。从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的本质(在这里,这种本质被理解为"服务与引导")的角度来看团的维权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是从团青关系的性质上来说明共青团维权工作合理性和必然性;二是在理论上来界定和说明共青团维权工作的科学性;三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包括社会民主法制建设、政治生态、思想文化以及国际潮流等方面,来综合考量共青团维权工作在现实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走向上的诸多变量因素,为共青团组织依法维护青少年权益提供一定的工作策略和发展战略参照。  相似文献   

9.
理顺共青团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团组织作用的必要条件。过去由于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党团不分、政团不分的现象非常普遍。从党的方面来说,不适当地集中了权力,包揽了共青团的许多事务,忽视了共青团的相对独立性。从团的方面来说,过去由于各种关系不顺,工作中弊端很多。一是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之初,在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或党)早期组织的直接指导、参与和影响下,各地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创建一开始就确定了党团关系的基本框架。由于当时党是秘密的,而团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党、团的很多活动都是相互借助、密切配合的。由于早期团员信仰各异导致早期青年团组织涣散,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党加强了对青年团的整顿和领导,逐渐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党团关系。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组织的"适应性"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中国共青团自1922年诞生至今的95年里,每个历史阶段的适应性并非整齐划一。它取决于时代潮流的驱动,"母党"的政治要求,青年的发展趋势,来自社会多维度的支持、压力与需求,共青团自身的传统、机制以及领导层的决策取向、各级团组织的执行力等。当代中国共青团的适应性是围绕"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共青团""现代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共青团"展开的,涉及到五大关系的重构:团与政党的关系、团与政府的关系、团与青年的关系、团与市场的关系、团与社会的关系。破解组织"内卷化",则构成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组织适应性的关键之举,可以从多元回归的维度梳理行动思路——回归初心,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回归梦想。  相似文献   

12.
党章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团之间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和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微博等新媒体快速发展,优秀案例层出不穷,在团青融合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彰显.能够促进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促进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提升共青团组织形象,增强共青团工作的预见性和实效性.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要积极主动面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有效的微博管理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微博运营与管理人才队伍,积极推动学校微博建设,使新媒体在团青融合中发挥积极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青年群体分化重组呈现出诸多特征.本文通过对青年群体分化重组的背景、主要特征分析,探讨了共青团推进社会青年事务的必要性.在论述社会青年事务工作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共青团组织要通过重塑新型的团青关系、创新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等路径来深入推进社会青年事务.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组织,依托于行政化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越发难以维系,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促使"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本文以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为例,说明共青团通过充分的概念界定和组织准备,以制度创新、机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升级等手段来打造"枢纽"的工作新方法,并分析其对社会建设和共青团工作转型的推动作用,进而揭示共青团在实现"新型政社关系"和"新型团青关系"过程中的关键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对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制约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共"、"青"、"团"三字同步弱化的问题.要通过创新发展"共"、"青"、"团"三字工作理念,进一步巩固政治性,扩大社会性,增强共青团的工作特性,进而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推动共青团的"三性"协调发展,"三力"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执政党执政方略改变、政府行政改革、青年群体分化、团青关系变化以及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建设服务型青年组织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广东共青团服务青年组织、重点青少年人群和社区农村基层,推动服务职能化、专业化的具体实践,探讨服务型青年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政治过程中的共产党、共青团与中国青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共青团是执政党的青年组织,青年是各种阶级势力争夺的对象,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共青团是党团结、教育青年的群众组织,肩负着把青年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任.党与团的关系和团与青年的关系是共青团组织存在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问题.认识中国政治过程中党、团、青年关系的曲折与嬗变,对于理解共青团,打造一个有吸引力凝聚力的共青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作为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开展网上思想引领的突破口,应掌握传播策略、坚持平等对话、开展调查研究、创造互动参与,以构建网络团青关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刘永生 《长白学刊》2008,(5):135-138
1920-1927年间中国共青团与中共关系的复杂情形,远非人们一般认知中的“被领导与领导”、“外围”与“核心”等词语所能简单概括。起始,两者间的从属关系并没有见诸于正式文本,团和党的中央领导层甚至还有意避谈“领导”与“被领导”等词,将双方的政治关系定格为“协定”、“保持团的组织的独立性”。团“二大”及中共“三大”之后,这种关系才演变为党对团“组织上指导与援助”,仍强调团的组织上的独立性。随后团与党中央又颁布了若干文件和决议反复重申这种关系,但团与党的关系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善,健康和谐的团、党关系在1920-1927年间显然还不具备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