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学杂志》2012,33(4)
法律文化的概念外延包括了规范制度形态、意识观念形态、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体系问题主要属于规范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而法系的问题主要属于意识观念形态和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在“两岸三地”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与法系,这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一国两制”的视野下,继续探讨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对中西方法律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精神——对法治的崇尚和对统治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地选择,融化成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法律文化体系,将法治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建成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化的概念外延包括了规范制度形态、意识观念形态、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体系问题主要属于规范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而法系的问题主要属于意识观念形态和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在"两岸三地"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与法系,这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一国两制"的视野下,继续探讨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对中西方法律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精神——对法治的崇尚和对统治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地选择,融化成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法律文化体系,将法治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建成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法学界非常重视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当前法制建设和法律现代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如何对待本土化和西方化,如何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的"家天下"法律文化入手,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移植的法律作用,建议吸收"家天下"传统法律文化中精华,促进观念性法文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制度性法律文化有效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化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中,法律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碰撞和交融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中发展与变迁,从而造就了新疆法律文化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浅新新疆多元一体法律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中,法律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碰撞和交融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中发展与变迁,从而造就了新疆法律丈化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相互之间的交往 ,法律的发展也不例外。本文以 1 9世纪前的中外历史为背景 ,阐述中国法律文化的自主成长过程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 ,这从 1 9世纪前欧洲学者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浓厚研究兴趣中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价值作为评价法律的标尺之一,牵制着法律文化的方向。在和谐社会的命题下考察人类的法律文化史,可以发现法律文化的基础是逐步树立人的主体地位,法律文化的内容是争取人的自由的最大化,法律文化的目标则是为了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是一个不断演变传承的过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毋容置疑,存在诸多弊端,有些依然对中国当今之法律文化存在影响。晚清,西方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写了诸多关于中国法律文化的文字,这其中多是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指责。这些文字描述背后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难以否认,这些描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法律文化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自身独有的精神和样式.中国法律起源于部落联盟时期,而初级形态的法律文化则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时期.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众议法”文化—神判法文化——先例法文化——定式法文化——制定法文化——混合法文化.中国法律独有的伦理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政治运行和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积极、中性、消极三方面的价值,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对我国的法治理论建设和立法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存在密切关系。不仅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法律文化对其他文化形态具有支配作用。法律文化是主导性文化,决定着其他文化形态的方向和发展,并为其他文化形态服务;文化建设必须和法治建设同步。其他文化形态影响法律文化,并和法律文化一起发展。法律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中有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子,法治建设中有文化建设的贡献。在文化建设中,突出现代法律文化的普及、加强文化建设中的制度转换,注重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批判和清理,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形成了人治主义法律文化与法治主义法律文化两大类。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主义法律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属于先进文化;滥觞于古希腊,成型于近代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法治主义法律文化,历时三百余年,总体上说,也属先进文化。中国近代社会通过艰难的抉择,走上了民主共和的发展道路。1998年我国现行宪法确立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标志着中国法治主义法律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状况,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主义法律文化。我国法治主义法律文化是当今宪法所确立的、正在持续发展的、不断完善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武兰芳 《河北法学》2012,(8):117-118,119,120,121,122,123
中国法律文化总体上处于一种多元、落后和冲突状态,但也存在着整合的可能。中国法律文化的构建就是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多元性的法律文化的整合过程,这是一个从多元冲突到共同繁荣的发展过程。通过交流、沟通、互动、吸收、整合来消解冲突,进而构建起一个先进的和谐的法律文化系统,为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和司法制度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张中秋 《中国法学》2005,(4):186-191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类最本质的属性,从人的文化原理出发,是我们认识人类文明包括中西法律文化的基点。依人生论哲学,人的文化原理是心主身从,即理性控制非理性,精神支配物质,神灵指导人类。人类文明共同遵循着这一人的文化原理,法律文化亦不例外。中西法律文化内贯共同的人的文化原理,在人的文化原点、原理及其展开的轴心和结构模式上有其共同性,因此两者的交流本质上是可行的。虽然理性内涵的差异导致了交流上的困难,但难题依然可以克服。这一原理性认识既可检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践,又可分析和推论中国法律文化构成的当下实践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权力的配置是法治的核心,那么对权力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律文化也在以"看不见的传承"方式影响中国法治格局。法律文化多元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法治文化的标准则为这样的存在设定了目标。中国历史上铸就的人治传统、礼法文化、法律工具化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法治文化构建的传统障碍;对传统资源的过分批判和抛弃及社会信仰危机弥漫社会无形中扮演了法治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面对传统障碍和现实困境,法治文化路径选择从社会主体意识整合的视角出发,即从文化多元、法治意识及社会主体意识方面探究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张晋藩 《法学杂志》2020,(3):1-6,9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法文化的历史发展也证实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中国法律的起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反映了法是表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国家意志;二是中国法制历史的发展体现出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需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四是红色政权与法制的发展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以《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为例,探讨研究者如何从类型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法律文化,指出其成功之处在于揭示了两种文化的类型特征,局限在于忽略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并为完善这些类型提供了思路;接着指出研究者在寻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时所怀有的是一种理解与沟通的心态,并对其观点和论据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最后清理了研究者运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会通中西法律文化的思路,从中探寻研究者从激进主义向文化守成主义转变的现象和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人本法律文化是指主体有关法和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法律心态和行为模式等,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以法为人服务为目标的法律文化模式。法律文化发展和变革的总体趋势是从人本法律文化向和谐法律文化的现代演进:和谐法律文化是对人本法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其核心内涵体现为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法律制度构建、法律文化诸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以及法律和谐文化的构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史学基础问题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法律史学是在传统法律史学和外来法律史学的双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确认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性质,对完善这门学科的独立品格,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现代法学理论,特别是运用部门法理论去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史材料,是中国现代法史学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但不应简单地用部门法理论、现代法理学的一般概念去比附评论中国传统法史材料,使中国法史学研究带上过分浓厚的现代色彩。应重视法史学研究的学术批评问题,提倡既非庸俗吹捧也非恶意贬低的高水平的独立评论。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法律史的状况有些令人担忧。在教学中,有些课程,如中国法制史的课时越来越缩减;而有些课程,如中国法律思想史则为“选修”。这种学科的分野和讲授时间的匆忙,不仅很难将具有五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法较为客观地展现给学生,而且误导研究,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法的片面理解,进而造成社会对传统法文化的自信阙失。本文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学科研究方法的反思和学科所具有的意义论证珍惜传统法的重要。因为珍惜是复兴的前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法律发展无法离开传统的平台,所以传统法的改造成功之日,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形成发展之时。  相似文献   

20.
寻求“自我”——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传承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荣根 《现代法学》2005,27(2):166-174
从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的变化来看,自法学在祖国大陆复兴以来,这一学科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创建、探索、发展三期,虽然各期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寻求‘自我’”是其总特征。这一总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明确研究对象;摆脱机械地以“五种社会形态”来设置篇章体例;摆脱以西方法学概念诠释中国古代法的模式;揭示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发展规律。破译法的文化遗传密码、注重实证研究、重视礼和礼制研究,是中国法律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