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亮  孙新国 《唯实》2005,(7):49-52
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无法撇开民间法来谈论乡村的法治建设。基于此,处理好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便成为构建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行政下乡”等过程,完成了国家的“权力下乡”的任务;当前的乡村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我发育,推进“权利下乡”是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推进“权利下乡”需要合理界定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权力边界、树立合理公正的执政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  相似文献   

3.
金祖志 《当代贵州》2008,(12):49-49
几年来.社区总支为社区居民解决了饮水困难等热点难点问题200多件。社区总支结合“四民社区”创建要求,创建了社区中老年活动中心.坚持举办露天舞会,参每晚加的人数达100多人次一开展“三下乡”活动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共组织文化下乡14次.积极搭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为下岗职工、失学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员、贫困户等社会弱势群体以及“零就业”家庭,厦时提供就业信息渠道、就业培训和致富信息。社区现有的18名工作人员中有10名是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村文化活动途径,打造独具瓮安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我县自去年以来在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开展了"瓮水长歌乡村行"送文艺下乡活动。目前,我县城乡文化活动形成"遍地开花、村村活跃"的景象。全县各乡镇、村积极参与了巡演活动。从参与的人群来看,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在校学生;既有机关干部,又有边远村寨的农民。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以来,乡村社会就一直存在两套规范体系在相互较劲,一套是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它服务于现代国家的建构和公民社会的形成;另一套是传统的地方性规范,它是维护地方秩序的根基。但是直到20世纪末,在乡村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地方性规范。乡村真正发生质变是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地方性规范及其赖以为支撑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国家法律呈现出主动下乡与被迎接的态势。法律下乡进一步肢解了乡村地方性规范。  相似文献   

6.
正在春耕之际,拜泉县以"农民夜校"为载体,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农业专家赴贫困乡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助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4月初,县委组织部在富强镇新立村"农民夜校"举办培训讲座。这次讲座是县委组织部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组织的老科技工作者、农业专家赴贫困乡村  相似文献   

7.
试论社会转型中的社区归属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归属感是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之一。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社区归属感缺位的现实状况。解析社区归属感缺位的深层原因,探讨社会转型期建立社区归属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也是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基础。现存的农民与集体、农民与政府、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在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土地产权得以扩大和强化。随着土地流转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农村社会从静止、封闭向开放和流动转变,传统村庄的地域边界、人口边界、组织边界和阶层边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行的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建构与土地流动相适应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各地农村社区建设表明,通过合理划定社区规模、组织重构、社工队伍建设、服务下乡等方式,有助于加强现代民主国家的建构和对乡村的有效整合,推动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变。  相似文献   

9.
张守龙 《探索》2015,(1):126-131
随着我国乡村治理的推进,我国乡村社会的民情总体上说在向积极方向发展,但诸如公共精神缺乏、拜金主义盛行、情理精神浓厚、迷信之风蔓延等消极民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乡村治理发生着"反方向"的负面作用。究其原因是传统国民性的惯性作用、乡村治理"内卷化"的直接后果和落后乡村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所以,改造乡村社会消极民情的路径就是扩大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规范基层公共权力的运行和加强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鹰潭市艺术团成立于1988年2月,其前身为鹰潭市越剧团,属地级市专业文艺表演团体,以歌舞小品表演为主。我团为三下乡活动送越剧大戏、歌舞小品下乡,常年活跃在鹰潭市各社区、乡镇。鹰潭市文化局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授予我团特色文化先进单位鹰潭市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由于传统社会陈腐习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不良观念的感染,农村法治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必须在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知识培训、充分发挥村民参与法治的主体作用、强化对农村法治的有效监督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资本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社会资本理论可以为其提供较好的分析视角。社会资本由信任、规范和网络构成。这种结构化的特征使得它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正向功能。培育社会资本、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与社会通力合作、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多中心的治理秩序的逐步确立和政府传统治理模式的转变,农村民间组织获得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而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所扮演的"黏合剂"、"主力军"、"蓄水池"和"安全阀"的角色,将会促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乡村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荡。重建乡村社会道德观念,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重建与乡风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农民职业观念、义利兼顾的道德价值,物质精神并重的伦理道德观;采取各种措施,多管齐下,努力完善乡村社会道德重建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富人当政的优势体现在:富人能利用其掌握的经济资源帮助农民共同致富、利用其掌握的社会资源加速乡村社会力量的整合;富人能将其致富能力转化为执掌乡村政权的执政能力;能以其新的思维和政纲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富人当政又存在许多弊端,它加剧了乡村社会的贫富分化,便利了财富与权力的媾和,客观上助长了乡村腐败的发展和向上蔓延等。因此,富人当政应充分发挥其优势,趋利避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任何社会发展都是社会结构分化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农业、农民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发展不仅包括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包括农民道德文化水平的提升。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三农”问题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而“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实现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工作的无缝对接,需要从源头上提高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适应性,也就是要重视高校母体对大学生村官素质的培育工作。为此,要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立志建设农村的情感;设置就业指导课,使大学生通过课堂了解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实地感受农村生活;建立大学生与农村农民联系制度,促进大学生岗前转型;将农民代表请进课堂,使大学生不断加深对农村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国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借助于法律的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社会保障的“全民化”。  相似文献   

20.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个性、地域特征不明显,县域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在推进中普遍缺乏文化元素。只有赋予地方特色文化涵养,才能推动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