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程展鹏 《学理论》2011,(15):250-25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网络道德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而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多元性,被教育者的多样心理、行为方式、学校德育的滞后和教育者的素质等原因,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挑战。本文探讨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网络环境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网络信息传播高效快捷,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社交、娱乐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络信息更加复杂,真假难辨。大学生群体以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认知范围等特点成为网络环境的特殊主体,极易受到网络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干扰,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开展红色校园网站建设、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完善网络法律条例、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最终达到优化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辐射群体之一,所以大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于网络信息的规范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缺乏,以及责任意识的缺失都加剧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因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强化官方媒体的舆论主战线的地位,规制网络信息传播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黄河 《学理论》2014,(12):264-265
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其中由此产生出人们寻获信息和处理信息中的异化问题。在人们享用信息的同时,会因为信息异化的作用成为信息的奴隶。有鉴于此,在现阶段大学生教育中,要重视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使用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以此为研究切入点,分析网络信息异化对高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探讨深化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网络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由于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传统校园媒体的弱化、自媒体舆论场的失序,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自媒体的过程中出现信息能力不足、手机依赖症、泛娱乐化倾向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冲击。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自媒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应从教育、环境、阵地三个维度,构建以媒介素养教育为核心,网络文明建设、媒体阵地建设为支撑的三维机制,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自媒体,增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姜廷雪  王志伟 《学理论》2011,(23):49-50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而保证大学生不受或少受"网络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由于本身大量垃圾的存在,也必不可免地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其中包含的色情、暴力、邪教内容以及网络陷阱、网络犯罪等,最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冷漠、伦理失范,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尤其人文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伦理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即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散布虚假信息、侵犯知识产权、追求刺激生活、侵犯他人隐私、实施网络欺诈。对于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网络时代如何培育大学生伦理道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建伟  宋加木  孙丽 《学理论》2012,(14):271-272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资源平台,同时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交工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它以操作简单、传递快、互动性强等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针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在校学生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微博、微信等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使用现状、动机、态度、及对其生活的影响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大学生健康使用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对策和路径。为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婧  郑新先 《理论导刊》2006,(9):98-100
从对网络信息的普及及特征入手,讨论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正负面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双重效用问题,认真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强  李学锋 《学理论》2013,(2):263-26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塑造大学生独立的政治品格。但也存在着网络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非理性参与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翟建华 《学理论》2012,(35):340-341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种困境。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又要规避网络风险,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共振,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陈兵 《学理论》2015,(7):209-210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网络谣言也随之出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中随时随地交流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快捷、匿名、互动和任意性的特点是谣言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应该三管齐下共同监管网络谣言,共同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6)
微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能拓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更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国内外最新消息动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时代传播方式的隐匿性和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出现诸如过度沉溺在微时代虚拟交往中和不加甄别地接受网络信息等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微时代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充分利用微时代平台的自身优势,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微时代网络责任感教育,完善网络系统法律法规,以此来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让微时代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5)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首选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与思想动向的方向标,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2)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和行动具有指导性和倾向性的一种力量,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社会和谐,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依靠和依赖于网络提供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信仰的内涵与形成、网络环境对信仰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当前网络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以促进和加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化,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也在网上大肆传播,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网络信息社会环境下,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的生活方式便凸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具体方法如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加强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加强网络法规和公德的教育;加强网络硬软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