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正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了要求,促使我们拉开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帷幕。五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再次发生7.0级强烈地震。这五年中,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工作的挑战和磨练,使我们的损失综合评估业务日渐成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也得到不断完善。在  相似文献   

2.
袁艺 《中国减灾》2014,(1):34-37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了要求,促使我们拉开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帷幕。五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再次发生7.0级强烈地震。这五年中,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工作的挑战和磨练,使我们的损失综合评估业务日渐成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也得到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汪明 《中国减灾》2022,(5):24-27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快速摸清灾害损失情况,全面准确评估灾害损失至关重要.做好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评估工作对支撑灾区开展恢复重建,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灾害损失的影响因素多,形成机理和过程也相对复杂.本文介绍了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的新要求,指出了重大自然灾害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提高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质量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正本期独家策划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进行解读,以加深工作人员对其的理解,促进后续工作的全面铺开落地。为及时、全面、客观反映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科学开展灾害综合评估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等,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6月17日正式印发执行。制度目的意义《统计制度》明确规定了报表构成、填报指标、报送程序和组织方式等,规范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的内容、相关标准、上报工作机制和具体工作程序,标志着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上报工作体系的形成。从汶川地震等四次大灾的损失填报实际情况看,由于报表内容的临时性和上报时间  相似文献   

5.
正与《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Ⅰ级应急响应,或国务院决定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时启用。它主要用以统计因灾造成的人员受灾情况、农村与城镇居民住宅用房损失情况、非住宅用房损失情况,以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业损失、工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系统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与《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Ⅰ级应急响应,或国务院决定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时启用。它主要用以统计因灾造成的人员受灾情况、农村与城镇居民住宅用房损失情况、非住宅用房损失情况,以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业损失、工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系统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灾害损失的评估和核定,是中央决定灾区支持措施、制定灾后重建资金方案的重要基础之一。2008年以来,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接连发生,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体系也在挑战中逐渐走向健全。2014年6月,作为损失综合评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正式印发执行,为体系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区域自然灾害的形成,不仅受到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还跟日益增长的承灾体及其脆弱性密切相关.厘清区域灾害形成过程,特别是多致灾因子综合作用下的多灾种形成过程和机理,对于区域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综合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从2010年至今,甘肃省组织了多次灾害损失评估工作,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在实践探索中得以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摸清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的底数,为灾民生活安置、应急救助期和过渡期救助资金发放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也为政府部门争取及筹措重建资金、统筹安排重建项目、科学编制重建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是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核定灾害损失,确定灾害范围,可以为抢险救援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已取得一定成效,正式组建了包括地震、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交通运输、保险等11个涉灾领域的灾害损失评估专家库,实现了评估专家队伍实体化。本文对开展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现状、工作实践及相关案例进行介绍,并对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业务的发展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1.
<正>为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掌握全国自然灾害情况,科学评估核定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对原《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3月印发,本文对两项统计制度的修订背景、主要修订内容等进行介绍解读。灾情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决策信息,是开展抢险救援、救灾救助、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地理环境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频发,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尤为重要.对此,四川省减灾中心积极探索学习,结合省情,不断完善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制度体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省级开展评估工作的能力显著提升.下一步,四川省将加强地方政府与行业部门责任意识,客观、高效、科学开展新时期灾损评估工作,积极探索自然灾害综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4,(12):56-59
汶川地震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首次设计形成。在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相关部门对指标、报表进行了改进完善。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民政部一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专项研究,重点根据毁损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要求,对报表体系、关键指标进行了调整完善,后经部门、地方征求意见,国家统计局审核,最终建立《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曦 《中国减灾》2014,(11):48-49
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 148号)的相关要求,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据行业部门发布的年度预测信息,结合已有的基础数据和评估模型,开展了2014年度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工作,为灾害救助准备提供了决策支撑.地震灾害是我国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影响重大的灾种之一,针对其开展的年度风险评估是本次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全国尺度探索地震灾害年度损失风险的首次尝试。  相似文献   

15.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本身的巨灾特性必然使相应的救助工作与一般性灾害的救助工作不同。本文归纳总结了世界各国自然灾害救助的三种主要模式,借鉴"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开展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综合应对,在灾害救助的全过程、各环节,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区与民众等多主体的作用,各方形成一股"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周洪建 《中国减灾》2014,(11):47-47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次数之多、损失之重、影响之广均居各类自然灾害的前列.为做好年度自然灾害的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我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对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范围与损失开展评估。  相似文献   

17.
奕新 《中国减灾》1991,1(3):66-66
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大小是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可能精确的计算这种损失。但是,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又十分需要了解灾害可能造成的或已经造成的后果。所以就需要对这种损失进行评价和估计,即灾害评估。灾害评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的努力,在于使这种评估更  相似文献   

18.
正汶川地震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首次设计形成。在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相关部门对指标、报表进行了改进完善。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专项研究,重点根据毁损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要求,对报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综合减灾能力是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减灾能力是提升灾害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定量评估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对于摸清我国不同区域尺度的减灾能力底数、推进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四川省减灾委办公室印发《四川省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损失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做好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和核定会商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是在客观总结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以来形成的全省灾情统计、报送、灾损评估等工作机制的运行成果,结合机构改革后各涉灾单位新职能定位,充分征求26家涉灾单位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