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划分我国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标准,尽管《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及其《专利法实施细则》、《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有了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但对其界定仍然是很不明确,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近年来,就职务与非职务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权属、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等纠纷缘此而起,不断增多.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有些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难以判断.笔者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就职务发明与非  相似文献   

2.
如何划清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是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就职务与非职务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权属、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等纠纷缘此而起,不断增多。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有些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难以判断。笔者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根据各案的具体区分情况加以概括,认为应有以下客观标准: 一、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涉及是否“执行  相似文献   

3.
落实职务发明专利授权和实施后对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奖酬金,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鼓励职务发明创造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职务发明专利授权后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奖励规定了最低限,对职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一项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确定其权利归属问题,即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只是处理好这个问题,科学地划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才能真正保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人们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准确地判定发明创造的权属在产权保护过程中、专利管理中以及司法判案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技术合同法》对职务发明、技术成果和非职务发明、技术成果都有明  相似文献   

5.
<正> 在我国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中,职务发明创造和职务技术成果(以下统称职务发明)有着明确的定义。非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技术成果(以下统称非职务发明)虽无明确定义,但却有着明确的归属。根据这种规定,人们普遍认为:以发明完成的过程和发明完成所依赖的条件来衡量,发明分为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两种。凡依法不属于职务发明的发明,就应归入非职务发明的范畴。我国的有关统计,也是以这种“二分法”为基础的。但近两年来,我国不少理论工作者和专利工作者新提出了一种“灰色区域发明”的概  相似文献   

6.
面对我国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并立的法律制度和职务与非职务有时盘根错节、藤牵枝连、扑朔迷离、错综繁复而“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情况,笔者尝试提出除了纯职务和纯非职务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外,有没有可能存在着一种亦有职务成份同时亦有非职务成份,即职务与职务共有的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有没有一些发明创造技术成果究其归属应该是由个人和单位根据他们在完成该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的过程中的各自实际贡献大小而“论功行赏”、按份共有?如果将职务发明或技术成果喻作白色,将非职务发明或技术成果喻作黑色,那么,在百分之一百的纯白色和百分之一百的纯黑色之间,是否存在着黑白交融,色彩叠合的灰色地带?有没有可能从理论到实践出现由白到黑的逐步呈现浅灰、中灰到深灰的过渡区域?“职务与非职务共有”观点的提倡者  相似文献   

7.
为了正确审理专利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作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8.
《电子知识产权》2001,(7):22-24
为了正确审理专利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作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立法正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草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一次,并向社会公布征求全民意见,有望在短期内获得通过。《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对于劳动基准法和集体合同法,其处于基础或基石立法的地位,它既是资本与劳动力的联姻结合机  相似文献   

10.
政府动态     
《专利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报国务院审议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上报国务院审议。《专利法实施条例》是与《专利法》配套的行政法规,对《专利法》的贯彻施行和专利制度的正常运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职务发明成果归属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发达国家的职务发明已在其国内发明总量中占据绝大多数,而在我国却少之又少。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第十七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有关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问题作了重大修改。即在其第六条中职务发明成果归属问题上确立了合同优先原则。这实质是一种产权让渡的思想,即以部分产权的让渡来换取科技人员进一步产业化的积极性,以部分产权的让渡来换取与科技人员共担技术风险,其前提必然是单位(国家"愿意"给,即这种"让与"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有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正确审理专利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下列专利纠纷案件: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已于2001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务院批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也于同日施行。为了指导全国法院更加准确、统一地理解和贯彻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年6月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  相似文献   

14.
职务发明报酬是专利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外职务发职务发明人报酬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现行职务发明报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专利法》及其相关制度的修订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都在原则上将技术成果分为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两类。职务技术成果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非职务技术成果在有些国家又被称为“自由发明”成果或“业余发明”成果。它是指发明创造者在本单位内部工作之外,利用自已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这一规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6.
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有关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有关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此之前,我国先后修订了知识产权方面的三部重要法律:2000年8月25日、2001年10月27日和2001年10月31日分别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  相似文献   

19.
张传馨  何贵才 《河北法学》2001,19(3):114-118
一、概要本文主要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中国合同法 )总则部分的主要条款。加拿大属于普通法 (也称习惯法 )系国家。把中国合同法与加拿大合同法比较 ,不单可以了解加拿大的合同法 ,也可以籍此了解其他普通法系国家 (如英、美、其他联邦成员国 )的合同法。如我们所知 ,许多普通法系国家与中国都有贸易关系。以下是中国合同法与加拿大合同法内容上的一些比较 (见表 1) :二、比较与评析中国合同法于 1999年 10月 1日生效施行。并取代原有的几个合同法 ,例如 :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合同法包括 2 3章 4 2 8…  相似文献   

20.
《电子知识产权》2001,(7):20-21
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有关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