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的潜在增长正在下降。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  相似文献   

2.
国家发展红利要素可主动创造中国三十年高速发展经验表明,综合红利要素的利用是成功发展的基础,但这不表明中国已经充分利用了所有的红利要素。而从红利释放不足角度来看,中国发展红利利用还有巨大的改革空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是诸多发展红利要素叠加的结果任何国家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取得高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显然是诸多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的变动,这些变动虽然加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是也为中国能否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势必会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国要采取措施确保"人口红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12,(24):5
国务院11月21日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副总理在会上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中国过去30余年高速增长,根源于改革红利,根源于制度改善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一个最简单的对比就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劳动力成本更低,土地免费,全球化方兴未艾,但国民经济却一度到了崩溃边缘;而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价格、土地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却高速增长。因此,没有改革的突破,劳动力价格再  相似文献   

5.
“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30年来,我们不仅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国内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接轨,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应当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是中国30年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这个制度红利,中国很难充分利用原本就存在的人口红利、成本红利,也很难有效抓住全球化红利。  相似文献   

6.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6):63-63
改革事实上就是一种制度渐进调整、再造的变革方式。成功的改革是将各种有利要素给予汇聚,并利用历史的机遇创造和利用各种制度红利。内部核心红利要素主要是:成功创造市场经济红利;  相似文献   

7.
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讲到,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切实地推进改革,才能真正获得改革红利。我们也应该从这个视角出发看待人口红利问题。未来要应对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要靠改革。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制度环境也确实还有很多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空间。比如我们有2.7亿的农民工,这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城市户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3,(7):53-53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本书编写组/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李克强同志在年前强调,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近日,李克强同志在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再此强调,通过扩大改革开放来释放发展红利;用改革的最大红利来惠及最广大的人民。"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本书围绕"改革是最大红利"这个主题,通过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全面发展、改革惠及民生、改革红利专家谈四大版块,论述了要用健康心态凝聚改革共识、要有勇气和智慧推进发  相似文献   

9.
厉以宁 《创造》2013,(1):86
发展优势的丧失,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不能总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要转型,新的红利才会产生.原有的政策到一定程度以后,潜力自然就发挥得差不多了,就需要有新的改革措施,新的改革措施出来以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自然就会不断产生. 当前最要紧的改革是什么?政府管得太多.政府管少一点,让企业真正成为企业,不仅民企,国企也一样.国有企业应该是独立的、自主经营的企业.国家管什么?管国有资本.管国有资本的配置、考核、运营状况. 还有什么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为什么1979年以后改革进行得这么快?因为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民间蕴藏的积极性靠什么?靠政府发现、调动、规范化,农业承包制就是一个例子.民间积极性一调动,整个经济就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央吉 《传承》2012,(17):68-70
少儿人口减少是低生育率作用的结果,是好事当然也有负面性,这个负面性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值得关注但无需恐慌。劳动力虽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口红利的产生要素,但是劳动力只有与生产资料结合成为现实的生产者,才可能产生人口红利。我们不能只看到老龄化、高龄化的负面性,也要看到和发掘其积极的方面,坚持从国情出发,走"积极、健康、保障、和谐"应对老龄化的新路子,为营造健康的老龄化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13,(3):3
自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重启改革议程"、"改革向何处去"等呼声不断回响。官方与民间都已充分认识到,中国之未来,系于深化改革能否成功一途。2012年末,李克强副总理强调:"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并认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当下迫切的要务正在于改革的目标要明确,改革的思路要清晰,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要落实和释放。社会管理要改,政治体制也要改;顶层设计要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不能丢;既得利益格局要打破,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正@午后的阳光:十八届三中全会是非常重要的会议,为今后中国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最大的制度红利是社会和谐红利,因为社会和谐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前进的那股劲儿: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把主题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的,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国家体改委出台今后七年改革时间表 今后7年改革将分三阶段进行,到本世纪末,经三大步跨越,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第一阶段从1994年——1995年。重点是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同时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确立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土地市场的基础结构。奠定新型宏观管理体制的基础框架。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造,向建立现代企业迈出一大步。第二阶段为1996—1997年。重点是加速要素市场发育,在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被认为老大难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完成产权改革,建立起新的微观运作机制。国  相似文献   

14.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4):63-63
拿1990年和2010年的上海城市建筑作对比,会发现本应是60年的发展历程被压缩到了20年。为这一超级增长提供动力的主要有三大因素: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改革和全球化。中国已经把这个世界变成了“中国制造”的世界。但这一状况正发生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矛盾阶段,人们变得越来越富有.但经济增长却变得越来越缓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实现了从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动力转换,主要包括质量型人口红利、结构型人口红利和空间型人口红利以及以储蓄体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应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对雇用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机制,完善劳动供需数量、质量、结构匹配的发展政策和引导机制,完善基于空间视域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以释放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55.1%上升到2010年的68.2%,至2011年,我国所具有的"人口红利"已经达到顶峰状态,正面临着"人口红利"越过拐点的特殊时期。"人口红利"对我国影响深刻,一方面,多年的"人口红利"带来了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提  相似文献   

17.
我国隐蔽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其它经济资源大大过剩的国家。在传统自给自足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剩劳动力通过牺牲效率的方式在生产单位内部隐蔽起来。因此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隐蔽失业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企业存在大量冗员。其结果是劳动力要素的非有效配置,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经济的发展。失业问题已是中国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直接关系到改革  相似文献   

18.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19.
傅勇 《同舟共进》2009,(4):15-16
改革开放使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发挥优势,但中国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未来人口红利消失期中国的发展,同样要依靠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20.
需要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国30年改革和发展,有两条最基本的经验值得重视。一是经济改革坚持了市场化方向,使中国经济有了活力;二是经济发展沟通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如果要检讨中国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