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管理经纬     
“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邓伟志撰文论述“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文章说,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须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什么是哲学”这个比著名的哲学基本问题更为根本的哲学 问题,是当前哲学改革的出发点。哲学的本性不是“哲学无定论”,也不是“哲学非科 学论”。哲学研究真善美。它所研究的真理包括“知识真理”和“价值真理”。所有的 科学都以“知识真理”为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但哲学研究的直接对 象不是外在的现实事物,而是社会意识。哲学是对社会意识中人和世界的根本属性 以及人与世界的一般关系的种种观念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哲学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它的哲学基础,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各个方面的灵魂。邓小平哲学,从哲学形态上说,主要不是以“纯哲学”形态出现的理论哲学,而是以方法论为特征的“应用哲学”。从哲学主题来讲,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哲学”。从历史地位来说,它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从传授者来看,难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哲学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切实改进文风;充分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哲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课堂教学应真正实现通俗化.从受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难点在于“外化活用”.要有“哲学头脑”亦即炼就哲学眼光、理清哲学思路、掌握哲学方法;要有“哲学地实践(生活)”.  相似文献   

5.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书俊 《岭南学刊》2003,1(3):37-40,48
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目前,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归结为“物质”、“劳动”、“实践”、“生活”等等,从不同方面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应是“一”,而不是“多”。只有正确把握“能动的”自然的“先在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的真正意义。也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归结为实践的“本体化”、单纯的“社会性动物”以及缺乏客观性的“社会精神生活”的要害所在,从而使我们正确确立人与自然、人…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新唯物主义”即科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历史观的“立足点”,是“新唯物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哲学社会功能的旨归。坚持实践唯物主义就是要求坚持科学实践观和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于长悦 《求索》2016,(4):66-70
西方当代艺术哲学是对传统艺术哲学思维模式的承继和部分反叛,且始终围绕主体的情感意义与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直接推动了西方艺术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使得艺术哲学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归根结底,这种转向是以“艺术重构存在”为基础的异化,其本质是艺术主体——人——的异化,这种异化用“艺术重构存在”来规范艺术哲学的逻辑理路,西方艺术哲学也正是基于“艺术重构存在”的基础上以“真实”与“经验”的艺术形式完成了西方艺术哲学的精神构建。  相似文献   

8.
任何哲学研究都有其操作的本。合理的哲学操作本构成哲学之为“学”的本体基础,即知识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形上基础。哲学活动是哲学之为“学”即哲学之知的本体基础,哲学之为“学”是哲学活动的逻辑表达。哲学活动实即人的生存活动。因此,哲学之为“学”必须关注人的生存活动,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存活动,哲学才是可能的、合理的、可理解的,因而才是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直习惯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人本主义,即科学的人本主义。近来,人们又越来越多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人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弄清这种关系,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问题”之历史类型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形成当代哲学的问题意识需要从“哲学问题”的观念中走出来,寻找和确立当代“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不同于“哲学问题”。人类哲学虫上存在着四种主要的“哲学的问题”类型:“提出的”、“面对的”、“遭遇的”和“发现的”问题。这四种问题类型对于当代哲学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瑞环同志55万字的大著《学哲学用哲学》最近出版发行了。在该书的结束语中,李瑞环同志这样写道:“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一连用了三个“最”字,这番充满“哲学情结”的心得和感慨,着实发人深思。哲学,是时代精神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方法论主要源于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矛盾论》、《实践论》;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他的三卷雄文之中 ,人们把他的哲学思想概括为“实践的哲学”、“改革的哲学”、“开放的哲学”、“求实的哲学”,他们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的哲学方法论的基础是《矛盾论》所发挥的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邓小平在太行山闹革命时就说过 :“全党都要照辩证法办事。”两位领导人的哲学方法论都源于唯物辩证法 ,这是共同点 ,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哲学转向与哲学范畴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畴的发展变迁与一定时代的哲学观密切相关 ,它映射着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的变革历程。哲学的本体论时期的核心范畴是“本体”、“本源”、“始基”,“认识论转向”导致了认识范畴的突显 ,“语言学转向”则强化了范畴的语言分析 ,“价值论转向”突出了人与价值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范畴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石 ,使全部哲学和哲学范畴都获得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经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上,自中国哲学学科建立时起就形成了中国哲学需于经学中求的传统思维定势,并且大多数研究者认同并采用了这种观点。这种定位是奠基在上世纪初对“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中国哲学”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西方的学科分类标准对其亦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对“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合法性”等问题的深入反思和对经学地位的重新认识,先前的这种定位需要加以认真思考和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只是现代哲学在特定的条件中提出来的。由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只是哲学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这样就决定了现代哲学只能局限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来寻找其答案。必须跳出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把哲学置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中,从而把握哲学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也必须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应再局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追问“什么是哲学?”而应追问“如何哲学地思考?”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性维度,哲学就是哲学地思考,简称“哲思”。  相似文献   

17.
牟丽平 《求索》2013,(10):125-127
中国“修身”文化哲学是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修行和教化活动,要旨为提升文化之身、升华精神之身。中国“修身”文化哲学,作为现代人可能的修身方式,在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提升现代人的境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中国“修身”哲学是身体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使得中国“修身”文化哲学具有较强地防御过度异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理论,必然有其理论基础。因此,从哲学高度审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其哲学基础,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何畏研究员等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教授主审的《“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该书)一书,是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基础的一部力作,是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成果。一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 …  相似文献   

19.
杜威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使用“经验”这一哲学概念,以此发扬17、18世纪哲学重视实践的思想。杜威在教育哲学中突出了“问题”的重要性,这正是其教育哲学的价值所在。其教育哲学围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展开,将“经验”与“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建构教育与社会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