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漫世界     
有人把陈香梅比作是漫游世界的“全球通”、“大姐大”,说她是演讲家、小说家、名记者、政治家、外交家……依我看,人家是名符其实的大家,一点不为过。一个人生命有限,然而,如何让有限的时光不时地灿烂。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事。1998年春,陈香梅女士又飞来北京,她来参加自己的新著《春秋岁月》出版座谈会。会上她与全国妇联书记处第一书记顾秀莲亲切拥抱,她对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她这本自传很感激。从1945年她的第一本散文诗集《遥远的梦》和小说集《寸草心》以及记述陈纳德将军的回忆录“TheWayofAFighter”(《一个…  相似文献   

2.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看得我泪流满面,那份至纯至真的亲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那份血脉相连的关爱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泪水润湿的不仅仅是我的眼睛,还有我的心灵!我不是独生子女,在大力倡导独生子女的年代出生。这或多或少注定我和我的同龄人有些许不同,仅因为这,曾一度使我感到自卑和不悦。上高中第一天同桌与我闲聊“你爸妈上班,你一个人在家干嘛?”我说有时和哥哥姐姐打牌。“哥哥姐姐?!不会吧,你还有哥哥姐姐?”而后转身对别人说“她还有哥哥姐姐哦”。她夸张的口气、莫名的惊诧激起我强烈的反感。继而她又问“你们乡下…  相似文献   

3.
“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李白)。中国竹笛大师、浙派创始人赵松庭1993年、1994年两次造访台湾授艺,留下的中华龙吟凤鸣之音绦绕宝岛,感心动耳,回肠荡气。记者成年岁末,在杭州花园新村赵先生府上拜访了这位被誉为“江南笛王”的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阳明山之邀尚在1992年,台湾放宽大陆人士赴岛访问,允许科技、学术、文艺等方面杰出人士前去较长时期交流访问。国家~级演员(相当教授)赵松庭先生受聘,1994年在台讲学授艺一个学期(原定一个学年),应是此举第一人。谈起其因由,赵先生对记者说:“这实在是我1993年夏季访台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记者在杭州西湖之滨采访了“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2000国际交流合作访问团”成员陈红女士。经介绍得知,这个“科工专”协会是美国最大的华人社团之一,一家具有法人地位的学术性团体,其宗旨是“合作,发展,贡献”,具体体现在促进她的会员与中国对口单位的科学文化合作交流上。由于会员们几乎都是在中国或美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而且一半以上拥有博士学位,使得交流合作起点较高,实际效应就很可观了。记者与陈女士交谈一开始就进入主题。“我此行目的十分明确。”穿着朴素大方而身为美国CM工业…  相似文献   

5.
在台北一家书店里,我偶然翻阅到一位女作家的文章,标题很醒目:《美丽,郭良蕙》。文章盛赞郭良蕙之美丽以及她作品中弥漫的美和真。我带着未见其人、先闻其神的良好印象,于1998年6月13日下午如约往访素有“最美丽的女作家”之誉的郭良蕙女士。 当我走出爱群大厦11层  相似文献   

6.
原籍广东,生在北京,又在香港、台湾居住多年的美籍华人社会活动家陈香梅,近些年来,由于她的特殊身份,经常奔波于海峡两岸,为促进中美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海峡两岸之间的往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里介绍她率队的两个访问团,从中不难看出她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海外侨胞在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中所发挥的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特殊作用。美国华裔杰出妇女访问团早在1980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不到两年,陈香梅就作为里根总统的“特使”被派往中国和中国台湾进行访问。在两岸尚未接触之时,陈香梅此行有着特殊的意义。1987年…  相似文献   

7.
1987年底,台湾当局允许台胞返回大陆探亲后,我就常常从台湾来的亲友嘴里听到“眷村”这个名称。当时,我还以为“眷村”只是台北的某一个地名,一个村庄。直到10年前,我从香港去台湾探亲后,姐姐们带我到他们儿时住过的地方参观,并详细介绍了“眷村”的情况之后,我才了解了“眷村”这个名称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8.
A女士的情怀     
这次赴匈牙利,得以见到几年前曾在一个单位共事的A女士(其不愿透露真实姓名),实为“他乡遇故知”了,不能说不算一件难得的幸事。几年前,A女士曾遭到致命的打击,其爱人英年早逝,给她激下一个不足5岁的儿子,孤儿寡母,我曾担心她从此被击垮而一项不振。过去,她委实算得上一个女强人,不仅博览群书,精通诗文,曾有诗集问世.而且作风泼辣,广交文友,在出版社属于“高产编辑”,主编的几部大部头的书籍屡屡获奖。可是,“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呵g她能挺得过来?可是不久,我调到一个新单位任职,A女士也辞职远…  相似文献   

9.
偶然在报上看到:内地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先生逝世,孔德成先生在民国不再是衍圣公,而是改为奉祀官。解放前到了台湾,任“考试院院长”,他的姐姐孔德懋在内地曾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由她的女儿整理出版《孔子内宅轶事》。由此不禁颇生出一番感慨。旧时代讲尊孔,故自幼也读过几天“子日诗云”。后来稍长,听长辈们说及孔圣人家后代的轶事,才知圣人后裔也并非代代人人皆显赫。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我的祖国,根之所在,血脉相连。”——陈香梅2005年9月6日至11日,国际著名活动家、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抗战时期援华的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不顾八旬高龄,专程来到昆明参加云  相似文献   

11.
小米稀饭赞     
各种各样的谷类食物摆放在我的面前,如果有小米稀饭,我一定会很高兴地首先选择它。因为我和它有一段不解之缘。在品尝它的时候,我心里也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她就是李玉兰。玉兰是某部队的一名技术人员,高高的个子,略显胖,眼睛虽不大,但闪着善意,直鼻梁下长着一张总带着微笑的嘴。眼、鼻、嘴的搭配,使她这张黑里透红的脸膛显得慈善、憨厚。我第一次见她时,我竟脱口而出———你不像你姐姐。但细看,她和她姐姐都有一个共同的神情挂在脸上———热情。我与玉兰一无亲,二无故,只是我与她姐姐同住一个院,是邻居。经她姐姐的介绍见过…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美丽     
马晓 《新青年》2002,(5):29
“是因为美丽而沉默,或者沉默美丽了美丽”,田蕾和田静最像的地方除了漂亮之外,是她们都不爱说话。说起小时候的妹妹,姐姐田静开心地笑了:“她小时候,很不听话,我总打她。”妹妹田蕾说:“姐姐比我大3岁,小时候总管着我。”  相似文献   

13.
认识并观摩画家马年作画,出自一次偶然。 在一个周末,笔者和朋友赵先生同被作为嘉宾邀请出席在北京吴东魁艺术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名家书画展",同来者还有我和赵先生共同的朋友常凯先生,他是旅奥华人,来自维也纳。因为我和赵先生曾先后去过维也纳,故认识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常凯先生并成为朋友。  相似文献   

14.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15.
姐姐和妹妹     
刘军 《新青年》2005,(12):10
妹妹总是会得到父母多一点的关注,但往往只能穿姐姐的旧衣服;姐姐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但她还是不喜欢无端多出一个人来和她分享父母的爱。其实姐妹之间的关系还不止于此,扮演姐姐或妹妹的人都会有她自己的故事:25岁的叶霜。每次碰到的熟人都会欣喜地看着妹妹说:“小妹真漂亮,长大了可以去做空姐(一个公认的专为漂亮女孩保留的体面工作)。”然后他们会看看我,说:“这是姐姐吧,挺文静的。”所以从小我就认为“文静”是个贬义词,人们用它来敷衍那些貌不惊人,也没有任何出众之处的女孩。同样的话从外人嘴里听得多了,我也就习惯了。从父母眼中也…  相似文献   

16.
10年     
当危险就在前面的时候,我害怕了。我知道她也害怕了。不过,她比我冷静而且坚强。一天下午。我和她偷偷去登郊外那座在我们眼里一直是“高不可攀”的山。好不容易到达了山顶,可是天却黑了。可以想像,两个女孩子,年龄小并且在这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父母。在四周无人、风声阵阵的山顶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我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她清楚地感觉到我在颤抖。我想哭,又怕被她训。听到她在我耳边坚定地说:“我们下山去!既然能来,就能回去。”上山容易下山难,她一直走在我的前面。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在黑暗中我们一步一步蹭下去,听得见虫鸣…  相似文献   

17.
“我爱北京,我爱中国!”这是发自一位普通日本妇女肺腑的声音。她叫秋山满须美。家住东京,(杉并区高丹寺)长期在一家商社(东京贸易株式会社)从事日中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翻译工作。秋山女士是位性格温柔贴近的女性,早先是孤女寡母相依为伴,母亲去世后她一直过着单身生活。 秋山女士“二战”期间出生在  相似文献   

18.
2000年6月8日上午,在我们一行28人访问马来西亚期间,抽空与妻子梁雪琼、校友刘佑希在马来西亚华人、白光歌迷丘时春先生的热情接待下,驾车从吉隆坡甲洞出发,经过四个多小时抵达加影士毛月的富贵山庄,一代妖姬白光便安葬在这座花园似的墓地里。  富贵山庄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墓地,也是世界上居第二位的大墓地。一方面我在小时候曾经在姐姐的带领下到怡保参加过白光的演唱会,我虽年幼但印象很深,她的一曲《如果没有你》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喝彩和掌声,演唱会的狂热场面至今仍记忆犹新;另方面白光是我在香港定居师母史永云的姐姐,她…  相似文献   

19.
一天回家,远远地看到女邻居和她的小女儿站在楼门口,天寒地冻的日子,母女俩穿得都多,小女孩更像一个棉球,圆滚滚的,扬脸向妈妈要求什么。近了才听明白,是女孩要按门铃。那妈妈说,家里没有人,按门铃也没有人开。小女孩扭捏着。我抱起她,“来,按阿姨家的门铃,有姥姥在家。”回家的时候,我也喜欢按门铃。听到的准是母亲的一声儿“喂———”,我知道她没事儿,这一天平平安安的。我说:“妈———是我———”门便在八楼之上母亲的遥控下“嗒”地一声开了。冬天的时候尤其不喜欢站在外面找钥匙。听到母亲的一声“喂”心中便会温暖…  相似文献   

20.
“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110周年作品展”前不久在北京画院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徐悲鸿先生夫人廖静文、李可染先生夫人邹佩珠女士等老一辈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李苦禅先生夫人李慧文女士共同为画展开幕剪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