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境)外社区矫正法律规范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区矫正是对犯罪性质比较轻微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活动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对刑事犯罪当事人的监管、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和服务。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社区矫正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社区矫正法律规范,从其形式、内容、特点及规格方面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其社区矫正法律规范的制定,反映了他们在对犯罪认识、人权保护和刑事责任认识方面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只有在法律规定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可以撤案。而当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已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但是由于其犯罪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或者已经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况下.对案件如作出撤案处理则是于法无据的。  相似文献   

3.
轻微犯罪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称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轻重控制”刑事政策,主张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轻微犯罪中具有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分子.以达到更加有效地遏制和预防轻微犯罪、减少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和忧虑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之目的。在现时的法律框架内,实行“轻重控制”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还需在立法上研究解决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深化对法律中介重要地位的认识70年代末,以律师、公证为主体的法律中介机构在我国得以恢复。20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法律中介业得到迅速发展。其标志不仅在于律师、公证的队伍有了较大规模,而且更体现于法律中介机构的业务内容不断丰富,活动领域逐步扩大,对政治、经济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迄至现今,法律中介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或缺、更不容忽视的新兴社会职业。可以肯定地说,法律中介业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其影响已超出了某一社会职业创设的一般意义。我认为,对法律中介业前述现象的认识,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它自创建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成功地教育挽救了数百万处在犯罪边缘的人,避免其继续违法和陷入犯罪的深潭,并进而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为我国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劳教制度、模式、手段和方法不但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法条或规则系统,用以安排、测量和调整社会关系,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附带着法律以外的理想、权力和诸种诉求,法律构成了个人生活哲学与社会理念之间关系的折射镜。当下中国本土秩序问题的存在构成了法学知识增量的前提性条件;法律社会学并不止于对规则功效问题的对策式讨论,它还要求对构成了中国法律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进行知识反思。  相似文献   

7.
孔令驹 《河北法学》2002,20(5):99-102
犯罪防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体制,其功效不仅仅体现在预防与减少犯罪数量的获取,更为重要的是犯罪防控介入社会生活后,必须注重优化配置各种法律资源,发挥调节法律资源的杠杆作用,促使社会“效益”总量增加,以获取犯罪防控的宏观“经济”效应。具体讲,就是犯罪防控必须在立法层面上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在价值层面上实现法律文化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制度层面上实现自由刑与财产刑的统一,在行为层面上降低犯罪防控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8.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新时期立法工作总目标.将我国现有法律中关于伪证犯罪的规定置于法律体系化的视角之下加以研究和评价,以体系化的要求为基准,对于刑法及相关法律(主要是三个诉讼法)中关于伪证犯罪的规定进行比较、研究,联系我国社会法律生活的实际,分析现有伪证犯罪法律规定在体系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憾,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日涉罪之轻微行为处理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洁 《法律科学》2002,(4):109-119
对轻微或极轻微的行为是否犯罪的问题 ,日本采司法处理模式 ,在刑法中不规定对构成要件行为的程度的限制 ,但在司法中将不值得处罚者不作为犯罪处理。中国采立法处理模式 ,明确在刑法中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立法处理模式要求法律具有更高的确定性 ,因此 ,对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情节、结果、后果等弹性规定应予必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10.
任刚 《法治与社会》2008,(10):27-2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罪概念是对盗窃犯罪行为各种特征的综合,是对盗窃犯罪现象总体上的抽象概括。但是现实社会中的犯罪从来都是具体的犯罪,不存在抽象的犯罪,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盗窃犯罪的手段愈来愈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任何犯罪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是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衡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呢?笔者认为这个标准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加以说明。那就是这个标准是由三个大的要素和构成大要素的若干小的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三个要素就是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和法律标准。  相似文献   

12.
继美国9.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日益猖獗,此种犯罪不仅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同时也影响了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从法律层面上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进行研究也是急迫的。本文拟就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分类以及各国反恐法律对策和中国反恐法律对策及其立法不足并且完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何英 《法治纵横》2014,(15):46-47
罪与罚,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有犯罪就有制约犯罪的法律,这种现象的发生,催生了反映法律与犯罪的文学。法制文学就是以法律与犯罪这一独特叙事视界切入社会与人生,通过描写执法与违法、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掘进到人性的深处,使读者在被曲折情节吸引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对法治以及对人心的全面洞察。  相似文献   

14.
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儒家法律思想无疑是其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基础,而且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性状和风貌。就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古希腊罗马史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而其中的古希腊罗马自然法学家又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将他们两方的法律思想比较一下.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杨涛 《法庭内外》2007,(4):51-51
据媒体报道,自2006年11月8日起,上海市各级检察机关将全面推广试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污点限制公开制度,以及刑事案件和解制度。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早日“康复”、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认定是否成立具体的犯罪是定罪活动的核心任务。传统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条件”的命题,在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悖理与纠葛。合理解决此等困扰,只有突破犯罪成立标准的传统认识,将集中体现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概括性情节因素置于犯罪构成之外独立评价,进而重新构建犯罪成立的法律标准,即“犯罪构成+情节非显著轻微=犯罪成立”。  相似文献   

17.
高婕 《天津检察》2006,(5):29-30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历来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着教育,挽救的宗旨,我国的法律规定了许多对未成人犯罪的措施,特别是2006年1月23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严重危害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犯罪形态,近十年来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呈现逐步活跃和蔓延趋势,这是我国以法律为主的社会控制体系功能削弱的结果.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法律的控制功能削弱是导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法律的控制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法律规范的疏漏和法律执行的困难上.  相似文献   

19.
李波 《犯罪研究》2011,(6):102-109
考察西方犯罪预防策略的变迁,可以发现法律和刑罚在预防策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另一种预防思维已经产生,这就是针对犯罪诱因的多机构协作模式,其特点是强调社会政策而非刑罚,强调非法律方法而非法律方法,强调社会秩序而非犯罪控制。考察西方犯罪预防策略的优缺点,可为我国犯罪预防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耿涛 《青海检察》2009,(4):31-32,33
渎职侵权犯罪突出表现为危害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公众对法治丧失信心。司法公正是人民群众寻求社会公正的最后途径,所以,司法人员渎职侵权犯罪是最危险的腐败,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影响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严重损害法律尊严,严重危害依法治国,导致社会矛盾激增。从严惩处这类犯罪,是反腐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