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的理论之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犯罪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使其日臻完善。基于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划分,古典学派和实证学派的区别应从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角度考量,其中犯罪原因观之差异可从方法论、人性论及评价对象的角度展开;犯罪对策观之差异可从刑法机能、刑罚目的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刑事司法制度中三项工作方法:一是对违法青少年矫正教育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二是促进被害人与侵害人的和好,以防止新的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有关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人权保护问题。还介绍了澳大利亚国家犯罪学研究所的理论研究成果直接进入政府决策机制,及其该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李燕英 《前沿》2007,(3):109-111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犯罪学理论——标签理论是西方犯罪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其独特的研究视野和对传统的大胆挑战,给学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标签理论的研究,深入剖析其特色与缺陷;并基于刑事法治的视野,分别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两个层面与立法目的的科学性、立法范围的谦抑性、立法内容的合理性、司法裁量的公平性、刑罚执行的人道性及刑事司法人员的精英化六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标签理论的现代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巩固刑事政策研究和实践的成果,需要对成熟的刑事政策予以法制化。要充分发挥法制化手段在刑事政策法制化进程中的作用。要加强对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的研究,为全面推进我国刑事政策法制化提供理论支撑,以刑事政策研究推动我国刑事法理论研究,促进我国刑事政策法制化不断进步,以刑事政策研究推动执法理念的更新和司法改革的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刑事政策法制化水平,实现刑事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指导作用,保证对犯罪的有效惩治和预防,最终有效遏制和减少犯罪。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犯罪学还至为年轻,犯罪学的全面发展与繁荣还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而这一历程只是现代犯罪学历史百年之后的岁月。目前,我国犯罪学可谓处在发展中的徘徊阶段,我国犯罪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更高层次的犯罪学研究的繁荣,需要观念的更新、犯罪学理论在实践地位中的彰显、相对柔韧刑事立法与司法的定位等。  相似文献   

6.
萨瑟兰的《犯罪学》一书,1924年首次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犯罪学界广泛的关注并迅速成为萨瑟兰的代表性著作。……《犯罪学》一书,内容驳杂,不仅主要包括犯罪学的理论知识,还包含很多刑法问题、刑事司法制度的介绍性论述。为凸显主题,集中地体现萨瑟兰的犯罪学思想,我们选取《犯罪学》一书中与犯罪学理论联系紧密、对当代犯罪学研究仍有借鉴指导意义的章节,编译成书出版。  相似文献   

7.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6):201-F0003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是江苏警官学院主办的一份法学和警学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1704/Z,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1020,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设有刑事法、行政法、民商法、法史、犯罪学、社会治安、警事学、侦查学、警事科技、警事教育等相关栏目。法学相关栏目主要刊发有关刑法、刑法学、刑诉法、刑诉法学、刑事司法、刑事政策、行政法(含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含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的学术文章。法史栏目主要刊发有关法史(含警史、治安史)和法学史方面的学术文章。犯罪学栏目主要刊发研究犯罪问题的和有关犯罪学的学术文章。  相似文献   

8.
赵永琛教授是我国较早从事国际刑事法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密切关注国际刑事法学研究,开拓进取,在国际刑事法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国际刑事法学术研究领域广泛,科研成果丰硕,涉及国际刑法的基本理论、国际犯罪、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国际警务合作、区域刑法、跨国犯罪、国际恐怖主义、国际刑事诉讼法及侦查学、犯罪学、反恐学等诸多领域。他勇于开拓创新,研究自成体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洞察力强,崇尚思想宽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犯罪学应控制和减少犯罪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学科任务决定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现象,但是,当前我国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存在着结构性缺失,即注重对“初级犯罪现象”的研究,忽视了对作为犯罪对策效果的“次级犯罪现象”的研究,从而导致犯罪学理论体系在完整性上存在缺陷。要完善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性缺失,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在理论上构建犯罪(刑事)学科一体化;在实践中加强对犯罪对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整合了标签理论、紧张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的重整性羞耻理论是恢复性司法运动的理论基石,为企业刑事犯罪问题提供了犯罪学的研究视角。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惯于给越轨的民营企业贴上犯罪罪人标签、施加烙印性羞耻,与预防企业犯罪的初衷背道而驰。检察机关利用刑法激励手段、对涉案企业进行合规整改是倡导消除标签效应,以重整性羞耻将犯罪企业重新整合进社会的过程。重整性羞耻理论不仅阐述了企业刑事合规的犯罪学解释路径,还能为刑事合规制度的建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