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主流心理学在考察"自我"时,假设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精神实体而存在的"我",它是个体存在的核心,统领着我们的一切.后现代心理学对这种实体自我观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真实的实体自我.后现代心理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出发,将自我视为关系的创造物,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语言建构而成.它将自我理解为关系性的、多元的、变化的、去中心的.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自我意识观的变化要经历策略操作者、混杂人格和关系自我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后现代心理学自我观的提出对我们理解自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制度文明是西方文化数千年来艰辛探索的智慧成就,然而,它在当下却遭遇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时空环境移位的双重冲击,显出了转型期的困惑与窘境。在分析了西方现代性发生的历史原因与逻辑,辨析了西方制度文明的长短优劣之后,可以得出结论,这种文化和制度形态与后现代有根柢性的缺陷。因故,后现代的制度文明当有他途综合与重构的必要。其中,东方的文化和制度形态,有不可多得的模型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3.
儒家法文化与后现代社会法文化●刘晶军房守林学术界将18、19世纪的西方社会称为现代化社会,将20世纪西方社会称为后现代化社会。西方的法律文化在20世纪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在宪法方面,由个人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由自由放任主义转为增强政府干预,由...  相似文献   

4.
法国当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把"符号消费"作为分析后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个关键性术语。消费在后工业化时代成为了一种主宰性统治因素,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消费的功能的变革使得符号的系统化运作成为了社会新的组织原则,同时后现代社会在意识形态、社会维度和消费伦理三方面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5.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绘画、诗歌、小说等思潮也很快进入到了富有哲理的法学领域.后现代法学对现代法学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提出了强劲的质疑,试图运用各种新的方法重新解释现代法及其基本原则.其中,法国福柯的"权力学说"、美国罗蒂的"实用主义法律观"和日本柄谷行人的"世界帝国与法"的理论各具特色,具有较大影响.尽管后现代法学对现代法学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法学已经取代了现代法学的主导地位,它的成就主要在于对现代法学理论的调整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诉讼社会是社会转型和法治现代化的必经阶段,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快速融入全球化,中国已经进入诉讼社会。诉讼社会具有彰显公民理性和社会文明,彰显现代司法价值和公信,彰显法律与司法的公正性与确定性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征。在当下中国,诉讼社会在表征法律与社会现代性的同时,也存在司法机制扭曲、司法尊严和权威严重削弱、司法地方化倾向加剧、司法行政化日益严重、司法公信力缺失等现代性问题。随着中国司法现代化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这些问题必将在司法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后现代、后工业的世纪,自行车再度成为先进城市之标志。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40%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37%的职工骑车上班。德国的"首堵"柏林,如今也有13%的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行为(认知-行为)治疗范式致力于治疗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但却忽略了对社会和社会文化的考察;人本主义治疗范式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社会和社会文化上,以探索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和文化条件,可是没能在治疗的技术和方法上有所建树.20世纪末,受后现代思潮影响而出现的叙事治疗范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外化问题"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微观和宏观的治疗取向,把治疗实践和反思主流文化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心理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强音.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优势的生态文明,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丧失了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与理想危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上.生态,既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检阅科学发展的刚性试纸.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知识生产,以实现对现象世界的认识。自1970年代起,社会科学就已经开始试图认知并描述19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现象世界的内在变化,"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历史的终结""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这些概念框架都属此例;尤其是"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明确地表述了这一变化的内在属性。根据"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者、德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社会学理论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区别及其联系,提出社会学理论应吸收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方法和观念。  相似文献   

12.
魏琼 《政治与法律》2007,6(6):146-152
希伯来民事规约对古代巴比伦民事规范的移植以及本土化,发生在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古代西亚地区。这一古代实例充分说明: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不只是近代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形成与扩张过程中突出的现象,它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早期就已大量存在。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是人类社会中法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是社会文明交融与碰撞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废除官僚制: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锦洲 《公共行政评论》2013,(3):127-149,169,170
论文介绍了法默尔《杀死国王——后传统治理与官僚制》一书的理论贡献,并批判性评价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观点。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标志着后现代公共行政语言理论的形成;《杀死国王——后传统治理与官僚制》建构了后现代治理理论总体性框架,其中"想象的游戏"的认识论、"寻求的正义"的方法论和"艺术的实践"的实践论,从理论层面为我国重塑公共行政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期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和方法在法学领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法学思潮,从法理学开始逐步扩展至其它法律部门,其中包括国际私法领域。该思潮不仅推动国际私法学界对国际私法理论加以重新认识,也影响到法官适用其本国法律适用法的实践行为。通过对"后现代"法律适用案例进行分析,把握后现代思潮对国际私法理论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思潮能否给国际私法带来新的革命动力,以及当前国际私法下如何对待这股"新思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安全,而且包括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建设和培育生态道德等方面内容。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原有的"三个文明"体系,丰富了三个文明的内容。如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日听朋友谈后现代问题,大有聆听当代启示录之感。据说后现代性的一个特点是“启蒙”:一切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乃至科学理性都逐渐消解于无形,人们要重新感受、评价和建立个人的和社会的生活。或说人们如大梦初醒,往昔的确立性均成幻影,一切普遍性,一切本质都要在那个哈姆雷特式的tobe or not to be的问题面前接受审查。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是发展的副产品。经济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法是促进经济发展之法。"发展中心主义"的经济法哲学无疑在基础意义上与风险社会因果性关联。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它要求经济法哲学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遵循生态文明建构的"共生、共进、再生"原则,将自由与调节建立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之上,追求公私利益在对立中"共进"、权利与权力在循环中"再生"。  相似文献   

18.
浅析后现代女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现代的思潮自20世纪后期以来在中国学界纷至沓来,影响十分广泛。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表示女性主义已经结束,而意指女性主义理论的转折,并质疑女性主义在语言学上的意识形态。本文在总结前人学者的研究后,探析后现代女性主义与之前的几种形态的女权主义的内在关系,并冷静分析了其优势和受到的批判,浅析如何把其积极资源转化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信春鹰 《法学论坛》2000,15(1):18-19
展望21世纪中国法学的发展,我持有这样的信念:第一,21世纪必然是中国的法治走向规范和成熟的世纪.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相信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稳定发展必然与规则以及制度的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20.
正诉讼社会是社会转型和法治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这一概念表征一个社会呈现涉法纠纷急剧增长、诉讼案件层出不穷的态势。根据法律社会学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方法,可以认定中国已进入诉讼社会。诉讼社会表征着法律与社会的现代性,也使中国司法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第一,诉讼社会彰显公民理性和社会文明。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利益主张和诉求,越来越寄希望于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第二,诉讼社会彰显现代司法的价值和公信。诉讼社会的到来,使人民法院成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主渠道。第三,诉讼社会彰显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