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诉讼社会是社会转型和法治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这一概念表征一个社会呈现涉法纠纷急剧增长、诉讼案件层出不穷的态势。根据法律社会学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方法,可以认定中国已进入诉讼社会。诉讼社会表征着法律与社会的现代性,也使中国司法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第一,诉讼社会彰显公民理性和社会文明。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利益主张和诉求,越来越寄希望于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第二,诉讼社会彰显现代司法的价值和公信。诉讼社会的到来,使人民法院成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主渠道。第三,诉讼社会彰显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话语实践的法律修辞方法,应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用法治话语言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聚焦现代化建设的法治语境、彰显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诠释中国式法治理论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为世界提供法治文明的新形态;用法治思维阐释并指引现代化国家建设,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基础上兼顾实质考量,提升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修辞、法律发现等法律方法的法治运用能力,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行使;用法治意蕴充实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其本质要求的法理阐释和法治转化,用法治方式和方法推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工作,拓展法治话语在人工智能、智慧法院、共享法庭等领域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3.
程序正义的中国语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序正义在中国的语境中已被曲解,这种曲解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程序工具主义、纠问式诉讼模式、法治基础薄弱有很大关系,与现实的程序价值理念及立法与司法的严重脱节密切相连。中国语境下的“程序正义”既是我国在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传统文化与制度的缺陷的现实表现,又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一种必然产物。中国要走向程序法治,不仅需要相应的人文环境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还需要在程序法治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检验并修正自己。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章。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重要标尺和有力保障。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要体现法治现代化要求,具有司法现代化品格;要遵循司法客观规律,契合司法实践需求;要立足中国制度国情,传承优秀法律文化;要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借鉴海内外先进制度。实现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要从刑事司法理念现代化、刑事司法体制现代化、刑事司法程序现代化、刑事司法能力现代化等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化,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法治建设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司法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在我国针对公益法律的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比如在环境保护、维护国有资产、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加强立法。同时在相关法律中,诉讼主体的模糊性和司法实施上的欠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很多公益诉讼都不得不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当前我国法治化社会进程进入关键时期,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针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性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法的实施是法律的生命,是公民权利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司法是法治社会实现的关键。上海市的司法运行状况目前是国内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城市法治化水平较高,但上海也面临着传统诉讼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上海市司法机关在促进法治社会形成过程中要重视简易程序对法治社会形成的独特价值,要正确看待和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对司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时代对司法的需求完全不同。现代陌生人社会给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带来了严重的信息问题、裁判风险分担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司法正当性和效率性问题,因此,只有现代社会才需要复杂繁琐的现代程序制度和相应的程序正义观。中国快速的经济转轨和社会变迁内生出对现代程序制度的需求,但由于中西司法理念之间的矛盾使得现代程序正义观深入人心还有待时日。而在中国重构诉讼制度时如果注重发挥程序制度的信息功能,通过程序信息的发散彰显诉讼程序的正当性,那么就有利于建构人民对法治的信任。  相似文献   

8.
秋天 《中国律师》2006,(3):76-78
“关注典型案例,促进法制改革”是中国法律人的不懈追求。2005年,有许多影响性诉讼进入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各界特别关注。在这些案件被呈现、被讨论、被解决的过程中,写在纸上的权利被激活、法制理念被宣扬。我们所说的“影响性诉讼”是指能够在较大范围和一定深度上影响立法、司法改革和人们法治观念的诉讼。“影响性诉讼”的作用不仅仅是化解个案,并影响类似案件,更重要的是宣扬法治理念,向民众普及法律知识,起到推动司法与立法完善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性诉讼的社会影响,实现全国律协作为法律职业团体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宗旨,全国律…  相似文献   

9.
侯瑞雪 《河北法学》2012,(12):71-7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法学研究领域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并形成了市民社会法治观。然而,很多中国法学研究者对于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社会"框架的运用是在承认西方现代性图式的基本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研究处于缺乏反思性意识的建构过程中。经由反思可以发现,市民社会法治观存在着自身的矛盾,这种法治观预设了西方实现现代化和法治道路的普遍有效性,忽略了西方市民社会和现代化道路的具体现实情境与中国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西方社会在法律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历史落差。西方社会具有较清晰的法治线索,法治思想、立法活动、司法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启蒙和发展均早于中国,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现代法治体系。中国法治思想数千年来一直纠缠于礼与法的斗争之中,立法粗疏,诉讼过程专横,使现代法治的形成具有诸多先天不足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国情特徵,不可类比西方,更不可模仿或全盘照搬英美,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11.
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燕 《河北法学》2004,22(4):136-143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目前公司法研讨的热点问题,部分公司已经引入一些独立董事,证监会也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但将一种制度引入我国,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移植问题。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独立董事的依存背景出发,力求说明我国不适宜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而应在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法实施问题直接关系着经济法的立法宗旨的实现。虽经多年讨论与发展,但经济法实施机制的真正建立仍有待理论创新和制度完善。全面检视经济法实施问题的研究现状,准确把握理论纷争的焦点,我们仍需在提高经济法的社会认同、改善经济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构建经济公益诉讼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曹思婕 《法学论坛》2016,(5):121-127
加快我国家事审判的改革对于家事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家事案件的特殊性,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家事审判疑难,反复证明了一般的民事纠纷审判机制已不再适应当前中国的婚姻家庭纠纷的解决.家事审判改革不仅需要构建独立的家事审判机制,更应当重视家事审判理念的革新.我们应立足中国实际,从形成独立的家事审判机制,设立家事审判调解处和未成年人观察室,组建专业的家事法官团队及加快建成家事法院五个方面积极探索成功的我国家事审判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5.
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自地方法制视角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着力解决的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政权建设中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利益分配上的国家与社会等三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国法治呈现出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了权力分工体制,为法治与宪政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国家政权正规化的建设,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机构权力运行的法律框架;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主体与市民社会的发育,与逐渐强大的国家机构体系发生了激烈碰撞。国家一方面面临进一步保护市场主体权利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规范国家权力行为的艰巨任务。这三大问题及其解决,勾勒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与框架。  相似文献   

16.
吕哲  张丽霞 《行政与法》2009,(3):103-105
假释是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规定在各国刑事立法中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是刑罚个别化原则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刑法假释制度存在着适用数量少、暗箱操作、执行机构和法院缺乏对犯罪人假释的积极性及对假释犯的监督考察不力等问题,使假释的执行流于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张设立假释委员会,实行假释前听证制度,建立假释再犯预测机制等,以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7.
Unlike the USA, China has few overseas military commitments,and therefore is not concerned that its troops may one day comeunder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 jurisdiction. Moreover,China is not in a position to pressurize other countries tosign bilateral agreements as the USA has done. Whether or notChina eventually accedes to the Rome Statute, it cannot avoidthe jurisdiction of the ICC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reare five main reasons for China's opposition to the ICC. First,its jurisdiction is no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yacceptance; furthermore, complementarity gives the ICC the powerto judge whether a state is able or willing to conduct propertrials of its own nationals. Secondly, also war crimes in internalarmed conflicts fall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ICC. Thirdly,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re prohibited in time of peace as well.Fourthly, the inclusion of the crime of aggression within thejurisdiction of the ICC weakens the power of the UN SecurityCouncil. Fifthly, the proprio motu power of the Prosecutor maymake the ICC open to political influence. The authors try toshow how all these objections can be legally met and set fortha series of considerations that would make China's participationin the Court a welcome development in China'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interests. They finally argu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take an open attitud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urt'sactual performance, and should not, therefore, exclude the possibilityof acceding at an appropriate time to the ICC Statute.  相似文献   

18.
法律教育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从表面上看是令人振奋的,但由于受我国教育制度某些固有弊端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出法律教育所应有的特色。由此,从内容到形式方面调整我国的法律教育,是我国发展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The ongoing developmen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made the self-driving car industry enter the phase of extensive road testing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n China, research on self-driving car legislation is basically nonexist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self-driving car legislation and test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latest provisions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This study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legislation trends in the legal field and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self-driving car industry in China as well as for that in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argues that exchange rate reform is a vital supply-side factor in China's export growth. It contributes to China's export expansion by affording a realistic exchange rate and allowing freer access to foreign exchange, thereby leading to the reduction of anti-export bias and strong supply response. In an imperfect substitutes model, China's long-run export supply and demand functions are estimated in a system context. Evidence is found that the exchange rate reform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a's long-run export expansion, inducing significant response of exports supply. In the short-run, the exchange rate reform and the export volume are also cross-linked through the error-correction process.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adjusts speedily to ensure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of the supply-side relationship and is likely to have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adjustment. The study confirms, thanks to the exchange rate reform,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has benefited China's remarkable growth of exports before 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