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为基础、以低保为主线,分析我国社会救助从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的转变。2010年前:解决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家庭经济状况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  相似文献   

2.
对于人类社会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郭继强1996年是“消除世界绝对贫困年”,同时,全人类的贫困问题日益在加重,因此,从理论上探讨人类的贫困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一、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及其相互关系就概念而言,贫困是指人们缺乏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力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3.
王平 《人权》2010,(5):29-31
贫困是对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的描述,又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指部分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世界银行认为收入低于平均收入的1/3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4.
李云龙 《人权》2009,(6):12-14
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贫困的生活状态剥夺了人应有的价值,使人们无法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贫穷是对最基本人权的一种剥夺,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  相似文献   

5.
迎着新世纪第一个春天的灿烂阳光,迎着西部大开发的滚滚热浪,在陇原中部地区定西这片历史上“苦甲天下”的土地上,正展现着前所未有的新景观。定西人民骄傲地告诉世人:他们,在跨越新世纪的时候,已经甩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全区农民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这个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从此告别了一个漫长的绝对贫困时代,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中的定西农民圆了温饱梦。 短短18年,定西地区奇迹般地解决了数百年间都没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这一了不起的历史成就,不能不让世人惊诧!正如省委书记宋照肃所说:“定西这样一个全…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大山,鲤鱼跃龙门的同时,也使高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贫困生群体。随着绝对数量的逐年增加,这一群体在生活上、心理上的贫困受到关注的同时,就业问题更是关系到方方面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处理不好导致的社会影响不可忽视,更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学校从多角度出发促进和提高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贫困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存在有着绝对和相对意义上的贫困,造成部分城镇居民生活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体制转换的因素,有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居民自身的状况有关。缓解城镇贫困的政策取向,应当服从于改革大方向,即有利于企业朝着有竞争力的方向发展,有利于鼓励个人朝更新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社会互助和自我救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基本人权的维度看,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关乎基本人权——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权,在此意义上扶贫是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从科学发展的维度看,无论是客观意义上的贫困还是主观意义上的贫困(即"相对剥夺感"与心理贫困),都关乎社会公正、和谐与发展,故而扶贫既是发展要务也是改革要务。从国家治理的维度看,贫困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扶贫既是政府责任也是社会责任,既需要运用传统手段更需要推进依法扶贫。  相似文献   

9.
贫困问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治理贫困,摆脱贫困,在新世纪显得更加紧迫和急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贫困的重点主要在农村。而农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如果农村的贫困问题不能尽快得以解决,则中国在21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积极思考农村贫困与扶贫的问题,探索和寻觅加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一、对贫困的再认识贫困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绝对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的收入达不到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  相似文献   

10.
王维国  管曙东 《群众》2008,(7):35-36
党的十七大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力争3至5年在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淮安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努力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着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力争到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1.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农村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福利制度和文化等五个维度上长期遭受着社会排斥,是农村贫困成为社会发展中久治不愈的深层次原因。社会排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农村贫困再生产机制,使农村贫困处于恶性的代际传递与循环之中。消除农村贫困的关键在于改革国内现行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消除社会排斥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农村一种公正和公平的环境,以促进社会融合,促进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经30多年改革开放和持久的扶贫攻坚,我国农村贫困已由绝对的生存贫困向相对的发展性贫困转变,以单一收入指标为主的衡量标准已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目前我国的多维贫困现状。依据多维贫困理论及我国农村贫困实际状况,在构建多维贫困及原因识别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对甘肃省一个贫困村的社会调查资料,对该村的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算和识别,并对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该村仍然存在着收入上的贫困,但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更加严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务工收入比重、教育、健康、信贷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解释多维贫困的发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该村多维贫困现状的精准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收入与支出是影响贫困的两个基本要素,支出是导致贫困最根本、最直接的绝对标准,而收入是与支出相比较的一个衡量贫困的相对标准。但如果从"支出"角度来认定贫困,会遇到一个难题,什么样的支出是必要的、刚性的?衡量必要的、刚性的支出标准又是什么?或许正是由于度量刚性支出与衡量收入相比,更加复杂、难度更高,所以各国纷纷  相似文献   

14.
对贫困概念有两种理解,一是区域意义上的贫困, 另一种是个体意义上的贫困。这里所要讨论的贫困主要是指第二种意义即个体意义上的贫困。而个体意义上的贫困又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  相似文献   

15.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是贫困的两个阶段,一般先解决绝对贫困,再解决相对贫困。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取得决定性胜利,扶贫随之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阶段。贫困发生理论认为,贫困问题成因复杂,相对贫困长期存在,为此,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推动脱贫和防止返贫。有效解决相对贫困,既要遵循理论指导,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从调整扶贫战略、界定扶贫标准、完善帮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加强返贫治理等维度入手,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一个让人揪心的词。原始的时候,本没有贫困这个词汇,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的地方发展了,有的地方却在停滞,于是,差别出现,贫困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概括。平等、爱心是人类的天性,消灭差别,消灭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但贫困不会自己逃亡,让我们来关注一下扶贫,为扶贫做一点什么吧……本期编辑的这一组文章,能让您了解到一些云南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攻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7.
<正>散居社会的贫困归难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却有其重要的意义。散居贫困归难侨与海外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如何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权利贫困是权利享受不足的状态,可以分为政治权利贫困、经济权利贫困、社会权利贫困、文化权利贫困。权利的要素表明,权利需要能力作为支撑才能为个体获得或维持。个人综合能力不足是造成权利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贫困文化结构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兆萍 《求索》2007,(2):50-53
贫困文化是贫困人口特有的一种文化,目前人们几乎都是从贫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给予理解和释义的。但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在非贫困人口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即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说明人们具有相同的文化。本文从剖析文化结构入手,从规范意义上论证了贫困文化结构可以精解为:面子要紧——土地至上——不流动,从而为反贫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社会对贫困根源认识产生的一大飞跃,是从侧重贫困的物质匮乏状况转向更多从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性结构中考察贫困和寻找贫困的社会成因。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所指出的,贫困最终不是收入低下,而是获得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和能力的缺失[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00年《全球贫困问题报告》中,亦指出:人类贫困是指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