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于清东 《党课》2006,(4):90-90
1946年春天,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到了祖国,毛泽东深情地说:“岸英,外国的大学你念过,可中国的大学你还不熟悉。要念好中国的大学,当务之急是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国情。”毛岸英听了父亲的话心领神会,坚定地说:“请爸爸放心,我一定按您说的去做,保证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2.
《湘潮》1991,(3)
“法律是要每一个人都遵守的,你毛岸英、刘思齐也不能例外!”中央机关到达西柏坡以后,毛泽东住在西柏坡。毛岸英住在东柏坡,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毛岸英竟赤着一双脚丫子,来到了毛泽东的院子里。毛泽东见他光着一双脚丫子,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穿鞋呢?”毛岸英对他说:“我没有鞋。”  相似文献   

3.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湖南长沙清水塘,1930年11月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年仅8岁的毛岸英在上海领着岸青、岸龙两个小弟弟,以拾破烂、捡煤渣、推人力车谋生。1936年之后他客居苏联,先后在苏雅士官学校、莫斯科列宁军事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深造.期间参加了苏联共产党.后被授予中尉军衔.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部队连指导员的身份参加了苏联反攻德军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吴同 《湘潮》2021,(2):32-33
毛岸英是湘潭人,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长沙。作为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时刻以父亲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8岁时,毛岸英就随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曾在上海街头流浪。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毛岸英参加了苏军大反攻。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在吴家枣园“劳动大学”进修,向农民吴满有“跟班学习”,了解农村和农民情况。  相似文献   

5.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6.
人们耳熟能详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虽是《长征组歌》中的唱词,却是毛泽东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大家对毛泽东的这一“得意之笔”争相传颂,但对它的由来却少有提及。你可知道,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是导致红军四渡赤水的直接因素。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土城战役的失利,却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光辉序幕。  相似文献   

7.
《党史文苑》2014,(9):24-24
现有的有关史书都没有反映红军的军旗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也没有准确反映其变化过程,某些电影、电视剧出现的红军军旗则是“艺术作品”。事实上,红军军旗有过多次规定,经历了由各树一帜到中央统一规定,由复杂到简化,由实际使用到苏代会最后确定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郭庆晨 《党课》2006,(12):58-59
以描写红军长征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红军六军团三十一团所属部队的午饭做好了。这是一大锅野菜。团长岳林盛走到饭锅前,说了声“我来尝一尝”,便用勺子舀了几片野菜放在嘴里嚼了起来。这情景被站在一旁的红军女战士、岳林盛的妹妹见到了,便有些责怪地问道:“哥,为什么每次做好了饭都是你先吃呢?”岳林盛并没有急于回答妹妹的提问。而是给妹妹讲起了侍膳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江小华 《世纪桥》2013,(10):34-35
赣州城,位于江西南部,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粤赣通衢要道,历史上素有“铜上杭,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2月,苏区中央局为执行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组织红军攻打赣州一个多月。结果非但赣州没有攻下来,红军却遭到重大伤亡。  相似文献   

10.
江小华 《世纪桥》2013,(8):34-35
赣州城,位于江西南部,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粤赣通衢要道,历史上素有“铜上杭,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2月,苏区中央局为执行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组织红军攻打赣州一个多月。结果非但赣州没有攻下来,红军却遭到重大伤亡。  相似文献   

11.
正1946年1月7日,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延安,毛泽东亲自到机场去迎接。阔别18年后,毛泽东见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不由得喜上眉梢。3月的一个下午,毛泽东在王家坪住处的院子里和毛岸英坐在石凳上谈心":你在苏联长大,国内的生活你不熟悉。中国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了解中国革命,必须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要向农民学习。"毛岸英同意父亲的意见,承认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叶剑英西安致电毛泽东:“蒋明日到此。”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去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斯夫 《党史博览》2005,(7):11-15
毛岸英兴奋地欢呼:“只要让我上前线,干什么都行!”毛泽东不无幽默地说:“要是传到杜鲁门的耳朵里,又要说我毛泽东好战喽!”1950年10月7日晚上,毛泽东特地在北京中南海设下家宴,为即将赴东北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送行。毛泽东没有专门的餐厅,宴会就在书房兼办公室、客厅的菊香书屋内举行。由于江青因事外出,在场的只有3个人:毛泽东、彭德怀、毛岸英。彭德怀早就知道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但两人一直未见过面。直到1946年,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他们才第一次见了面。毛岸英在延安学习时,彭德怀还表扬过他。…  相似文献   

14.
韩强 《党建文汇》2006,(12):44-44
苏联常胜将军朱可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朱可夫应征入伍,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十月革命以后,朱可夫参加了红军骑兵,在保卫苏维埃的战斗中,多次立功受奖.  相似文献   

15.
学贵有恒     
三国名将吕蒙在军中长大,书读得很少。一次孙权劝其要多读书,“宜学问以自开益”。吕蒙觉得自己整日忙于军务,哪里有时间读书?于是回答说:“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听后却说,你再忙难道比我忙吗?我劝你读书,不是让你成为博学之士,只希望你增加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并以“光武(汉武帝)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曹操)自谓老而好学”进行勉励。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从此发奋读书,终成吴国三军统帅。  相似文献   

16.
闽西红军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闽西苏区创办的培养军队基层干部的学校。先后曾称“福建红军学校”、“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也称‘中央军事政治红校第一分校’、‘龙岩红校’)”、“彭杨军事政治第三分校”。这所学校,为红军、赤卫队输送了几百名基层干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史资料与研究》一九八  相似文献   

17.
孟红 《党史文汇》2002,(2):32-34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有着同常人一样的舐犊之情。毛泽东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奔波操劳、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仍然不忘挤出一些时间关心和指导其子女的成长。我们从他与长子毛岸英的父子深情中不仅可以领略人民领袖的爱子情怀,而且可以感受到伟人教子的深深启迪。“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1936年,上海地下党组织终于找到了流落街头的岸英和岸青,并经过多方努力,转道将岸英兄弟俩送往苏联,去接受正规的教育和训练。他俩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毛泽东已率领红军到达陕北…  相似文献   

18.
欧阳青 《党史博览》2006,(10):30-3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之所以将自己领导的武装称为“红军”,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鉴苏联红军的称谓。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指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义。”为此,大纲明确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军事工作大纲》的颁发,对于各地的军事斗争和红军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  相似文献   

19.
张荣久 《党史博采》2002,(11):40-41
军用地图对于一位军事指挥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中央根据地时毛泽东指挥红军反蒋介石“围剿”却没有一张像样的军用地图,为此他非常苦恼。 1931年9月,他和朱德等人利用游击战术击败了蒋的第三次“围剿”。一天,毛泽东站在山坡上,望着远方发呆,仍在为没有军用地图而焦虑。 这时,朱德大步朝他走来,递给他一封信:“这是上海地下党转给你的!”  相似文献   

20.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