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黎满云 《实事求是》2017,(2):100-104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是落实"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必然要求。而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又对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出了新挑战。党员干部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社会问题,是当前必须要面对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治思维具有特殊的内涵和形式。全面法治思维要求要把法治要素贯穿于突发事件应对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严格法治思维不仅要求公职人员要严格遵纪守法,而且要求对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法司法;权利限度思维要求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接受并遵从突发事件期间的权利受限法律制度;数据开放思维要求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提高社会治理精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曾祥生  肖建国 《求实》2007,(6):69-71
和谐是稳定的更高境界,和谐观由稳定观发展而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稳定,而非僵化的稳定。法治状态下的社会运行机制对于社会和谐是最恒久最有效的保障,而构建宪政法治、刑事法治、行政法治、民事法治,是实现法治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陈垚 《学习月刊》2013,(14):8-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要求领导干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可见我党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一、法治思维的涵义与特征关于法治思维的涵义,目前学术界直接阐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法治权威积累成就有:立法逐渐完备;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中,相关法律得到了较好的贯彻;配合突发事件相关法律制度的创制和适用,法治教育也在积极开展。但仍面临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未能充分利用突发事件的处置树立法律至上的精神,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因素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加快与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法治建设步伐,通过法治与国际话语体系对接。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疆法治文化建设。本文谈及法治文化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及促进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新疆法治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从加强地方立法、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搭建法治平台和强化公民主体意识四个方面弘扬法治文化,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7.
雷巧玲 《世纪桥》2014,(9):85-87
当今中国社会稳定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社会不稳定的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刚性维稳模式备受病垢,维稳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探索的重要课题。十八大提出"源头治理"的新思维,具体体现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利益保障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利益表达制度化、权力制衡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文化引导机制及强化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八个方面。"源头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我国城市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正日益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找出产生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源,探讨防止和减少我国城市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是维护和促进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北京支部生活》2010,(6):66-66
<正>人文北京,法治先行。"五五"普法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社会矛盾处于凸现期,突发事件步入高发期。北京市充分发挥法治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主动性作用,确立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维护稳定"的普法工作理念,加强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的结合,做到了哪里有需要,法制宣传就覆盖到哪里,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  相似文献   

10.
正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实现"两个跨越"提供保障。省委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改革发展中的风险隐患,实现依法治省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四川"两个跨越"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四川在推进"两个跨越"中面临的社会稳定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朱志萍 《理论建设》2020,36(3):26-31
随着后现代风险社会的到来,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提出的时代课题是如何实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这也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种非常态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方式,其本身的要素特征及矛盾关系使得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实践出现困境与失灵。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既凸显了法治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暴露出一些法治短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理路主要体现在明确法治思维的指向、遵循法治基本原则、树立法治底线,以及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综合发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新疆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法治环境,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新疆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法制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方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要建设有中国特色新疆特点的法治体系,就要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健全新疆地方法制,深入研究和推动"一反两讲",把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经验法制化,发掘本土资源,强化各族群众的法治观念,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发挥法治在新疆稳定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西法治在概念与内涵上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说,传统的中国法治是在"法治"概念下的"人治",以义务为本位,强调官僚特权;而西方的"法治"则注重"规则"的作用,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平等。"实质法治"这一概念既继承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制,也吸纳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适合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法治"概念。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中国"是统括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概念。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历史演进的当代结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是政治性和学术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世界性和中国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人类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指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三个方面构成,"法治国家"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公权力,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法治政党"指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领导行为、治党行为的法治化,"法治社会"指社会主体自觉守法、依法自治。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3,(1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当前中国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矛盾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维认识和分析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领导干部的素质将更加体现在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上。因此,亟需培养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提升运用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提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传统的"以礼治村"嵌入"依法治村"的法治方式,构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逐渐培养公民的"法治"人格意识,从而构建一种良性、稳定、长久的基层治理方式。这是我国基层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民主政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重大的变革,也是我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基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乌坎事件从爆发、激化到出现转机、最终化解,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证基层组织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必须加强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创新,使其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而行;必须提高基层政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敢于面对并依法、理性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直面矛盾并正视民众的合理诉求,在法治的框架下求解方为问题解决之根本。  相似文献   

18.
浅析群体纠纷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因此,重视和关心农村的社会稳定,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和惩治力度的加大,各种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对此,我们有必要对群体纠纷产生的因素、表现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样性,手段方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日益严重,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作为各级党政部门必须积极预防、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喻中 《唯实》2014,(1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法治中国规划了新的路线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过程中,法治国家勾画了一个整体性、纲领性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一是要求国家机构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构在法律设定的权力、职责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